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赶大营》是中共天津市委宣传部、天津广播电视台联手打造的一部大型人文电视纪录片,它将首次全景式揭秘天津人“赶大营”的传奇故事。
何为“赶大营”?
“赶大营”原本是个承载历史记忆的名词。
清朝末年,来自中亚浩罕汗国的军事头目阿古柏趁大清帝国无暇顾及西北边疆,在英国和沙俄的支持下,攻占新疆的大部分城市。1875年,慈禧太后任命左宗棠为钦差大臣西征阿古柏,收复新疆。
新疆路途遥远,途中多荒漠之地人烟稀少,为粮饷发愁的左宗棠颁令招募商贩随军出关贩售,配合解决军需供应。以天津杨柳青船工安文忠为首的数百名杨柳青人,看到这是一条谋生之路,积极应募。他们肩挑小篓,趸上针头线脑、药品及日常生活用品,追随西征军大营进入新疆,为军队提供补给,同时还为左宗棠大军运输军粮和弹药。这一事件史称“赶大营”。
纪录片《赶大营》剧照
纪录片《赶大营》剧照
“赶大营”一路有多难?
有多少人荣归故里,又有多少人命丧黄泉?
“赶大营”一路非常艰辛。纪录片《赶大营》总导演李家森介绍:“在纪录片我们拍摄到了一份天津人赶大营时期使用过的路单。这份路单展开后有1.5米长。从路单上的时间看,是1922年整理的,距今已有90多年了。路单上详细记载的站点有153个,经静海、沧县、德州、临清、濮阳,越黄河后到河南省的郑州、开封、洛阳,再经过西安、宝鸡到天水、兰州,出嘉峪关,过玉门关,穿哈密,经奇台,最后到达乌鲁木齐。他们一共走了8171里。”
风霜雪雨,烈日炎炎,多少怀揣发财梦想的杨柳青人殒命戈壁沙漠,与死亡共枕难眠,梦断西行途中。一些人没能幸免于难,就葬身于这片“死亡之海”。乡亲们用黄沙掩埋了他们的尸骨之后,做上标记。新疆气候干燥,人死入土后尸身不烂,水分蒸发完后即为干尸,筋骨相连,须眉皆存。等待有朝一日,乡亲或者子孙再去赶大营的路上,用“裹尸包”装上干尸,运回家乡杨柳青,归入祖坟,落叶归根。
张宇带着杨柳青的泥土来到新疆的墓园
张宇带着杨柳青的泥土来到新疆的墓园
张宇带着杨柳青的泥土来到新疆的墓园
八千里路,云月当空。有多少人荣归故里,又有多少人命丧黄泉?这件事深深触动了天津泥塑家张宇。
张宇是泥人张世家第六代传人。家族几代人都致力于泥塑事业,至今已有180多年的历史。祖上的泥塑造诣已经十分精湛,但是对于张宇来说,技术上的精致细腻,已经不满足了。他要打开生命视野,重新塑造属于自己的表达。于是,这个被“赶大营”击中的灵魂,默默出发。安文忠的故事,牵引着他,奔波万里,来到新疆认领天津历史中的这段遗产。张宇也走入纪录片《赶大营》,成为第一集《万里戎机》中的主要人物。在路上,张宇重新找回了崭新的感受力。回忆参与拍摄纪录片《赶大营》的故事,张宇表示:“赶大营的天津人心怀故乡,又有远方。他们每一个坚毅、勇敢而又永远向前的个人,组成了赶大营这幅历史画卷,让人动容。”
“赶大营”的杨柳青人为新疆绘制的年画
剧照:新疆乌鲁木齐大十字街3D效果图
天津美景
天津人“赶大营”充分体现了交往、交流、交融
纪录片《赶大营》总撰稿孙磊表示:在撰写脚本时,我们不只仅就“赶大营”说“赶大营”,而是把“赶大营”置于全球格局之下去重新审视。我们看到,在近代化的涛声拍岸之时,一个高度国际化的商贸城市——天津,同步分享着全球工业文明的成果,并把西域之境——新疆,纳入了全球贸易的体系之中。
通过“赶大营”,杨柳青各行各业的能工巧匠也进入新疆。他们与这片土地共同呼吸,生长交融,把传统手艺、文化习俗和工业文明,连同自己的生命理想和生活情感,一并带入新疆。
中国社科院中国边疆研究所研究员马大正评价:天津人“赶大营”充分体现了交往、交流、交融。有了交往,有了交流,它最后就能达到交融。通过文化的交融,才能有民族团结。“赶大营”不仅促进了新疆经济的发展,而且起到了文化融合的作用,大大增强了各民族之间的凝聚力。
据统计,“赶大营”使3000多户至少1.5万的杨柳青人去新疆谋生,约占同时期杨柳青人口的五分之一。现在,新疆仍有大营客的后代近60万人。大批津商扎根新疆,谱写了一段百折不挠、诚实信誉的商业传奇,充分彰显了天津人的开拓创新与家国情怀。
纪录片《赶大营》海报
这段波澜壮阔的商业传奇,一直以来却鲜为人知。此次,大型人文电视纪录片《赶大营》,将首次全景揭秘天津人“赶大营”的历史,更为“赶大营”精神的传播和传承,铺就崭新的时代之路。它将让中国乃至世界重新认识具有商贾基因、拓荒精神、奋发有为的天津人。
纪录片《赶大营》将于2019年1月1号到6号,每晚21:20在天津卫视播出。《赶大营》共六集,每集50分钟,分别为《万里戎机》《西出阳关》《商业传奇》《百艺进疆》《驼铃声声》《丝路新梦》。
(津云新闻记者刘晓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