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谨身殿大学士兼工部尚书,拜太子少傅,少师,赠光禄大夫,左柱国,太师——杨荣,明初著名阁臣,“三杨”内阁中的谋断之人。

明朝内阁首辅大学士杨荣(必以小节而虑全局)(1)

杨荣

明初“三杨”,即杨士奇,杨荣,杨溥。杨士奇行事周谨,善揣上意,杨溥品性雅洁,低调治学,而杨荣则擅划能谋,务实断策。如果从单纯的政务能力来说,我认为杨荣是三人中佼佼者。

但能做事的人,不一定会做人。杨荣贵在行事雷厉风行,谋断于须臾之间,亦困于他的就事论事,果敢专行,使得在后世风评中略逊于杨士奇。

以学入仕,乘势而起

杨荣是正儿八经的名门之后。所谓名门,就是经历了时间的考验依旧人才辈出,子嗣昌盛的家族。按照杨荣的家谱往前推,最远能推到商周时期的姬姓贵族。而杨家真正显达的时候,是在唐宋时期,之后杨荣这一脉先祖迁入福建。

杨荣出生的户籍地,是在福建建安,属于闽北的范畴。祖上出过很多官员,杨荣的太爷爷,爷爷,父亲也都是当地有名的文人。杨家家学深厚,且极重学风,杨荣自小就接受过良好的教育。

明朝内阁首辅大学士杨荣(必以小节而虑全局)(2)

明代官员

与杨士奇的野路子入仕不同,杨荣是正儿八经走科举的路线考上去的。27岁那年,杨荣是福建省乡试第一,次年便考取了进士。

杨荣成为进士的时候,是建文二年,当时的成绩是二甲第二名。这个就有说道了。

如果你查阅明代科举的名录,你会发现前三名,也就是状元,榜眼,探花,一般在做官之后都很少出名臣,而二甲三甲的学子,特别是二甲的,成材率却很高。

科举发展到明代,其实在制度上已经很完善了,相应地,各种作弊方式也被运用到炉火纯青。其中最厉害,最安全的一种作弊方式,就是所谓的“约定门生”。朝中大佬或者某个派系会在当年参考的学子中,选择几个才名大的,然后用暗中透露考题或者影响阅卷官员的方法,来让这些学子中第,特别是前几名。

明朝内阁首辅大学士杨荣(必以小节而虑全局)(3)

科举榜文(清)

久而久之,皇帝也明白了大臣的套路,所以对于一甲的前三名,一般都是在姿态上给予高度认可,各种政治宣传,直接封官,然后扔进翰林院里。一般来说,前三名以后基本上都不会被皇帝刻意启用。而进入二甲的学子,往往都是皇帝特别看重的,因为这些人基本都是靠着真才实学考出来的。

二甲和三甲的学子,又会进行一轮筛选,能力强的进翰林院,学习处理各种政务条令,次等的去朝廷中央各部衙门,锻炼行政能力,最次的就是外放做官了。这种现象在明代中期以后尤为明显。

杨荣二甲第二名的成绩,实际上就是全国第五的排名,杨荣不负杨家的倾心培养,他也顺利地进入了翰林院成为了一名编修。而此间苦读的心酸,也许只有杨荣自己知道。

明朝内阁首辅大学士杨荣(必以小节而虑全局)(4)

杨荣

按照惯例,杨荣接下来就是在翰林院熬着。如果运气好,哪篇文章被皇帝看中,或者成为皇帝或者太子的侍讲,便有机会接触到朝廷的核心圈层,未来大有可期,但上苍似乎觉得太慢了,直接给了杨荣一个登天的机会。

建文四年,朱棣打进了南京城。与杨士奇,黄淮,解缙等人一样,杨荣是当时第一批主动向朱棣表示“归顺”的青年官员。

我相信,每一个建文年的旧臣向新君朱棣表示臣服的时候,多多少少都会经过一番思想斗争。那杨荣为何如此决绝地选择了朱棣?

其一,杨荣是科举出身,而科举取士是朝廷的官方行为,并不是特别受到了建文帝的恩惠;

明朝内阁首辅大学士杨荣(必以小节而虑全局)(5)

明惠宗朱允炆

其二,杨荣寒窗苦读十余年,家族对其寄以厚望,杨荣身负亲族重担,不可能为建文帝尽愚忠;

其三,儒家经典中,有荀子的“民本”思想,即皇帝不能被选择的时候,也要尽力辅佐君主造福百姓。

当朱棣骑着高头大马进入紫禁城的时候,杨荣上前拦住了朱棣。杨荣就问了朱棣一句话:您是直接登基还是先去孝陵给朱元璋上柱香?

只此一句,朱棣恍然大悟。

朱棣虽然是造反,但却一直在试图让“靖难”显得合法化。

明朝内阁首辅大学士杨荣(必以小节而虑全局)(6)

明成祖朱棣

比如打出“清君侧”的旗号,比如后来修《永乐大典》,派郑和下西洋等举措,其实都有这样的意味。而朱棣进入南京却只想着自己的皇位,少了给朱元璋谒陵这个环节,就会显得吃相很难看。

杨荣的这个提醒,是说到了朱棣的心坎里去了,朱棣也深深地记下了这个敢于拦路的年轻官员。

从另一种角度来说,杨荣此举,何尝不是一次“投名状”?也打消了朱棣对自己的顾虑,显示了自己的谋略。

这就是三十岁的杨荣,一个认定一件事就马上做,并且能够彻底贯彻,思虑周密的年轻官员。

明朝内阁首辅大学士杨荣(必以小节而虑全局)(7)

故宫

谋划军务,君王臂膀

朱棣登基后,正式确立了内阁的框架,把一批中青年官员吸纳进来当自己的政务顾问,也就是阁臣,杨荣赫然在列,也是当中年纪最小的一位。

杨荣是以军务著称的。他几乎参与了永乐和宣德时期朝廷所有的军务工作,特别在永乐年,朱棣几次北征,都喜欢带着杨荣。

为什么一位只在翰林院待过的低阶文官,却能在军务上表现出不俗的能力,甚至得到了能征惯战的朱棣赏识?我一开始也很好奇,后来仔细想了想,应该和两点有关。

第一,杨荣的思维方式很符合用兵的习惯。

杨荣是非常善于从细节上去把控局势的人。而一次成功的军事行动,往往又得益于诸多细末处的组合与运作。

明朝内阁首辅大学士杨荣(必以小节而虑全局)(8)

明军

比如宁夏边关有告急军报,杨荣就从宁夏城防和守军战力,再结合驿报时间,断言不日便有宁夏安定的捷报,事后果然被杨荣言中;比如朝廷派军队去剿匪,之后收到了匪患已定的捷报,杨荣从军队的行军时日推算此非剿匪将领之功。

杨荣回老家奔母丧,回来后朱棣居然问起福建军政事宜,需知这些在出发前朱棣并未要求杨荣去了解,而夸张的是杨荣能够事无巨细一一回答。

包括在随朱棣的一次出征归途中,因为小股人马脱离大队急行军而造成粮食的相对短缺,杨荣在事后便制定了详细的军屯计划,并被朱棣接受大范围推广。

一军主帅最需要思考的是什么?

明朝内阁首辅大学士杨荣(必以小节而虑全局)(9)

明军军阵

主帅要未虑胜先虑败,这便要求对诸多可能出错的环节进行预防性地补遗,并制定相应的预备方案。而杨荣恰好就是能从各种细节去勾勒整体的个中高手。

我们知道朱棣是雄主,文治武功,千古一帝。但朱棣性格上其实是有弱点的,就是执拗。当然,严格来说这不能算缺点,正是因为朱棣的执拗,才能在永乐年间完成如此多的壮举。

可如果我们鸡蛋挑骨头,比如在寻找建文帝这件事上,比如在对蒙古持续用兵这件事上,甚至是在靖难初期一味地打攻防战这件事上,其实朱棣显得“小气”了点。

这时就需要有人在旁边告诉朱棣:陛下,您其实完全可以跳出这个框架,以更全局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姚广孝劝朱棣直捣南京,是如此,杨荣让朱棣先去孝陵,亦是如此。

明朝内阁首辅大学士杨荣(必以小节而虑全局)(10)

故宫

我想朱棣用杨荣,除了要用杨荣的思维模式,也是要身边有个人能够替自己查漏补缺。

第二,朱棣刻意在培养杨荣在军务上的能力和经验。

从永乐五年开始,朱棣就让杨荣频繁去西北筹划军务。从边军的战备,工事的修筑,将领的能力,到边民的生活,塞外的情报,沿途的地势,全部都是杨荣考察的范围。

从永乐五年到永乐八年朱棣第一次御驾北征,杨荣在这期间积累了丰富的军务工作经验,并从小到军卒饮食,大到战略制定,都有一个全面深入的了解,这为他以后在中枢处理军政事务,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独特的思维方式和皇帝的刻意培养,终于为我们在历史上展现了一位善谋能断的贤臣形象。

明朝内阁首辅大学士杨荣(必以小节而虑全局)(11)

明代官员

这个所谓的断,其实是一种决断力,也就是在复杂多样的选项中,快速确定最合适的那一个。

从明成祖朱棣的永乐年,历洪熙,宣德,正统,杨荣一直以擅断闻名。

很多时候皇帝派宦官来内阁找人去商量事情,要是碰巧杨荣不在,宦官一般就直接转身走人。有时候杨士奇苦苦难以下定论,皇帝也左右为难,杨荣一来,三两句话,说的所有人心服口服,迅速确定结论。

而这就是杨荣的决断力,这是一个朝堂中央枢纽不可或缺的技能,杨荣的存在,皇帝幸甚,朝堂幸甚,黎民幸甚。

明朝内阁首辅大学士杨荣(必以小节而虑全局)(12)

故宫

雷厉风行,略欠通达

人无完人,我们在肯定杨荣身上的优点同时,也要正视他身上的一些不足之处。在开篇的时候我说过,杨荣成也能断,败也能断。

我举个例子吧,这个例子在我聊杨士奇的时候也提过。

明宣宗朱瞻基要废掉自己的原配皇后胡氏,改立贵妃孙氏为后。宣宗就找来“三杨”商量。皇帝态度坚决,且张太后也原则同意,所以”三杨“是劝不动宣宗的,皇帝之所以找他们来,就是要他们拿出办法来如何”体面“地把这件事办了,因为毕竟是无故废后。

杨荣这个时候就是直脑子了,一听说皇帝让自己找废后的理由,三下五除二,就提出了孙氏的几大“罪状”交给宣宗。宣宗看着杨荣支的招,事倒是能办,但总觉得过于生硬,有损自己贤君的形象和孙氏的名声。

明朝内阁首辅大学士杨荣(必以小节而虑全局)(13)

明宣宗朱瞻基

那么杨士奇呢?杨士奇就说胡氏身体不好,以此为突破口劝说胡氏自己辞掉后位,并让宣宗和孙氏以后对胡氏以礼相待,这么一来,所有人的面子上都过得去。

很显然,杨士奇的法子比杨荣的更灵活,更贴合皇帝的心意。

所以,杨荣在人情世故上,虽然也是老手,但比起杨士奇来,总是欠缺了点。这是他做事风格形成的,事实上我更愿意看到一个就事论事的杨荣,而不是一肚子花花肠子的政坛油条。

明初的时候,内阁的阁臣有资历的排序,但没有严苛的大小之分。因为大家都是皇帝的政务顾问,只是从宣德年间,慢慢有首辅,次辅这样的分别。

明朝内阁首辅大学士杨荣(必以小节而虑全局)(14)

明代官员

事实上在永乐年间,从与皇帝的亲近程度来说,杨荣是胜过杨士奇的。道理很简单,朱棣频繁用兵,杨荣一直跟着皇帝参赞兵务,深得朱棣信任。要不最后怎么是杨荣决定在朱棣归途驾崩之后秘不发丧呢?从这也可以看出当时杨荣在军中的地位,几乎有控局的能力了。

只是后来宣宗即位,国家的重心开始转移到了经济建设,宣宗又属于那种喜欢玩的主,重文治,杨士奇才慢慢压了杨荣一头。

当然,这种亲密程度是相对来说的,其实从外臣来看,“三杨”都和仁宗朱高炽,宣宗朱瞻基关系亲密。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明朝内阁首辅大学士杨荣(必以小节而虑全局)(15)

三杨

28岁入仕的杨荣,在随后几乎参与了明初所有的重大政务。他参赞西北军务,跟随朱棣北伐蒙古,支持皇帝迁都北京,参与编撰太祖实录,平定地方盗强匪患,制定安南的最终战略,帮助仁宗顺利即位,剿灭汉王作乱反叛,也与同僚们缔造了“仁宣之治”,还扶持了年幼的英宗平稳过渡朝局。这是一位把一生最美好的时光全都献给朝廷的官员,这是一位被比作唐代名相姚崇的政治家。

正统五年,杨荣回乡扫墓,途中病情加重,同年七月病故,享年七十岁。

“三杨"之中,我最敬佩的,也是杨荣。

一家之言,聊以解闷。

朝史暮想,独家原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