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写实风格的战争题材电影(这位嘉定人导演的电影被称为)(1)

1931年8月,一个暑气蒸人的下午,上海近郊嘉定汇龙潭畔的应奎山上,三个血气方刚、风华正茂的青年人正你一言我一语地热烈争论着……他们在讨论内忧外患的形势,他们痛恨国民党当局的腐败和专制,都感到压抑和窒息,他们要抗争。但是个人的反抗毕竟势单力薄,他们一致认为十分需要组建一个文化社团。他们都爱好进步文艺,有着共同的理想。说干就干,他们联络了本县30多个志同道合的青年知识分子,组成了“嘉定青年文化促进会”,办剧团,编刊物,在一潭死水的嘉定激起了一阵阵波澜。他们就是中国现代戏剧电影史上的“嘉定三杰”——瞿白音、葛一虹、田鲁。他们同时、同地、同“路”走向中国话剧舞台,足以引起人们的关注和思考。

一部写实风格的战争题材电影(这位嘉定人导演的电影被称为)(2)

瞿白音是“三杰”中的大哥,也是“三杰”中的核心。他原名瞿全驹,1910年生于嘉定镇上一户世代书香门第。其家在孔庙南,横沥河东。其远祖瞿中溶,号木夫,是钱大昕女婿,乾嘉时期的著名金石学家,曾任辰州府通判、安福知县。但至瞿白音时,早已家道中落。他从小养育于外公家,低微的地位和清苦的生活,使他窥见了旧社会的丑恶本相。在企云小学就读时,同学中有秦瘦鸥、沈逸千、浦熙修等人,后来都成为一代文化名人。

瞿白音的父亲在电报局工作。瞿白音曾在上海民立中学求学,因家境困难,未毕业就辍学,在嘉定石冈小学当代课老师。16岁时,考入北平交通部电报人员训练班。结业后分配在上海电报局敲皮榔头当发报员。后又调到南京电报局任三等报务员。当时,电报局的青年职工成立了一个“救亡协会”,瞿白音参加了“救亡协会”活动。为纪念九一八事变,他们演出了楼适夷创作的独幕剧《工场夜景》,瞿白音扮演剧中爱国青年工人“小四子”一角,第一次登上舞台,从此,开始了他的戏剧生涯。

瞿白音在电报局工作,一面利用业余时间演戏,另一方面又刻苦自学英语和世界语,还参加了世界语学会活动。当时,有个国民电影院,经常上映英、美等外国影片。电影院聘请精通英语的瞿白音担任影片字幕翻译。因此,瞿白音每天都可以看电影。他细心阅读外国电影台本,研究影片的内容和人物关系、人物对话、情节结构、演员表演技巧和导演手法,熟习了电影艺术和创作。

一部写实风格的战争题材电影(这位嘉定人导演的电影被称为)(3)

1962年,瞿白音(右)与孙维世、金山谈创作

1932年,一二八淞沪抗战爆发,战火波及到嘉定县。同年3月3号,县城一度被日本侵略军侵占。瞿白音决心以戏剧为武器,唤起家乡民众抗日救亡的热情。他与葛一虹、田鲁又组成了暴风雨剧社。经瞿白音的一位朋友介绍,瞿白音和葛一虹、田鲁跟左翼“剧联”接上了关系。1933年3月3号,是嘉定沦陷一周年,三人决定搞一次纪念活动。他们通过左翼“剧联”的章泯邀请活跃于上海话剧舞台的骆驼演剧队到嘉定与暴风雨剧社联合演出。这年4月5日、6日两天,由陈鲤庭带领,骆驼演剧队的成员左明、徐韬、王为一、高原、姜敬舆、朱铭仙等20余人到嘉定,与暴风雨剧社在嘉定孔庙搭台演出。骆驼演剧队演出了《帝国主义的狂舞》《高尔夫速写》《谁是朋友》《梅雨》《到前线去》《放下你的鞭子》及《六·二三》等七个话剧;暴风雨剧社则演出了瞿白音、葛一虹、田鲁合作创作的话剧《转变》和《嘉定三三》。《转变》是独幕话剧,内容描写一个青年为恋爱苦闷,后在火热的救亡斗争中觉醒,奋起投身抗日运动,瞿白音扮演青年一角。后续剧改名为《改弦更张》,曾在上海学生剧团中演出过,剧本由他们三人自己出钱出版了单行本。《嘉定三三》是揭露日军3月3日侵占嘉定暴行的活报剧,产生了强烈的宣传效果。

骆驼演剧队与暴风雨剧社的联合成功演出,激发了嘉定人民抗日救亡的热情,引起了强烈的反响,这次演出的全部票房收入都捐给了东北抗日义勇军。

1933年9月,中国左翼戏剧家联盟南京分盟建立,瞿白音为分盟负责人,他领导了“磨风艺社”和“大众剧社”一系列演出活动。磨风艺社演出了田汉的《乱钟》《战友》《江村小景》以及他根据前苏联作家高尔基的名著《母亲》改编的同名话剧。还有张庚的《秋阳》、于伶的《丰收》、陈鲤庭的《放下你的鞭子》、王逸的《三升米》,还演出了挪威著名戏剧家易卜生的名剧《娜拉》。大众剧社演出了洪深的名作《香稻米》。这些成功的演出都和瞿白音的精心安排组织分不开。演出引起了反动势力的恐惧,他们迫害演员,攻击进步话剧。瞿白音利用一切合法手段写文章、开会议、与反动势力展开斗争。1935年,瞿白音遭到国民党当局逮捕。出狱后,到上海参加著名的上海业余实验剧团,继续从事左翼戏剧活动。

一部写实风格的战争题材电影(这位嘉定人导演的电影被称为)(4)

瞿白音手迹

全面抗战爆发后,瞿白音的戏剧活动进入了一个重要的历史阶段。他曾任上海救亡演剧队第四队副队长,深入到无锡、镇江一带开展抗日宣传活动。后又到武汉参加郭沫若领导的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部抗敌剧团和抗敌演剧队工作,先后任第三、第九演剧队(第九演剧队解放后成为文工二团,即上海人民艺术剧院的前身)队长。

1938年4月,台儿庄大捷喜讯传来,周恩来和郭沫若决定派抗敌剧团去前线慰问演出,由瞿白音带领22位同志奔赴徐州抗日第一线慰问演出,曾被日寇包围,后死里逃生冲出重围。后来他辗转到了成都西北电影公司工作。皖南事变后,瞿白音被迫离开成都到了桂林。当时由组织安排,杜宣正在筹办“新中国剧社”,由于另有工作需要,杜宣不久便离开了桂林,而由瞿白音接替了他。正如杜宣所言:“白音既能导演,又善于经营,是文武兼备的人材,这以后,他为剧社作出了贡献。”(杜宣《五十年如一瞬》,载《上海文化史志通讯》第17期),瞿白音到新中国剧社后,不负众望,下车伊始就陆续导演了田汉的《秋声赋》和俄国戏剧家奥斯特洛夫斯基的名剧《大雷雨》,获得了巨大成功,剧社影响日益扩大,从而奠定了在群众中的基础。之后,瞿白音又导演过俄国戏剧家果戈理的名剧《钦差大臣》和《戏剧春秋》等中外名剧。1942年9月,瞿白音任新中国剧社理事长。

1944年初,瞿白音积极参与组织由田汉和欧阳予倩创议的“第一届西南戏剧展览会”。“剧展”演出60多个宣传抗日的戏剧,先后三个多月,观众近10万人次,为中国戏剧史写下了光辉的一页。是年,新中国剧社易名第四战区怀远剧团,他任该团团长。夏天,日寇为了要在中国大陆打开一条通道,方便军运,又调集人马,直扑湘桂。瞿白音组织剧团演出了分幕10场的大型活报剧《怒吼吧,桂林》。直至敌人越迫越近,桂林当局宣布紧急疏散,剧团才撤至柳州。后又在柳州演出了《同盟军进行曲》。

1945年,瞿白音执导了沈浮编剧的《金玉满堂》《蜕变》《家》等剧目。抗日战争胜利后,瞿白音去香港从事电影事业,后回上海,他的话剧生涯划上了一个句号。

1949年后,他在电影界叱咤风云,导演了《红日》《万紫千红总是春》等影片。反映孟良崮战役的电影《红日》放映后,受到社会各界的高度评价,称之为“战争题材的经典之作”;撰写了具有轰动效应的文章《炉边夜话》《关于电影创作问题的独白》;翻译了前苏联戏剧家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的名著《我的艺术生涯》;并担任了《辞海》电影分科的主编,上海电影局副局长。

一部写实风格的战争题材电影(这位嘉定人导演的电影被称为)(5)

瞿白音改编剧本《红日》

十年动乱中,瞿白音遭到了残酷的压迫,他的《关于电影创作问题的独白》,被诬为文艺界的“黑八论”之一。他导演的电影《红日》被污蔑为“反火药味的修正主义的电影”。身心遭到了严重的摧残。

十年动乱结束后,瞿白音出任上海电影局顾问,先后撰写了《艺术民主和领导风格》《铭记箴言总结经验》和《更上一层楼》等理论文章,为拨乱反正呼唤。他还推荐和审阅了一批优秀电影剧本,如《天云山传奇》《苦恼人的笑》等,为扶植新时期的电影创作,作出了重要贡献。1979年11月,瞿白音在上海去世。

01

撰稿:陶继明

编辑:王丽慧、徐宇

一部写实风格的战争题材电影(这位嘉定人导演的电影被称为)(6)

“上海嘉定”微信

“上海嘉定”APP

一部写实风格的战争题材电影(这位嘉定人导演的电影被称为)(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