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部感染,上点抗生素,人生在世谁还没见过肺炎?——这是许多人眼中的呼吸系统疾病,但这种想法大错特错。
呼吸系统疾病既常见又复杂,疑难杂症像是被升级加密的健康杀手,想要破解非易事。冬季是患者最难熬的时候,昨天,记者走进同济大学附属上海市肺科医院的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病房,体会了什么叫“畅快呼吸有时也是一种奢望”。
图说:上海肺科医院党委副书记、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带头人徐金富在查房时为患者检查 新民晚报记者 徐程 摄(下同)
揪出“不寻常” 疑难患者的“最后一站”
周一,如果没有特别重要的会议,肺科医院党委副书记、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学科带头人徐金富教授通常都在病区里带队查房。病房里是全国各地来的呼吸系统疑难和危重患者,很多辗转了数家医院。徐金富的愿望是让他们得到明确诊断,不再带着遗憾跑去下家。
69岁的李先生胸闷气喘严重,呼吸道有严重哮鸣音。他整张脸红红的,像是被冷风吹出的“高原红”,跟着查房的副主任医师梁硕和白久武告诉记者,这是“激素脸”。病人的诊断还没有明确,根据徐金富的判断,病人不是单纯的哮喘,CT提示有多发性肺大泡和散在的支气管扩张症,应该是哮喘控制不佳的主要原因之一。哮喘时间长了,肺泡腔内压力升高,肺泡壁破裂,互相融合,在肺组织形成含气囊腔,非常危险。他认为病人还可能存在支气管扩张症与哮喘的重叠状态,需要同时针对这些情况进行治疗。
江先生主诉胸痛,呼吸困难。徐金富戴上听诊器查体,还“出题”考了年轻医生。“呼吸却带来剧烈疼痛,怎么办?哪些情况需要在最快时间内排除?”他很快就收到了五花八门的答案:排除气胸、大咯血、异物吸入、心源性肺水肿、哮喘急性加重、肺栓塞……徐金富总结了胸痛的病因,结合患者的病情说,胸痛不一定是肺栓塞,患者紧贴胸壁的地方有一处病灶,肺组织内没有痛觉神经,但胸膜痛觉神经丰富,随着呼吸活动,胸膜摩擦,导致疼痛。“这种情况下,患者自我感觉病很重,医生护士要尽量安慰和解释,让他摆脱焦虑。”
30多岁的万先生欢欢喜喜出院了。在见到徐金富之前,他的肺已在当地挨过2刀:一次因肺部单发“结节”,一次因复发。又一次复发时,万先生不想再吃苦头,坚持来到上海市肺科医院。徐金富同情病人这种反复发病之苦。他一直关注肺部疑难病研究,对相关疾病的诊断已很有把握。他判断这是“ABPA”,中文名为变应性支气管肺曲霉病,易复发。诊断明确后,治疗就“有的放矢”了。
图说:徐金富在住院部查看患者医学影像
不是“赶你走” 肺病诊断要多学科合作
一心想把病人“留下来”不再奔波,有时也不可避免要把病人“劝出去”,呼吸系统疾病的诊断少不了多学科合作。一位女病人最近一直后背痛、胸闷,尽管诊断为间质性肺病,并确定了治疗方案,但徐金富仍建议她再去综合性医院的风湿科进一步就诊。女子不太能理解,徐金富苦口婆心,“间质性肺疾病病因复杂,风湿性疾病极易合并间质性肺病,也是间质性肺病的主要病因之一。我们的方案当然能解决您的肺部问题,但是风湿性疾病的源头,需要参考风湿专科的建议,这样才能有最好的治疗效果和预后。”最终,病人欣然答应服从医嘱。
肺部疾病有时不是源头,是结果,是全身性疾病的肺部表现。“开始时鉴别疾病,可能只能见到疾病的表象,就做针对性治疗;慢慢经验丰富后会思考更多,有没有其他的可能性?预后能不能更好一些?”徐金富说,这需要有开阔的疾病谱视野和缜密的临床思维能力。
参与查房的副主任医师程克斌和主治医师孙晓丽对此深有感触。“病人以为的和医生以为的完全不是一回事。比如同样是肺炎表现,它可能提示肺炎,但也有可能结核;可能提示淋巴瘤,也有可能是肺癌。”
当天,科室还“送走”一位阿婆去肿瘤医院,她肺部病灶多,来这里后,原发病灶很快被查明,在甲状腺。从临床症状与检查结果中抽丝剥茧,给予正确诊断,是精准治疗的前提。
肺病“推理家” 亦是新冠医疗救治专家
作为呼吸学科上海市领军人才,徐金富30多岁时就经历了H1N1、N7N9的“历练”,去年疫情伊始就被委任上海市新冠肺炎医疗救治专家组核心成员。每周查房讨论,组长张文宏都会征求他的意见。
“我的学习经历对我影响很大,很多知名前辈都于我有师恩。对我来说,就是要把节奏慢下来,厚积薄发,全身心地对待每一件工作。”徐金富从湖北黄冈中学考入武汉同济医科大学,后来到复旦医学院求学,又去哈佛医学院深造,是名副其实的学霸,但他本人十分温和谦卑。他的研究生导师是瑞金医院党委书记瞿介明教授,大约“名师出高徒”,徐金富也成长为国内呼吸领域知名专家。
经历新冠,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成为大家关注的重点。徐金富认为,学科的发展必须是全方位的,危重症的救治能力和疑难疾病的诊治能力是体现一个学科水平的关键。在平战结合的要求下,还要进一步完善重大呼吸道传染病应急体系与能力建设。
查房结束回到办公室,已是中午12时多,徐金富匆匆扒了几口盒饭,期间有患者和家属敲门进来,有些是下午出院,一定要当面对他说谢谢。他说,“尽最大可能了解病人的需求,把他们的病治好,这是我当医生最大的满足”。
新民晚报首席记者 左妍(文中患者均为化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