“天上既无绝食鸟,地上亦无离水鱼。劝君休作非非想,辟谷长生不可期。”这是1948年8月19日,北平《新民报》所登《杨妹歌》长诗的最后几句。

诗中所说的道理,无非是一切生命活动都需要消耗能量,要维持生命就必须补充能量。这是最基础的科学常识。可是诗中的主角杨妹,却偏偏就是一位九年来从不吃饭的奇女子。她的事迹被上海《申报》持续宣传,后来更有“官方机构”检验,引发空前的讨论热潮。人们纷纷追问:杨妹不食,究竟是否可信?又是否有科学依据?

《新民报》连续做出报道,则是从另一个角度审视:事件背后,处处有国民党“官方机构”的策划痕迹,杨妹不食的热炒,莫非别有所图?

女子自称40年不睡觉看完真惊了(女子竟9年不吃饭)(1)

杨妹

女子自称40年不睡觉看完真惊了(女子竟9年不吃饭)(2)

《新民报》刊登长诗《杨妹歌》,夹叙夹议,全面回顾总结“杨妹事件”

女子自称40年不睡觉看完真惊了(女子竟9年不吃饭)(3)

《申报》报道《杨妹热达于最高潮》

九年不食的“奇女子”

1948年初,解放军挺进中原;国统区滥印纸币,经济崩溃,物价暴涨。老百姓三餐堪忧,突然听说有人可以不吃饭,那一定是亟欲模仿,非要搞明白不可了。上海《申报》就利用这一点,在4月27日发稿介绍杨妹。题曰:“从石砫到重庆的‘活仙姑’少女杨妹九年不食。”并强调道:“记者魏雪珍先生所报道的只是一个不吃东西的证物,可并不是编造什么骗人的谎话。其中所揭出的问题,必须让生理学家、医学家或科学家展开他们的研究。”

杨妹,是四川省石砫县的农家女孩。据《申报》称,她是吃了一个很大的“慈姑”,肚痛腹泻,痊愈后对一切饮食无兴趣,居然不再吃饭了!1948年3月29日,杨妹受邀来到重庆,由国立女子师范学院的卫生组进行体检,结果一切正常,只是腹部不大,用听筒按腹部时,只有水被挤的声音,大概就是肚子里没有食物之故。

嗣后,有重庆《家庭与妇女》杂志社的冉正芳小姐将杨妹监视七日,未见进食。该杂志的老板,是重庆《新民报》记者周亚君的夫人。周亚君又亲自将杨妹监视三日,亦未见进食。至此,若《新民报》想登出新闻,有的是第一手消息。但是该报强调科学、务实,所以按兵不动。结果,反倒是上海《申报》最早将消息登出。

又由于《申报》是极具影响的大报纸,杨妹的事迹一夜间传遍全国。

“官方机构”作认证

杨妹事件由《申报》力主扩散,由于重庆市卫生局的出面,则有了“官方认证”。

从5月10日到31日,重庆市卫生局将杨妹观察了整整三周。而其结果,则由《申报》宣布:“李之郁局长今将呈报卫生部次长金宝善长函一件,交本报发表,俾使京沪读者明白经过实情。(中略)由本局派专人伴同生活,据报并未发现杨妹进食,或有食欲表示,精神如故,体重与脉搏亦无变化,而操作与常人无异,谈笑自若,无大便,仅有小便。”

如何观察?据卫生局解释,杨妹是乡下人,以为检查就是开膛破腹,非常恐惧,所以特别安排两个护士小姐陪伴她,昼夜不离,暗中监视;后增设夜班二人,终夜坐守。她的一切举动,皆予以记录。

杨妹的尿检结果,曾经被查出盐分。有人因此疑惑,若不吃食物只喝水,小便中的盐分是哪里来的?可惜这没被重视。随着卫生局一天天发布报告,人们纷纷讨论其科学依据。换言之,大家都认可“杨妹不食”的事实了。

卫生局长李之郁,推测她有特殊的食道和肠胃;华西大学药学士,推测她体内含有叶绿素,可以接收太阳能;又有一位老中医,推测她吃的“慈姑”是灵芝草……这些人都是各行各业的佼佼者,其观点被各报所引,使杨妹愈传愈奇。

二十一天观察了什么?

卫生局观察杨妹,总计二十一天,先后由市民医院和中正医院负责。其余各报,都是先行观望,再作报道。唯独千里外的《申报》从一开始就热衷此事,安排特派员积极跟进,恨不得每天都宣传杨妹。此举,就算是报馆员工都很不理解。

担任特派员的欧阳醇,曾在“工作汇志”里说:“如果不是接奉总馆一个电报和编辑部的一封快信,我简直不敢天天拍发杨妹的电讯,也不会注意促成杨妹的观察成为事实。”他还提到一个惊人的事实:“前十一天的市民医院护士记录是原始记录,后十天的则经过胡先文的删改,而胡并未看前十一天的记录。关于杨妹的身高,中正医院写的是四尺五寸,而市民医院写的是四尺九寸,相差竟达四寸之多。当记者指出时,胡先文大吃一惊。由此一点,可以知道这二十一天的观察,是极不科学的与欠缜密的。”(见《申报馆内通讯》第二卷第六期。)这位胡先文,就是中正医院的院长,正是他最早提议使杨妹住院,以揭破不食之谜。

何以《申报》明知这当中的问题之大,却不管不顾,一言不提?原来该报自1872年出版以来,特别追求新闻真实,公信力非常之高,坚持七十几年,拥有无数读者。可是抗战胜利后,国民党政府强行将《申报》接管,委派潘公展(CC系骨干)任社长,杜月笙任董事长,总经理兼总编辑则是蒋介石“文胆”陈布雷的弟弟陈训悆。

由此可见,《申报》、重庆市卫生局和中正医院的关系,看似官民有别,实则一伙。

联合宣传,成效如何?

观察期间,杨妹的生活水平被大大提高。据卫生局记录,她是经常外出游玩、购物、看表演、看影片的。时人受新闻所蛊,竞相和她结交,重庆市长杨森甚至赠给她一件旗袍。发展到后来,媒体争夺消息,简直和追星一样。

媒体之中,当然不全是“干净”的。比如国民党军队系统的《和平日报》就混了进来。据该报5月28日消息,中正医院的胡先文,曾接到外地来函,内容是慨叹生活艰难,想要向杨妹求婚。“记者昨与胡氏语及,彼对该函详细内容坚不发表,对投函者之姓氏亦讳莫如深。惟由此一富有情趣之事实中,正可反映出目前社会心理之一般畸形状态,盖其向杨妹求婚之本意,系由于其‘不食’之故也。”寥寥数语,把社会心理的畸形状态和“杨妹不食”相关联,利用前者的真实性,建立后者的真实性,手法上是很巧妙的。

宣传得铺天盖地,又有人引导,杨妹事件自然取得了阶段性的成功。以下几个例子,可资说明。

第一,有个上海的小学生,向重庆市卫生局去信求助:“家里六口人吃饭,只有爸爸生产。我看到爸爸一天劳苦,从工厂里垂头丧气回家,心里很难过。希望你告诉我杨妹研究的结果,是吃了什么东西才不需要吃食物。如果一个人不需要吃东西能照常做事,不是可减轻爸爸的千斤重担吗?这样我和弟妹们或可多读几年书。因为我很担忧,会随时叫我们停学。你如果把不食原因告我,非但我的兄弟姐妹感激你,全沪或全国的小学生都同样会感激你。至少我们这般贫苦爸爸的儿女们有这样的感觉。”该信被6月1日的《申报》引用,文章标题是:“杨妹热,达于最高潮。”照此发展,势将牢牢吸引贫苦的工农群众,使他们流向国民党媒体,思想上不免要受影响。

第二,引来外国人的瞩目,甚至向政府申请让杨妹出国检查。结果,重庆市长杨森急忙派女警跟随杨妹,并郑重言明:杨妹绝不会离开重庆!

第三,上海、西安、东北、华南……各地杨妹纷纷出现。比如“上海杨妹”张黛林是个能跳舞、喜交际的年轻女郎,其“不食”消息随着照片传出,轰动一时。可惜她们都没有“正牌”杨妹的好本领,秘密很快被揭穿。

第四,米价下跌,使国统区有所稳定。

《新民报》如何破局

国民党宣传杨妹,到底有何阴谋?这就要从历史背景中求解答了。解放战争的目标之一,是消灭封建剥削,完成土地革命。国民党当局彼时的企图,可以借用5月26日《申报》所登《注意杨妹》的一段文字来作说明:“假使全球的人类都和杨妹一样,终年不食,则土地改革或土地革命均将失其论据,农业农政将失其重要,大多数的农民亦将转变其职业,政治及生活均将大大变革!”妄图消灭土地革命的意义,以延长反动统治。杨妹事件对他们而言,确乎是有如“救命稻草”的特殊价值。

《新民报》由此提高警觉,展开反击。譬如《申报》大谈“上海杨妹”时,北平《新民报》就指出:“上海杨妹张黛林不吃饭隐藏着一段人间悲惨故事,同时更足以说明不吃饭并非幸福。”杨森派女警跟随杨妹,该报又作《不吃饭亦非幸福》短评,表示:“其实杨妹何尝自由,可怜一个乡下老百姓,不知被哪一口气堵着了心口,就被人包围起来,还要再三‘考验’。今天消息尤其出奇,重庆市长杨森派了女警员到九龙坡保护杨妹,怕有人偷宝!请问不吃饭能自由么?”只可惜缺乏证据,无法推翻“杨妹不食”的事实,唯有将话题岔开。

如何破局?这就显出智慧了。既然杨妹不食由“观察”确立,那就从“观察”下手。经《新民报》提议,观察尚未结束的5月28日,重庆医学界和卫生局举行座谈,大家纷纷批评观察方案不正规,又举例曾有七十几天的不食者,倡议延长观察三个月。在市长杨森的批复下,卫生局只好成立“白生研究委员会”做二次观察(杨妹曾被石砫县长白昭义收作义女,取名白生)。结果酿成大祸!

原来杨妹突然牙痛,就医检查,竟发现齿缝间附着食物渣滓,有果壳碎片,有叶绿素,还有肉类纤维!众人最终查明她偷吃的事实。例如7月12日,检验人员烹调洋芋烧肉一碗,清点碗中共肥肉七块、洋芋七块,置于杨妹能见处,陪伴护士即上床假寐。不久,秘密监事人员果见杨妹以极机警之动作,将碗中之肥肉及洋芋放入口中。事后清点,碗中只剩肥肉五块、洋芋五块。

媒体大呼上当,纷纷调转枪头。至此主客易位,变成《新民报》抓着《申报》不放了。自7月19日《申报》发布“杨妹哑谜全盘揭穿”的消息后,北平《新民报》便不断撰文、作诗,借杨妹之事,调侃敌人。至8月19日“满月”当天,更登出960字的《杨妹歌》长诗,夹叙夹议,全面回顾总结。尤其最后一句:“劝君休作非非想,辟谷长生不可期。”掷地有声,正是冲着那篇《注意杨妹》而言的——国民党想要老百姓不吃饭、不革命,那根本就是“非非想”和“不可期”的。

新中国成立后,北平《新民报》被政府收购,其人员、设备、场地均用于出版《北京日报》。至1958年加出晚报,是为《北京晚报》。

(原标题:“杨妹不食” 背后的“非非想”)

来源:北京晚报 作者渠诚

流程编辑:u019

版权声明:文本版权归京报集团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改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