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爷出手则只有一,没有一二三,伸手就是。他既不是柔劲也不是刚劲,而是不刚不柔,亦刚亦柔,刚柔相济的一种弹性力,他一沾上你,压根儿没有讨价还价的余地。我琢磨过很久,时间长了,才逐渐明白,由于刘老师有弹腿、八卦的功底,且在太极拳架上又下过大功夫,招法娴熟,功力过人,招中有术,术中有招,有化有打,化打结合,无迹可寻。

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的那几年,正是我练拳处于"苦不得其门而入"的时期。听说地坛有位刘三爷,功夫如何如何了得,于是我怀着一种仰慕和兴奋的心情,直接去地坛找到刘晚苍老师,自报家门说明来意。刘老师知道我是部队的一个演员,对太极拳纯属业余爱好,陆续跟一些老师学过不少年,非常高兴,当即满口答应"有空就来吧,跟大家一起玩儿"。从那以后,只要我人在北京,每个星期日,都会去跟刘老师学习拳械、推手,断断续续有好几年。

十个步骤学太极简单实用(能知机能造势)(1)

20 世纪80 年代初,刘晚苍在地坛留影(刘君彦 保存、刘源正提供)

刘晚苍老师给人的印象是身材魁梧,性格豪爽。他自幼习武,师出名门,功力深厚,武艺超群,虽然生长在旧社会,但思想一点不守旧。他关心政治、学习时事,热爱新社会,为人处世,言谈举止皆能与时俱进。他待人接物,和蔼可亲,淡泊名利,不求闻达,但又正气凛然,不怒自威,时时能感到一种中流砥柱、泰山石敢当的气概。

刘老师技艺精湛,非比寻常,平时看他比画、跟他摸手,我们几乎是 "无迹可寻寻不得,有迹可寻不能寻 "。为了能尽快掌握太极内功的奥秘,我私下里曾不断向耀庭、三赵(赵德奉)、小余子他们这些功夫好的师兄弟讨教。他们经常给我喂手让我体会,当时我印象最深的一点是,他们的手是那么轻灵,"小劲儿"使得真好。而若跟刘三爷出手相比较,各位师兄内里劲路的变化尚依稀可感,三爷出手则只有一,没有一二三,伸手就是。他既不是柔劲也不是刚劲,而是不刚不柔,亦刚亦柔,刚柔相济的一种弹性力,他一沾上你,压根儿没有讨价还价的余地。我琢磨过很久,时间长了,才逐渐明白,由于刘老师有弹腿、八卦的功底,且在太极拳架上又下过大功夫,招法娴熟,功力过人,招中有术,术中有招,有化有打,化打结合,无迹可寻。特别是,通常练吴式拳的人,往往强调"舍己从人""走二不走一""后发先至"等。功夫一般者更是恪守成规,谨小慎微,不愿贸然出劲,生怕与对方"顶"上,犯双重之病。而刘老师与人搭手,大都完全采取主动,以意探之,以劲问之。用深沉猛烈之劲专注于对方重心,迫使对方立即做出反应(亦即"我问你答,有问必答"),待对方稍加抵抗(实乃"听其动静""问其虚实"),则迅即实则虚之,虚则实之,变化莫测,黏走相生,顺势给以摧枯拉朽的一击(所谓"功夫全凭会借力""借力打力")。由于他问得紧,听得准,化得净,拿得严,所以能得心应手,出手便得,致使对方腾空而出!

十个步骤学太极简单实用(能知机能造势)(2)

刘晚苍先生演练玉女穿梭

按吴公藻的说法,"工夫高者,能知机,能造势"。所谓能知机,这个"机",也就是"动之于未形的太极先机";所谓能造势,这个"势",就是有利于我、不利于对方的阵势、局面。既然对方尚未采取行动,我就能预先知道他意欲何为了,我设法造成他的错误和缺失又有何难?这就是所谓的"知虚实而善利用,在敌不知吾之虚实,而吾处处知敌之虚实的情况下,我必然得其机,攻其势,如医者视病而投药"(参吴公藻着《太极拳讲义》)。试想,到这种地步,对方焉有不败之理?个人认为,刘晚苍老师不同凡响之处,就在能知机,能造势,是善于知机造势的一位太极高手!刘培一兄在刘老师百年诞辰时概括得好:"(正因为刘老师)基本功瓷实,功力过人,且注重实践,博采众长,在传统的基础上逐步发展形成了'沉黏古朴、灵潜宏伟'的自己的独特风格!"

十个步骤学太极简单实用(能知机能造势)(3)

刘晚苍先生演练退步跨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