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球网文化频道独家出品】

“文起八代之衰,而道济天下之溺,忠犯人主之怒,而勇夺三军之帅。”

——苏轼《潮州韩文公庙碑》

这是宋代大词人苏轼写给韩愈庙的碑文。公元1092年,潮州重修韩愈庙,知州王涤请求苏轼为庙宇撰写碑文。

展望“偶像”韩愈的一生后,“迷弟”苏轼大笔一挥,给出了极高的评价,大意是,论文采,韩愈的文章超越了先前八个朝代;论道义,韩愈以孔孟之道重振大唐雄威;论忠诚,韩愈敢于犯言直谏不惜得罪皇帝;论勇猛,韩愈以一介书生,劝降了谋反的节度使。概括成八个字,那就是“能文能武、有勇有谋”。

可你知道吗?就是这样一位“文起八代之衰”的文坛领袖,却曾是一个典型的落榜生,而且是无数次落榜。

韩愈的经典名句(不平则鸣的韩愈)(1)

图为潮州的韩文公祠。

读书考试屡碰壁 青年韩愈很气闷

说起来,唐代学子科举出仕的道路确实难走,能否中第并不完全取决于考试成绩,名人的“公卷”延誉和“通榜”推荐也至关重要。考试之前,学生要把自己的作品呈给硕学名儒评判,邀请名家为我“打call”。通常,主考官会根据“通榜”推荐和考生应试成绩,综合决定排名高下。

换句话说,唐朝的学生想要“成公”,不仅自己要行,还得有人说你行,说你行的人也得行。

于是乎,既没钱也没背景的韩愈同学,在贞元二年到贞元十一年的近十年间,七次科考、六次落榜,最终也没能考中决定仕途命运的“博学宏词科”。

几番铩羽而归,韩愈充分体会了“天将降大任于斯人”的滋味。在朋友的提醒下,这位考场的“失意者”开始了不屈不挠的“自荐路”。

唐德宗贞元十一年正月二十七日,韩愈给当时的宰相写了第一封求职信,信中他说,自己三岁丧父,有兄嫂抚养长大,刻苦学习,以求功名,实现自己的抱负。

然而,信件寄出便如泥牛入海,杳无音信。

十九日后,惶惶不安的韩愈再次上书,希望宰相不能“有观于溺水而热于火者,有可救之道而终莫之救也。”言辞十分恳切,本以为能够获得宰相的重视。但是这封信依然“一去不复返”。

第三次上书,韩愈怒了。

“愈之待命,四十馀日矣。书再上,而志不得通。足三及门,而阍人辞焉。”

他说,“宰相大人,我没指望您像周公一般‘求贤若渴’,但您总不能一直默默无声连个回应都没有吧?这是宰相应该做的事吗?我去找您,看门的人不让我进去,我还有什么办法。”

当然,第三封信依然没有得到宰相的回复。但是韩愈“不平则鸣”的人设,却在当时的知识分子圈儿中立了起来。

厌倦基层打卡制度 韩愈开启直怼模式

科举的“阳关道”走不通,年近而立的韩愈选择了一条所谓的“独木桥”——到地方节度使里做幕僚。换成现在的说法,考不上国家部委的公务员,基层的公务员岗位总会收留我吧。于是,韩愈来到了位于河南开封的汴州节度使方镇。

这份工作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美好,幕府工作制度的僵硬死板令韩愈万分头疼。作为一个充满想象力的创作型选手,谁能忍受“朝九晚五”的打卡制度?

面对“不平之事”,耿直的韩愈当然不会选择默默地背后吐槽,他当即写下了《上张仆射书》,开启了与领导的“直怼”模式。

“古人有言曰,人各有能有不能。若此者,非愈之所能也。抑而行之,必发狂疾。凡执事之择于愈者,非为其能晨入夜归也,必将有以取之。苟有以取之,虽不晨而如夜归,其所取者犹在也。”(韩愈《上张仆射书》)

这封信的中心思想很简单——不想打卡。

为了达到目的,韩愈掰着手指头跟领导讲道理,“您看,上级对下级的要求不能按照一个标准衡量,对吧?具体问题要具体分析,是吧?您人性化一点,办公室的气氛才会和谐……”

人在屋檐下,还是不低头。以韩愈的性格和行为,无论是他不满意节度使,还是节度使不满意他,韩愈都注定不会在藩镇停留太久。一段时间后,韩愈终于得以上调回京。

韩愈的经典名句(不平则鸣的韩愈)(2)

图为韩文公祠。

犯言直谏 太岁头上敢动土

可以说,作为一个文学家,韩愈的散文成就很高,写下了《师说》、《马说》等家喻户晓的佳作。而作为一个政治家,韩愈评点时政,依然不改直言敢谏的风骨。

回到京城的三十余年里,韩愈的仕途似乎很顺利,受到高管引荐,颇得皇帝赏识,担任朝廷要职。

当时在位的皇帝唐宪宗,喜欢佛教到了痴迷的程度。公元819年的一天,皇帝听说陕西的一座护国真身塔里,供奉着释迦牟尼的指头骨。为了表示自己的虔诚,宪宗皇帝命人请出这件“圣物”,放置在皇宫中供奉三天。

时任司法部副部长的韩愈听闻此事后极力反对,并写了一篇措辞尖锐的《谏迎佛骨表》向宪宗进谏,还提出应该把那段骨头交给官府,一把火烧掉,以彻底断绝人们的佛念。

这种在“太岁头上动土”的举动看似很“酷”,但谏表呈上去的效果可想而知。第二天,盛怒之下的唐宪宗扬言要把韩愈处死。多亏大臣裴度、崔群等人极力地说情,韩愈才免了死罪,被贬偏远的广东潮州去做刺史。

这场臣子与皇帝的较量,以韩愈的流放告终。

潮州鳄鱼扰民?待我同它讲道理

韩愈此前也曾多次被贬,但这一次被贬的程度可谓登峰造极。他自己是这么描述的,“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阳路八千”,流放来得很突然,一家老小都跟着“遭了殃”。

三个多月后,韩愈以戴罪之身,来到位于广东东北部的潮州,虽然心怀愤懑,但他并没有懈怠政务。在潮州的七个多月里,韩愈把中原文化带到了相对落后的岭南地区,他一面兴修水利,推广农耕技术,一面兴办学校,教授普通话,还为当地老百姓赶走了上岸伤人的鳄鱼。

如何与鳄鱼作斗争?韩愈是文学家,所用的办法自然与猎户不同。

军事家每每对外作战,通常会采用“先礼后兵”的战术,博得一个“师出有名”的美誉,韩愈也不例外。这天清晨,韩愈带上随从,来到鳄鱼聚集的恶溪潭水旁,先扔下一只猪,再投入一只羊,随后展开手中的文章,开始宣读“驱逐鳄鱼”的“作战宣言”。

“鳄鱼你们听好了,潮州的南方就是大海,那个地方有很多你们想吃的东西。你们还是到那里去生活吧,如果你们赖着不走,就是没把我这个刺史放在眼里,我会让你们吃不了兜着走。”

韩愈的一篇《祭鳄鱼文》,洋洋洒洒百余字,深得《大话西游》里“唐僧”的“真传”。据《新唐书·韩愈传》记载,“下达战书”的当天晚上,恶溪潭遭遇暴风雨,潭水枯竭,曾经糟蹋粮食欺负百姓的鳄鱼一夕间不知所踪。

也有人说,韩愈在《祭鳄鱼文》中屡次提到“天子”和“刺史”,处处将“长安”与“潮州”作类比,无非是想借机向皇帝表忠心,争取宽大处理,早日重返京城。无论韩愈的初衷如何,这种文学家为民除害的特殊方式,确实造福了百姓,也为后世留下了不朽的文章。

韩愈很酷,他的酷,并不像鲜衣怒马的剑侠李白,却更似大梁城中默默无闻的侯嬴、朱亥,怀抱一腔志气和郁气,浮沉在市井红尘。他看世道不公,他遍尝穷蹙和艰难,却从不曾折断那根傲骨,也不曾磨灭对弱小的怜惜。

参考文献:

1、《新唐书》(宋)欧阳修撰 中华书局有限公司

2、《韩愈文集汇校笺注》 中华书局

3、《百家讲坛·唐宋八大家之韩愈》

4、《韩愈用鳄鱼作文章:向皇帝喊话帮助自己返回朝廷》广州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