杉木采伐迹地良种杉木连栽及种植技术措施

邓 娟等

0 引 言

杉木又叫作做杉树,由于对气候条件的要求比较苛刻,所以通常生长在亚热带,表现出非常强的喜光和喜温性,此外,对于所在地区的年降雨量以及土壤的物理化学性质也有一定的要求。虽然杉木对生产环境的要求比较高,但是杉木材质结构相对其它树种而言存在一定的特殊性。正是由于这种特殊的材质结构使其在建筑领域得到了比较广泛的应用,人们经常用到或见到的结构、工具都有杉木的影子,如楼房、船舶、家具等 。另一方面,杉木很多部分都有重要的医用价值,如树皮、根须、叶子等,中医领域可以利用杉木的这些部分来治疗各种炎症,常见的如风湿性关节炎等,医疗效果显著。由此可见,杉木不仅经济价值显著,更有一定的医用价值 。针对杉木采伐迹地良种杉木连栽技术开展深入研究,对于提升杉木的种植技术以及日常管理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

1 杉木示范基地概况

杉木示范基地总共可以划分成为 2个大区,分别为试验区和普通种植区,面积共计 50hm 2 。其中试验区面积为 2hm 2 ,主要用来开展各种正交实验,普通种植区面积为 48hm 2 ,主要用来种植杉木。为了更好的开展正交实验工作,将试验区进一步划分成为 27个区域。本实验区域最主要的目的就是研究栽培优良的杉木品种,并开展各种推广应用工作,以促进我国杉木种植技术的提升和发展。本实验区在开展杉木研究工作时,与林科院等科研单位开展了广泛的交流合作,技术研发能力和日常管理效果都能够得到保障。

2 良种杉木连栽技术的管理研究

在 19世纪初,有研究植物专家经过大量的研究后发现,人工林在连续种植以后,第 2代的杉木生产力会出现一定程度的降低,土壤的营养价值也会出现一定程度的衰退。在开展相关试验工作的基础上研究学者发现第 2代杉木产量与第 1代杉木产量相比较而言,其产量下降近 50% ,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杉木种植的经济效益。通常情况下,杉木连载时不管其技术还是管理模式都不会出现太大的变化,因此改变现状的突破口在于对杉木的品种进行优化,通过良种来改变杉木连载后产量降低的实施,提升杉木连载产量。该杉木示范基地就是承担改良杉木品种的任务。实验基地经过长期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对于推广杉木的连载种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以下针对相关的研究工作进行简要介绍,以达到抛砖引玉的目的:

2.1 杉木种植区域土地的整理

(1)林地砍山、炼山、清山。在完成采伐工作后,林地上会剩余一些物质以及灌木、杂草等,需要通过采取措施对这些物质进行清理,清理后将其直接铺放在林地,待太阳晒干并且时机较为合适的情况下对这些杂物进行焚烧处理,焚烧后的草灰能够显著提升土地的营养价值。对于无法燃烧的物质需要将其清理出场地,避免这些物质对杉木种植过程产生不利影响。

(2)正交实验的设计。根据相关的技术标准需要,对杉木林地开展开挖大穴整地工作,并且回土处理。在设计正交实验时主要考虑三方面因素,分别为种植密度,即各珠之间的距离、种植坎规格、施肥情况。其中,种植密度有三种:2.0m×2.0m、2.0m×2.5m、2.0m×3.0m,种植坎规格有三种:40cm×40cm×40cm、50cm×50cm×50cm、60cm×60cm×60cm,施肥情况也分三种:有基肥、无基肥、基肥 追肥,肥料为专门为杉木设计的,具体见表 1。

表 1 正交实验设计时考虑的因素


杉木高效种植最新技术(杉木采伐迹地良种杉木连栽及种植技术措施)(1)

2.2 苗木的选择以及种植技术措施

(1)造林苗木的选择。造林苗木的选择对于整个种植过程而言尤为重要,必须对其进行严格筛选。本实验中,所有苗木都是通过最新的技术以及培育模式获得,苗木质量优良。选择的造林苗木全部为 1年生Ⅰ、Ⅱ级容器苗,所有的苗木高度都超过25cm,地径超过 0.4cm。为了避免苗木质量及其大小对实验过程的影响,所有苗木的高度和地径都在某个合理的范围内,相差不能太大。

(2)造林种植技术具体要求。对种植过程进行严格控制,因为种植技术会对杉木的生长产生直接影响。为了确保杉木的正常生长,要求种植过程严格遵照相关的造林技术标准来执行,避免不当的种植过程对杉木的生长产生不利影响。具体要求为苗直、根舒、压实等,此外还要求苗木不反山。尤其是在对比实验中,除变化的因素外,其它各方面条件都应该保持相同。

(3)杉木造林时常规的区株行距为 2.0m×2.0m。根据表 1中的所列的种植密度来开展正交实验工作,具体的正交实验数据见表 2,种植面积为 1亩。为了对不同种植区域进行区分,针对开展不同正交实验的种植区域进行打桩并拉线处理。此外,根据表3所列的实验处理随机排列开展 3次重复种植工作,通过开展重复工作能够有效降低由于外部因素对种植过程产生的影响,降低随机误差。

表 2 杉木造林正交处理


杉木高效种植最新技术(杉木采伐迹地良种杉木连栽及种植技术措施)(2)

表 3 实验处理随机排列


杉木高效种植最新技术(杉木采伐迹地良种杉木连栽及种植技术措施)(3)

2.3 造林抚育管理措施

为了促进杉木育苗更好的生长,在整个生长过程中还需要对其进行严格管理,做好各项抚育管理措施。在本次实验过程中,每年开展的抚育次数及具体情况如下:


杉木高效种植最新技术(杉木采伐迹地良种杉木连栽及种植技术措施)(4)


(1)杉木造林第 1年共计开展了 4次抚育工作。4次抚育工作依次为 5月份开展的首次扩坑培土抚育,6月份开展的首次砍草抚育,8月份开展的第 2次扩坑培土抚育,10月份开展的第 2次砍草抚育。

(2)杉木造林第 2年开展了补充种植工作,并共计进行了 4次抚育工作。在第 2年的前面两个月,根据苗木生长的具体情况开展苗木的补充种植工作,通过补充种植可以有效提升苗木的存活率,避免其他因素对实验过程和结果的影响。4月份开展了第 1次扩坑培土抚育,5月底和 6月初开展了第 1次砍草抚育,7月底和 8月初开展了第 2次砍草抚育,11月底和 12月初开展了第 3次砍草抚育工作。

(3)杉木造林第 3年共计开展了 4次抚育工作。4次抚育工作依次为 4月份开展的第 1次扩坑培土抚育,5月底 6月初开展的第 1次砍草抚育,7月底 8月初开展的第 2次砍草抚育,以及11月底 12月初开展的第 3次砍草抚育。

(4)杉木造林第 4年共计开展了 2次抚育工作。2次抚育工作分别为 4月底 5月初开展的第 1次砍草抚育,以及 11月底 12月初开展的第 2次砍草抚育。


杉木高效种植最新技术(杉木采伐迹地良种杉木连栽及种植技术措施)(5)


2.4 苗木施肥技术管理

为了更好的促进杉木苗木的生长,在种植杉木时通常需要对其进行施肥处理。本实验开展过程中的苗木施肥过程如下:

(1)苗木造林第 1年,在完成苗木定植工作后,4月份开展基肥的施加工作,本研究中基肥使用的是钙镁磷肥,每株苗木施加的基肥为 0.25kg。5月份针对苗木开展肥料追施工作,追肥使用的是杉木专用肥料,每株苗木施加的肥料为 0.15kg。根据表 2中所列的杉木造林正交处理过程来开展施肥工作 。

(2)苗木造林第 2年,3月份开展基肥(施钙镁磷肥)的施加工作,每株苗木施加的基肥为 0.25kg。5月份针对苗木开展肥料追施工作,每株苗木施加的肥料为 0.25kg。

(3)苗木造林第 3年,3月份开展基肥(施钙镁磷肥)的施加工作,每株苗木施加的基肥为 0.25kg。5月份针对苗木开展肥料追施工作,每株苗木施加的肥料为 0.50kg。

(4)苗木造林第 4年,4月份针对苗木开展肥料追施工作,每株苗木施加的肥料为 0.50kg。

肥料有助于杉木的生长,以表 2中的序号 1、2、3为例,分别对应的没有基肥、有基肥、基肥 追肥。苗木原始高度为 0.25m,经过四年的生长,其平均高度分别为 3.07m、3.57m 和 4.2m,平均每年的生长量分别为 0.705m、0.83m、0.99m。

3 研究成果分析

通过本文所述的研究工作,完善了杉木良种高效栽培技术体系,促进了我国杉木采伐迹地良种杉木连栽技术管理水平的提升,保障了我国林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实际价值。基于本研究选育的杉木良种,通过最新的技术以及培育模式获得,苗木质量优良,同时再通过科学合理的选择苗木的种植区域,并对种植的密度进行优化控制,取得了良好的种植效果。已有的实验结果表明,基于本文研究的杉木采伐迹地良种杉木连载技术,在其他各方面条件都相同的情况下,包括种植林地条件、栽培条件等,种植的效果提升了大约 20% 。实验结果表明,本项目研究的杉木良种及其种植管理模式能够有效提升杉木的产量,具有重要的经济价值和社会效益,值得大面积推广应用。

4 结 语

在传统的杉木种植形式中,杉木进行连载过程中其产量随着年份的增加会显著降低。为了更好的促进杉木采伐迹地人工造林技术的提升,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就是选择质量优良的造林良种。此外,再配合以高效的抚育和施肥技术管理工作,可以显著提升杉木的产量。基于本文所述的技术,可以提升杉木产量20% 左右,效果显著。本文研究的杉木采伐迹地良种杉木连栽技术及其管理模式值得借鉴。


杉木高效种植最新技术(杉木采伐迹地良种杉木连栽及种植技术措施)(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