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读了一本颇厚重的书,书名《清光绪帝死因鉴证》,系国家清史编纂委员会研究丛刊之一,由《清光绪帝死因研究》课题组编写,北京出版社2017年出版,我来为大家讲解一下关于光绪皇帝多大死的?跟着小编一起来看一看吧!

光绪皇帝多大死的(历史真相是如何浮现的)

光绪皇帝多大死的

最近读了一本颇厚重的书,书名《清光绪帝死因鉴证》,系国家清史编纂委员会研究丛刊之一,由《清光绪帝死因研究》课题组编写,北京出版社2017年出版。

清朝的光绪皇帝是近代史中的知名人物,他与戊戌变法密切相关;变法失败后他被慈禧太后软禁了十年,38岁的壮年突然夭折。当年朝野曾议论纷纷,然而没有谁能拿出他被害的可靠证据。相反,那时的官方记录称他为“病亡”。至现代,学者的《清宫医案研究》同样肯定光绪属于自然病亡。看来光绪的“病亡”说,在历史中要铁板钉钉了。

然而,百年后的今天,偏偏出现不喜人云亦云的一群人,他们采用现代科技手段对历史遗物进行严格的鉴定,历时5年,拿出了确凿数据,证明清光绪帝死于砒霜中毒。这群人就是国家清史纂修工程重大学术问题研究专项课题《光绪帝死因研究》课题组。

比冷峻的研究方式更令人惊讶的是,该重大课题组的发起人和主持人却非史学界中人,而是中央电视台科技栏目的一名主任编辑,姓钟名里满。钟里满生于一个学养深厚的电影学者之家,他从小喜欢思索、挑战和探险。稍长受长辈影响,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当他进入中央电视台后,曾主持拍摄“寻找失落的年表——夏商周断代工程”及《普救蟾声》等纪录片,两次获得国家一等奖。

2008 年 11 月,国家清史编纂委员会在北京京西宾馆召开新闻发布会,首次向媒体公布了清光绪帝死于砒霜中毒的研究工作报告。之后,钟里满继续在历史资料中遨游:查阅、梳理、辨误、考证。又是5个春夏秋冬流去了,他拿出清光绪帝死因鉴证的最终结论:

1908年11月10日(光绪三十四年十月十七日)的昏晚之交(晚上5点钟左右),慈禧太后以派人送食的方式,使用砒霜致光绪皇帝中毒。4天后(1908年11月14日,即光绪三十四年十月二十一日),光绪皇帝死亡。

百年前的疑案,百年后破解,还属重大学术问题,人们在品味这个历史结论时,难道不该思索一下“侦探”是怎样破案的吗?

笔者想到几点,愿与感兴趣的朋友分享。

一、采用现代科技手段破解历史疑案

钟里满追查光绪死因真相并非心血来潮,而是根据科学测试结果的自觉转向。2003年他准备拍摄一个光绪死因纪录片,开始接触的资料均为“自然死亡说”,因而他遵循的也是这条思路。但学物理出身的他,不会简单地将他人现成的文字转变成影视形式,而是准备步步以科学、以证据说话。因为1938年安葬光绪的崇陵被盗,1980年有关部门对崇陵进行了抢救性发掘整理,将光绪的遗骨放回棺椁重新封闭。参与开棺的考古队负责人陈宝蓉先生写有《清西陵纵横》一书,说当时有人测试过光绪的头发和骨头,没有发现有毒也没有外伤,故认为光绪属于正常死亡。为了让证人说话,钟里满找到了那个“测试人”,结果“测试人”否定做过测试,并认为当年并没有测试条件。

既然从未做过测试,钟里满决心找人来测试。他与清西陵文物管理所合作,从管理所文物库房获取了光绪少许头发,送到较早通过国家实验室认可和计量认证的北京市公安局法医检验鉴定中心,又邀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反应堆工程研究设计所通过中子活化分析进行微量元素检测。初步测试结果,在光绪的头发中段发现有高砷值异常分布。再次测试,遗发砷浓度依然是正常人的三百多倍。看来光绪之死并不简单,之后它被列为国家清史纂修工程重大学术问题研究专项课题,这就是《光绪帝死因研究》课题组成立的缘起。

2003 到 2008 五年间,钟里满与原子能科学研究院、北京市公安局和清西陵有关人员组成的课题组,在他的主持下,做了大量而全面的查证工作。光绪遗发砷浓度的异常分布,经专家模拟实验和论证会,证实来自于外部污染。因为不能再次开棺,专家们又检测了抢救性发掘整理后保留在棺椁外的光绪的头发、头发上的残渣物、遗骨和数层葬衣,均发现高含量砷浓度,而且越是贴近光绪身体的内衣含砷的浓度越高,最高的是贴身的第四件。

通过分析有关测试物件被侵蚀的规律及不同葬衣上砷含量的分布,证实了光绪腐败的身体(特别是胃腹部)是砷污染的唯一来源,而污染物中占主导的三价砷和五价砷均来自砒霜。经科学测算,光绪摄入的砒霜总量明显大于致死量。至此,光绪死亡的原因被破解。

测试结果报告发表已近十年,测量界和法医界均无异议,中国科学院数位院士对测试结果和结论,也给予了完全的肯定。

笔者认为,如果钟里满不是习惯性地以科学说话、以证据说话,在不能开棺验尸的条件下,他决不会想到在光绪的头发上做文章,自然不会发现头发上砷浓度的异常分布,后来也就不会出现一个《光绪帝死因研究》课题组,后世人今天接受的恐怕仍旧是光绪的“自然死亡说”。

二、现代科学与历史资料结合做考证,抓关键而重要的历史细节

有了科学的检测结论,钟里满并没有止步。虽知光绪是被毒死的,但是被谁毒死,如何毒死,又是在什么时间,还没有结论,他要继续追寻,不能停步。走进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的资料海洋,上谕档、皇家脉案(看病的记录和药方)、内务府“带医档”日记……大量的官方记录,令人扑朔迷离,该如何筛选关键信息,寻找解决问题的路径呢?

遵循现代科学与历史资料相结合的方法,依靠现代法医经验(课题组内就有四名经验丰富的法医专家),用排除法确定了光绪属于急性胃肠型砒霜中毒。此种类型在中毒一小时后发作,但并非一天即死,而要拖延数日。钟里满因而对光绪死前近20天的历史资料进行了逐日梳理考订,情况逐渐浮出水面:死前10天光绪参加了慈禧的祝寿活动,身体健康,无需服药;死前第4天上午临朝、傍晚批阅奏折;而在当日(即光绪三十四年十月十七日)晚间却出现异常,光绪本人两次发出紧急召医谕旨,然而医生却未被批准进入西苑为他诊病。第二天(十八日)西医屈永秋入诊时,看见“帝忽患肚痛,在床上乱滚,向我大叫‘肚子疼的了不得。’”第三天(十九日)有四名医生在脉案中,记录光绪已不能进食进药,甚至不能说话。第四天(二十日)医生施焕在脉案中记下光绪“睑微启而白珠露,嘴有涎而唇角动”的文字,《上谕档》则称皇帝“枢灵已散”。第五天(二十一日)光绪死亡。

钟里满将光绪中毒的时间范围一次次缩小:十七日傍晚光绪还在批阅奏折,即晚上5点前尚未中毒,而当日晚间却紧急召医,之后几天再没有临朝,也没能起身,而是躺着一天天地临近死亡,所以结论是光绪中毒时间只能在十七日晚间。

为了对戊戌变法失败后光绪真实的健康情况做出基本判断,钟里满做了大量的工作,例如将医生写的脉案与光绪提供的病原文字进行对比,发现医生的脉案中有关光绪身体情况的描述,基本上是照抄光绪手书的病原,而光绪的病原文字一直受着慈禧控制。通过对光绪多年的脉案进行统计分布的研究,钟里满发现戊戌变法之后十年光绪无大病,死前一年有近半年不请医生,死前两周为慈禧祝寿期间有6天不曾服药。钟里满还查到中医界著名的陈存仁大夫的相关文字,陈大夫通过药方判断,光绪的平日病症其实都微不足道。

没有大病的光绪突然死亡,谁是幕后凶手,不能不令人深思。

内务府日记记录,十七日夜间光绪两次发出紧急召医谕旨,然而内务府请来的医生却未能进入西苑。而同是当晚,却有医生进入西苑为慈禧诊病,这是一个细节。

内务府大臣之子察存耆在《关于光绪之死》一文中记载:某日下午5点来钟宫里来人到家中通知他父亲说:“万岁爷病重,请堂官即刻进里头预备差事”。察存耆记得在内务府任职的父亲和叔父们当时面露疑色,因为他们向来不以为皇上有什么大病,怎么突然就病重了呢?入宫后方知所谓差事只是令几个内务府大臣察看一下刚被停放在乾清宫的光绪的棺椁。皇帝棺椁的准备本是内务府的差事,却不按常规地被人代劳了,而且大臣们被告知可以回家了,“明天一早上来听旨,恭办大事吧”。这个“某日”经钟里满辨析,正是光绪三十四年十月十七日,就是说,在光绪傍晚批阅奏折即将晚膳的前后脚,还未呈现出中毒迹象时,已有人替他备好了棺椁,预备给他办后事了。这在钟里满眼中成为非常重要的细节。

第三个与十七日有关的细节,是钟里满从《申报》中发掘的,从内务府提供给《申报》的新闻追记中,他发现十七日晚间慈禧“病忽转剧”,“拥被不能起坐,头面手足,周身胖肿,肝胜如火”。经他查证,一月以来慈禧几乎天天加诊,死前两年也时常加诊。慈禧的真实病况究竟如何?钟里满后求助于现代医学专家。北大医院推荐的肾内科专家刘刚先生深入研究了慈禧24年的全部脉案,认为她可能患有糖尿病肾病和肾病综合征;从慈禧去世前两周的病情发展推导,比较倾向的死亡原因是肺栓塞。十七日晚间慈禧“病忽转剧”,应是感到了死亡的威胁。平日每餐她常以太后名义向光绪赐食,赐食送到,须即刻食下,无法防范,十七日晚间依然如故。

12年的冷板凳,帮钟里满掌握了大量的资料,而以上几个细节,在他看来,对揪出毒杀光绪的幕后主使人已绰绰有余。

三、坚实的基础,严密的逻辑

光绪死于砒霜中毒是科学测试的结果,也是钟里满进行推理的基本条件。依据这个结论和现代法医理论,结合历史资料,他确定了光绪中毒的日期。再以中毒日期为基础,利用资料本身的内在联系,他甄别修订了不少资料主客观的错误、排列出证据链的次序,一步步向着真相逼近。

对于光绪三十四年十月十七日,钟里满掌握了15个基本情况,对其中重要的历史细节,他是这样推理的:

第一细节,平日请医,皇帝并不亲下手谕,晚间请医尤为罕见;而十七日晚光绪竟然两次呼医,显然短时间内他的病情在急剧发展,按常规内务府大臣该立刻带医生到瀛台看视。结果非但医生进不了西苑(瀛台更别提),甚至内务府官员留公署值班也不安排。对皇帝的紧急呼医予以阻止,待其当晚死亡,谁有这种对皇帝生命生杀予夺的绝对权力?

第二细节,十七日当晚,在没有公开宣布皇帝已经死亡,没有指定何人为治丧大臣,为皇室服务的内务府大臣也尚未赶到紫禁城的时候,有关办事部门应该是不能随便行动的。然而不应该的事情竟然发生了。准备皇帝棺椁在宫中本是极重要的大事,没有最高权力者的懿旨,谁人能将豪华的皇帝棺椁调出,停放在乾清宫呢?

钟里满认为,以上两个细节中的行为,均属于皇宫中最高级别的操作,最高级别者,乃慈禧也。因而这两个细节均分别独立地指出,慈禧即杀害光绪的幕后指使人。前御医杜钟骏在《德宗请脉记》中记有这样的文字:“皇上病笃之际,皇太后有谕曰:‘皇上病重,不许以丸药私进。如有进者,设有变动,惟进药之人是问。’”经考证,此谕下达也在十七日晚间。

第三细节为十七日晚间慈禧“病忽转剧”,前数日她派人赴东陵查收了她的陵墓工程,间接显露出她的末日之感。暂留光绪十年虚位,本是国内外政治势力的制衡,当十七日晚间慈禧“病忽转剧”时,她会做些什么呢?清史学专家认为,“慈禧唯恐自己先死,光绪复出掌权,尽翻旧案”。不想死在光绪之前,按照每日方式向光绪赐下毒食,就是再自然不过的事了。外交官员武廷芳于光绪死前四年曾与日本驻京公使长谈,他说“宫廷大臣和太监几乎无人不知:慈禧太后驾崩之日,即光绪皇帝暴亡之时”,日本人听后深感震惊。事实上,光绪与慈禧的死亡时间相差不到24小时,太后驾崩之日,确为皇帝暴亡之时。钟里满认为,慈禧“病忽转剧”这一细节与“两宫交恶”的历史背景相结合,也可独立推出慈禧为杀害光绪的幕后指使人这一结论。

由于摆脱了常规思维,另辟蹊径,钟里满终于找到了三组独立判断慈禧毒杀光绪的证据,不仅复原出历史情节,发现了光绪帝死亡的真相,也为清史研究铺垫了一块坚实的基石。

他说,我们是在现代法医知识的帮助下,才从历史资料中找到了蛛丝马迹。在法庭上,即使当事人矢口否认,只要证据完全确凿,即可定案。历史考证的道理与此是完全相同的。

对《中国新闻周刊》他还说,“这十年,我就一直在做这件事,所有的时间,包括节假日,都用在这上面了。我坚持测试结果是第一位的,是学物理出身之人的应当之分。整个过程,如前所述,也有相当大的偶然性。但一百年来,这个机会既然让我遇到了,就一定不能放过。”

愿更多学者像钟里满那样,用现代思维方式,关注研究历史问题,尊重科学,不畏艰险,走出符合历史实际的创新之路。

作者:如筝

来源:微信公众号《粤海述评》,省政协文史资料研究专员徐南铁推荐

版权说明:本文来源网络若侵权请联系删除,版权归原创作者或原平台所有。

(本文为直接转载的文章,对文中观点保持中立,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者完整性不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不对文章观点负责,仅作分享之用,文章版权及插图属于原作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