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白之冤:王羲之生活中的趣闻轶事

你还知道哪些关于王羲之的故事(王羲之生活中的趣闻轶事)(1)

竹扇题字:有一次,王羲之路过山阴城(今绍兴)的一座桥,见到有个老婆婆拎了一篮子六角形的竹扇在集上叫卖。那种竹扇很简陋,没有什么装饰,引不起过路人的兴趣,看样子卖不出去了,老婆婆十分着急。王羲之看到这情形,很同情那老婆婆,就上前跟她说:“你这竹扇上没画没字,当然卖不出去。我给你题上字,怎么样?” 老婆婆不认识王羲之,见他这样热心,也就把竹扇交给他写了。王羲之提起笔来,在每把扇面上龙飞凤舞地写了五个字,就还给老婆婆。老婆婆不识字,觉得他写得很潦草,很不高兴。王羲之安慰她说:“别急。你告诉买扇的人,说上面是王右军写的字”王羲之一离开,老婆婆就照他的话做了。集上的人一看真是王右军的书法,都抢着买。一箩竹扇马上就卖完了。

书成换鹅:王羲之很喜欢鹅,他认为养鹅不仅能陶冶情操,还能从观察鹅的动作形态中悟到一些书法理论。有一次,王羲之出外游玩,看到一群很漂亮的白鹅,便想买下,一问之下,知道这些鹅是附近一个道士养的,便找到那个道士,想与他商量买下那群鹅,那个道士听说大名鼎鼎的王羲之要买,便说:只要王右军能为我抄一部《黄庭经》,便将拿些鹅相送,王羲之欣然答应,这便成就了书成换白鹅的佳话。

不白之冤:一天,王羲之正在书房里把玩一颗明珠,恰有个老和尚来找他聊天,王羲之把和尚请进书房里,一只大白鹅摇摇摆摆地迎着老和尚叫,和尚也很高兴,不禁用手抚摸一番,称赞不已。

这时,王羲之的家人都不在跟前,他就把手中的明珠放在了茶几上,起身给老和尚倒茶,然后和老和尚喝茶聊天,过了一会儿,和尚走了。和尚走后,王羲之才想起了那颗随手放在茶几上的明珠,转身看去,茶几上什么也没有。他在茶几上下,屋里屋外找了个遍,哪里还有明珠的踪影。

王羲之丢明珠的事传开了,连老和尚也知道了。和尚心中纳闷:“奇怪,我那天明明看见右军(王羲之官职)把明珠放在茶几上,怎么会丢失呢?那时书房里什么人也没有啊?难不成他们怀疑是我?”老和尚越想越难过,心中懊恼至极,终于受不住悬梁自尽了。

没过几天,王羲之家的大白鹅死了,家人把死鹅拎到厨房,拔毛剖肚,发现鹅肚里有颗明珠。原来那天大白鹅把明珠啄了一下,谁想竟吞到肚子里去了。

家人把明珠交给王羲之,见到明珠,王羲之明白老和尚死得十分冤枉,心中有说不出的悔恨。于是,他让人把前厅和书房拆掉,在这一大片地基上盖了一座叫“戒珠讲寺”,用来悼念那位老和尚。从此以后,王羲之再也没玩过珠了。

巧补春联:王羲之每逢除夕都要亲手写春联贴之于门。因为他的字号称“天下第一行书”,很多人都想得其字而又难得。所以,每年除夕,他的春联一贴出,不到半夜,就被人偷偷揭走。这一年,除夕又至,王羲之照旧写了“福无双至,祸不单行”八个字的春联,留下了下半截。想偷对联的人一看此八个字太不吉利,便扫兴而归。到了寅时,王羲之补了后半截,变成了“福无双至今朝至,祸不单行昨夜行。”第二天一大早,想偷春联的人见春联变了样,皆赞叹不已,拍手叫绝。

不避之字:斐松之、刘牢之、寇谦之、司马孚之、司马亮之、司马景之、司马昙之……王羲之的儿子玄之、凝之、徽之、操之、献之;孙子桢之、静之。上述人为什么不避家讳?这里藏着个大秘密,是与西汉张良有关的秘密。王羲之一辈人名有“之”字的十二个,子侄辈有“之”二十二个,孙辈十二个,曾孙十三个,玄孙九个,五世孙四个。陈寅恪说,这些人所以不避讳,是因为都是天师道的成员,这个“之”是暗号、徽章。而天师道老大张天师,是张良的八世孙。

道教情缘:王羲之的书法艺术达到了 “登峰造极”的高度。究其成因,与王羲之信奉道教,书籍、道合一有很大的关系。土生土长的道教,很早就产生道教符。在抄写经书时,必须由精于书艺的经生抄写,而在书写经本过程中不知不觉地受到了道教文化的潜移默化影响。历史上诸多道家学者多是有名的书画家,他们修身养性,既精通道法,又能挥毫泼墨,落笔成体。王羲之就是这方面的典型代表,他将修道和书法艺术相互契合,相得益彰,因而产生了具大的艺术魅力。

王羲之的道教信仰有着深厚的家庭背景。王氏家族是东晋时最有代表的文化士族。从上到下,奉信黄老学说。《晋书·卷八十·列传第五十》记载,王氏家族“世事张氏五斗米道,又精通书道。”《道经》中记载了王羲之始祖王子晋向往神仙之灵虚,迈行放达于天台北门金庭桐柏山(今嵊州金庭)第二十七洞天(道界三十六洞天之一)的故事。《潜夫论》记载:“因氏王氏,其后子孙,世喜养性、神仙之术。”

唐太宗评价王羲之:“心慕手追,此人而已,其余区区之类,何足论哉!”

(本篇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