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是一种自我完善(爱是阳光雨露培育完整自我)(1)

孩子最初是通过自我投射与回应程序来建立自我存在感

随着年龄增长,一部分人可以更多地将自我存在感投射到自己的内心,知道自己想要什么,然后坚定不移地去做事;也有一些人还是更多地将自我存在感投射到外界,内心很容易受外界影响,经常委屈自己做自己并不想做的事情,也经常为自己所做过的事情后悔纠结,甚至还会认为自己曾经的付出是很不值得的。有些人很容易看到事物的阳光面,无论在怎样的情况下都能找到心理平衡,让自己成为自己人生旅程的观察者和体验者,并朝着自己的梦想而迈进。而也有很多人看到的总是事物的阴暗面,总是处于心理不平衡状态,经常唠叨抱怨,经常陷于自我否定,也经常否定自己的孩子。因此,通过自我投射与回应方式的不同,我们看到了独立型自我存在感和依赖型自我存在感的不同。那么,是什么导致这两种自我存在感的不同?

我们知道,一个人的自我存在感属于内心世界的一种自我意识,当一个人没有意识到自我存在时,就处于忘我的专注状态,因为幼童的自我意识弱,尤其是三岁之前的幼童,无论做什么事情都很容易进入专注状态,除非专注状态被父母或其他人给破坏而表现得无所适从。

一个人从幼童到成年人的生长过程,分为身体成长和心灵成长,身体成长比较容易理解,不再赘述。而心灵成长主要表现在两个主要方面:一是自我存在感,二是自我驾驭感。一个人的自我驾驭感是建立在自我存在感之上,当然也是通过自我驾驭感来表现自我存在感。比如,孩子在父母心目中就是好孩子印象,孩子就会通过积极的自我驾驭来表达自己是好孩子的自我存在感。反之,孩子在父母心目中就是一个令父母失望的孩子,孩子就会通过消极的自我驾驭来表现得越来越令父母失望。每个人的自我存在感都像是一条可以循环运行的轨道,每个人都是在自己的运行轨道上进行自我驾驭,一切都是规律呈现。

一个人的自我存在感可以表现出相对应的心理品质,比如积极或消极,热情或冷漠,自我认同或自我否定等;而一个人的自我驾驭感则可以表现出自信或自卑,激情或低落等。 这里特别说明一下,很多人都知道“自信”这个词,却并不十分清楚“自信”在心理学上到底是指什么,感觉很朦胧。自信实际上指的就是“一切尽在掌握”的自我驾驭感。

自我驾驭感是训练出来的,比如有的人在胡思乱想方面就很有自我驾驭感,可以整天闭门不出在家里胡思乱想,这种自我驾驭感就是一种自信心。自信当然是相对于做什么事而言的,学霸在考试方面很有自我驾驭感和自信心,但是在打架方面就缺少自我驾驭感,缺少自信心。

我们都知道,食物决定了一个人的身体成长,那么到底是什么决定了一个人的心灵成长?是什么决定了一个人的自我存在感?就是:爱!

人类的一大困惑就是爱

很多的心理问题都跟爱有关,其中的一个困惑就在于人们对爱的认识非常模糊非常混乱,到底什么才是爱?如果父母不知道什么才是爱,自然就不知道如何正确地表达爱。

不同的人对爱的理解是不同的,父母爱孩子,这个爱的定义应该由父母来作出,还是由孩子来做出?如果由父母来做出爱的定义,那父母对爱的定义是逻辑化的定义,比如父母认为爱是一种责任。幼童对爱是没有定义的,因为幼童意识能力弱,自然也谈不上对爱会有什么定义。但我们这里的问题是,幼童的心灵成长需要什么样的爱?

我们知道粮食的产量取决于一些条件,这里面是有规律的,比如跟土壤的肥料养分有关,跟土壤里的水分有关,跟阳光有关,发现其中的规律就能提高庄稼的亩产量,像中国现在基本上解决了粮食问题,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中国的农业科学家掌握了更多的粮食生长规律,并通过对规律的运用大幅度提高了粮食的亩产量。那么,一个人的心灵成长具有怎样的规律呢?

一个人的心灵成长规律是围绕“自我存在感”的,自我存在感越强,心灵成长越健康。

这里面有一些因素值得重视。关于自我存在感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我从哪里来?”幼童在有了自我意识后就会问父母自己是从哪里来的,父母应该给孩子的标准答案就是从妈妈的肚子里出生的,这样妈妈的概念就非常明确化,幼童对“我从哪里来?”问题就有了一个简单的明确答案。如果幼童听到的答案是“从路边捡来的”或其它答案,那么幼童所听到的答案就无法明确地解答“我从哪里来?”,他不知道自己的亲生父母是谁,就像浮萍没有根基一样,自我存在无法明确化。

关于自我存在感的另一个重要因素就是父母的陪伴。父母就是孩子心灵成长的温床,向孩子源源不断地提供爱的滋养,也是孩子模仿的重要对象。很多孩子在很小的时候就离开父母身边,和爷爷奶奶或姥爷姥姥住在一起,这样就与父母的感情十分疏远。我的岳父岳母共有5个女儿,其中有两个女儿在很小的时候就被送到亲戚家抚养,远离父母身边,从小就得不到父母的爱的滋养,长大后也始终处于缺爱的状态,这两个女儿中有一个女儿花了几万元参加心理讲座培训,没什么用,最后只好去看心理医生通过药物治疗,当然心理方面的药物治疗只能舒缓身体的一些生理反应,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缺爱引发的心理问题;另一个女儿在家经常和老公吵架,既剥夺了老公的愉悦感,也剥夺了孩子的愉悦感,导致孩子也存在缺爱的问题。

对孩子的心灵成长而言,父母陪伴是十分重要的,有的孩子因父母离婚而导致自己缺少父亲的陪伴或母亲的陪伴,结果就是缺少父爱或缺少母爱。夫妻分道扬镳结束婚姻各有初衷,在很多情况下属于不得已而为之,但是承担孩子抚养权的母亲或父亲,应尽量为孩子创造与不在孩子身边的父亲或母亲的接触机会,要告诉孩子父亲或母亲也像自己一样疼爱孩子,不要将孩子的父亲或母亲描绘成一个不负责任的人,不要将孩子当作自己报复对方的工具。

父母的存在与陪伴为孩子提供了自我存在感中最基本的安全感保障,父母给予的安全感保障是无法由爷爷奶奶姥爷姥姥或其他亲戚可以取代的。孩子的心灵成长还需要父母的爱的滋养,什么样的父母之爱才是孩子心灵成长的滋养?研究孩子心灵成长的规律,你会发现只有当爱成为“阳光雨露”的时候,才能为孩子提供心灵成长的滋养。

有多少父母意识到自己对孩子的爱应当成为孩子成长过程中的“阳光雨露”?在很多父母看来,让孩子衣食无忧就是爱,让孩子就读贵族学校就是爱,为孩子买漂亮衣服或买学区房就是爱。然而父母基于成人思维对爱做出的定义,并不等同于孩子心灵成长所需要的“阳光雨露”。我们在这里使用“阳光雨露”这个词,就是为了帮助父母想象孩子的心灵成长就像是一棵幼苗,离不开父母的爱的阳光雨露。

爱的“阳光雨露”究竟是指什么?

爱是一种自我完善(爱是阳光雨露培育完整自我)(2)

指的就是孩子心灵成长就如同幼苗生长一样需要具备一定的阳光雨露条件。“阳光”是指什么?就是指太阳的光芒,要带给孩子温暖的感觉。这里强调一下是温暖的感觉,而不是冰冷的感觉,温暖的感受主体是孩子,而不是父母。我们也经常看到“孩子生活在温暖的家庭”或“孩子生活在一个没有温暖的家庭”这类描述。很多父母对自己在孩子面前应当扮演怎样的角色是很模糊的,当你看到这里时就会产生清晰的认识,父母在孩子面前的角色就是太阳,给孩子带来明媚的阳光和温暖的感觉。“雨露”是指什么?就是指父母为孩子提供力所能及的物质生活条件,比如吃饭穿衣去学校等。绝大多数的父母都能做到为孩子提供“雨露”,却有很多父母没有为孩子带来“阳光”。

如果父母没有为孩子带来阳光般温暖的感受,没有为孩子带来雨露般甘甜的滋味,父母就没有正确地表达自己的爱,没有向孩子提供孩子心灵成长所需要的爱的阳光雨露。“阳光雨露”对父母来说是一个非常具有画面感的词汇,然而幼童看不懂啥叫“阳光雨露”,但是幼童能看懂父母的表情,会十分留意父母的面部表情中有没有微笑。幼童的潜意识程序库中有一个初装程序叫微笑程序,每一个幼童都有纯真灿烂的微笑,当幼童看到父母对他微笑时非常雀跃,会做出积极回应,会兴奋得手舞足蹈。

一个孩子觉得缺爱,这个对缺爱的认定资格,是孩子还是父母?

当然是孩子,很多父母认为自己的孩子衣食无忧,不应该缺爱,但孩子却认为自己缺爱。因此看来,关于爱的定义权,还是应当交给孩子,毕竟是孩子在感受父母之爱。孩子眼中的爱来自孩子的眼睛观察,在孩子的潜意识中,妈妈爸爸如沐春风的笑脸,对孩子来说就是爱,爸爸妈妈的笑脸就像太阳一样照耀着孩子,让孩子感到内心温暖甘甜。

如果父母没有笑脸,表情紧张,孩子就得不到爱的阳光照射,孩子的内心就得不到温暖的感觉。我们可以发现,几乎所有缺爱的孩子,他们的父母必然有一方不会对孩子时常微笑。聪明的你一定马上领悟到,要让你的孩子感受到你的爱,只需要经常笑脸相迎就可以了。孩子所需要的爱的阳光雨露,就是你的微笑。

书店里陈列着许多关于父母如何表达爱的书籍,父母看完厚厚的一本书就能学会正确地向孩子表达自己的爱吗?并不能,因为这些书都是在做表面文章,都是在对一些表象问题提供攻略方案,说得越复杂,父母越不知道应该怎么办。而在我们龍飛鳳舞幼童园,小朋友们只需要做一件事:微笑。对自己的孩子微笑,微笑着倾听孩子在说什么,微笑着和孩子说话,微笑着和孩子拍手做游戏,微笑着注视孩子的眼睛……

父母对孩子表达爱,就是能简单到一张笑脸,你的微笑对孩子的心灵成长来说就是阳光雨露。你能经常对孩子微笑,孩子就能感受到你的爱,孩子的内心世界就是温暖的,就是甘甜的。

一张笑脸真的具有这么神奇的作用吗?当然,有一个词我们很熟悉,就是:相由心生。你有一张微笑的面相,你的内心自然就会像阳光一样的温暖,你同样也能将你内心的温暖像太阳辐射那样照射孩子的心房。

也许有小朋友会好奇地问,只有微笑是不够的呀,父母对孩子的爱还应当包括信任、接纳等。实际上,你在和孩子相处过程中,你只要做到经常微笑,自然也就能做到信任和接纳。幼童天生笑得灿烂,他们对父母是十分信任的,信任到直接模仿的程度,没有丝毫怀疑;幼童对父母的接纳更是无与伦比,即便在父母脸上看不到微笑,给父母打出的分数仍然是100分。在微笑程序中,信任,接纳,理解,支持,鼓励,开放……都是微笑程序中的标准动作。

很多父母觉得自己为孩子付出了很多,深信自己是爱孩子的,那么自己所表达的爱,是否就是像幼苗一样的孩子心灵成长所需要的阳光雨露?父母对这个问题的反思,可以获得一种方向感,以后在和孩子相处的过程中,自然就会通过反省和慷慨精神,为自己的孩子提供更多的阳光雨露,帮助孩子顺利地进行心灵成长。

人们经常将年幼的孩童比喻成祖国的花朵,如果花朵得不到阳光雨露,花朵会不会枯萎呢?会不会失去应有的光彩?

孩子所需要的阳光雨露包括哪些?

爱是一种自我完善(爱是阳光雨露培育完整自我)(3)

最直观的就是父母的笑脸,孩子的微笑程序对笑脸十分敏感,无论一个人长什么样子,无论一个人的肤色是怎样的,一张笑脸都可以让孩子的内心荡漾着愉悦,对孩子来说,愉悦感是最好的内心激励机制。父母形成了对孩子微笑的习惯,自然就能给予孩子以理解,信任,接纳,肯定,支持,鼓励,欣赏等阳光雨露。孩子沐浴在这样的阳光雨露中,自然就会有一个快乐的童年,幸福的童年。

阳光雨露对孩子的心灵成长会产生怎样的作用?我们可以把孩子的心灵成长比喻为一棵幼苗,这棵幼苗需要有一个最基本的自我存在感,比如:我从哪里来?我的爸爸妈妈是谁?我能否得到爸爸妈妈的陪伴?随着幼苗的生长,幼苗就会不断地向土壤下面扎根,以获取更多的土壤养分,支持树干变粗,不断地向外伸展出新的枝叶,这就相当于自我拓展的过程,通过自我拓展获得更多的自我空间。

孩子的心灵成长就是一个自我拓展的过程,这个自我当然是指孩子的独立自我。

孩子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孩子有孩子的心灵成长规律,而我们很多父母却喜欢使用成年人的价值观来破坏孩子的心灵成长规律。比如,孩子有好奇心,喜欢东摸西碰,各种玩具扔得满地都是,这是孩子的天性,就是孩子的心灵成长规律。而父母的价值观就是要把家里收拾得整洁,很多父母一看客厅地面被孩子扔的乱七八糟,就会心烦地训斥自己的孩子,孩子的规律被外来“暴力”摧毁,孩子表现得无所适从,不知道自己错在哪里。当这样的场景多次发生后,孩子就会收缩自己的自我拓展行为,会偏离正常的心灵成长规律,以迎合父母的意志。

有一位妈妈说她的孩子吃饭磨磨蹭蹭,穿鞋磨磨蹭蹭,让她很着急。我问她,孩子吃饭慢,你作为妈妈怎么办?她说只能自己喂孩子吃饭。我问她,为什么不让孩子自己吃饭呢?她说孩子自己吃饭,把台面上搞得到处是米粒,还会把汤弄洒了。结果就是孩子读幼儿园了,还不会自己吃饭。很多父母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就让孩子自己吃饭了,孩子把米粒搞得到处都是,这是每一个孩子都会经历的一个阶段,又有什么关系呢?父母收拾一下就是了。很多妈妈就是在抗拒孩子成长的规律,剥夺了孩子遵循天性的自我拓展机会,结果也给自己造成了问题,孩子读幼儿园了,还需要自己天天给孩子喂饭,想起别人家的孩子都能自己吃饭,心中就充满了不耐烦,难免会对孩子表达自己的抱怨,结果呢,孩子得到的不是阳光雨露,而是疾风骤雨,小小的幼苗被狂风刮得东倒西歪,自我存在感一再地被父母否定。当孩子把更多的注意力投射到父母身上,试图在迎合父母的意志,这就是孩子失去独立自我的过程,最终变成了依赖型自我存在感。

三岁左右的幼童有了自我意识后,也就开始有了自我存在感。最初的自我存在感就像是一个小球,孩子通过自我投射与自我拓展获得的自我存在感经验就会层层包裹这个小球。如果孩子得到父母的阳光雨露,内心感到温暖,被层层包裹的自我圆球就会紧密地融合在一起,这个圆球就会越来越大,越来越完整,形成了完整自我。完整自我就是一个紧密和谐的整体,具有灵活和运动特性。

如果孩子得到的是暴风骤雨,被包裹的自我圆球就不能紧密地融合在一起,而是结构松动和脆裂,很容易就会掉下一块,再加上时不时遭到父母的羞辱和否定,自我存在被践踏和挤压,那么自我圆球就会变得不再像一个圆球,而是有所残缺,这就形成了残缺自我。再加上结构松动和脆裂,在外来事件或外力作用下,结构松动脆裂的圆球可能还会分解成几个碎片。有些父母在孩子面前诉苦,说自己为孩子操碎了心。什么叫“操碎了心”?就是指自我存在分解成碎片,十分形象。

努力成长为一个具有完整自我的人。

一个具有完整自我的人就像是一个星球,有条不紊地运行在自己的轨道上。而一个残缺自我的人总是让自己处在收拾残局的状态,由于存在多个碎片自我,却没有足够的力量将散落在多处的碎片自我紧密地融合在一起,自我存在感不明确,有的碎片自我散落在父母那儿,有的碎片自我散落在同事那儿,还有的碎片散落在恋人或老公老婆那儿。由于自我碎片到处散落,结果就是自己的人际边界不清晰,分不清什么事是自己的事,什么事是别人的事。

一个具有完整自我的人并不是没有自我投射,向外界的自我投射只是为了确定自己的位置,以便采取相适应的策略行动,而不是用外界的回应信息来对自己进行再评价,或琢磨外界的回应信息到底是什么意思。由于自我完整,所以对外界的自我投射既不多也不频繁。而残缺自我的人由于还有别的自我散落在外,每一块自我都需要做自我投射,结果就是自我投射的工作量很大,而四面八方的回应更是让自己不知道如何整理这些信息,经常处于内心纠结或冲突的心境,不知道应该怎么办,结果就只好去跟别人要答案,希望别人帮自己拿主意,自己缺少决断力。

一个残缺自我的人如何变成一个完整自我的人?首先,绝对的100%完整自我的人是不存在的,地球也不是一个100%的圆球形。一个人在成长的过程中总是会经历一些或大或小的创伤,总是会留下一些疤痕,这就是人生。每个人都会散落一些自我,就像每个人都会掉头发一样。但是我们可以通过提高自己内心的温度来提升吸引力和凝聚力,将散落在外面的自我给收回来,就像是一个温暖的家庭总是能吸引游子回家。同时,内心的温度又可以融化收回来的自我,形成紧密结合在一起的新的自我,更加完整的自我。

有些人自己的内心就是冰冷的,结果散落在外面的自我就更不想回家了,就会继续将自我投射在别人身上,觉得在别人那儿才能感受到温暖。这里的风险在于,要是有一天在别人那儿也感受不到温暖,自己又该何去何从?结果就是在这个世界都找不到自我存在感,到处都是冰冷的,自己干脆就不想活了。

我们为什么要让小朋友更换一张自己微笑的头像呢?

就是要让自己的微笑像太阳一样,照射自己的内心世界,让自己的内心变得更加温暖,创造一个温暖的内心条件,来迎接散落在外界的自我回家,让失散已久的自我融合在一起,形成新的完整自我,建立独立型自我存在感。

一个温暖的内心会让自己变得更加宁静,更加开放,更加愿意拥抱新的发现。而一个冰冷的内心则让自己变得焦虑不安,对外界抱持对立和抗拒的姿态,觉得一切都寡然无味。

我们为什么要让小朋友更换一张自己微笑的头像呢?就是要让自己的微笑像太阳一样,照射自己的内心世界,让自己的内心变得更加温暖,创造一个温暖的内心条件,来迎接散落在外界的自我回家,让失散已久的自我融合在一起,形成新的完整自我,建立独立型自我存在感。

一个温暖的内心会让自己变得更加宁静,更加开放,更加愿意拥抱新的发现。而一个冰冷的内心则让自己变得焦虑不安,对外界抱持对立和抗拒的姿态,觉得一切都寡然无味。

如何建立更完整自我?这里就需要再次运用自我催眠,通过自我催眠,想象自己的内心有一颗温暖的太阳,照射自己的内心世界,辐射着热量,想象自己的内心热流涌动,洒满阳光雨露,一切都那么舒展自然愉悦。然后,开始你的感谢词,感谢父母给予我生命并养育我多年,感谢生活给我快乐时光和苦难经历,感谢曾经相爱的人接受自己的存在,感谢所有的人生记忆,现在我的内心已洒满阳光雨露,我一直在等待这个时刻,等待散落在外面的另一些自我回家,现在所有的我都回来了,重新相聚在一起,这是一个非常激动人心的时刻,我们将在一起和谐相处,会凝聚成一个更加完整更加和谐更加强大的新的自我,一切都是那么美妙!再次感谢我所经历的一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