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文有多种涵义,一是指事物错综所形成的纹理或形象,二是指刺画花纹,三是指记录语言的符号,四是用文字记下来及与之有关的东西,五是指人类劳动成果的总结,六是指礼节仪式,七是指文华辞采,与质、情相对。一言以蔽之,文化的内涵是丰富多彩的。

论语知识解释(论语解读文)(1)

儒家经典著作

古代有谥号的传统,古代帝王、诸侯、卿大夫、大臣等死后,朝廷根据他们的生平行为的褒贬善恶给予一种称号。"谥者,行之迹也;号者,表之功也;车服者,位之章也。是以大行受大名,细行受细名。行出于己,名生于人。"那么,"文"字具有怎么的含义呢? 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5.15)孔子认为,"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这包括三个方面的内涵,一是敏捷、勤勉,即勤奋。所谓"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是也。二是好学,即知晓好的学习之道,也有喜好的意思。三是不耻下问,即不以下问为耻。这正如韩愈的《师说》里所说:"吾师者道也,不管天之先后。",可以作为不耻下问的注脚。孔子不耻下问的表现,一是边教边学,向身边的弟子学习。二是向百姓学习。孔子认为,公叔文子的家臣僎和文子一同做了卫国的大夫,孔子认为,夸赞大夫僎,也可以给他"文"的谥号。

论语知识解释(论语解读文)(2)

红梅迎寒图

"子以四教:文、行、忠、信。"(7.25)孔子的教育内容有四项:一是文,指文献、古籍,是对历代古籍、文献资料的。二是行,指社会实践,是在社会实践中学习。三是忠,古言尽己之谓忠,指对人尽心竭力。四是信,古言以实之谓信,指诚实。孔子的教学内容概括起来有三项:一是书本知识,二是社会实践,三是道德修养。孔子非常注重历代古籍、文献资料的,但仅有书本知识还不够,还要重视社会实践活动,所以,孔子经常带领他的学生周游列国,一方面向各国统治者进行游说,一方面让学生在实践中增长知识和才干。并且在社会实践中去践行道德。文,在这里指文献、古籍。 文,有时指书本知识。孔子说:"文,莫吾犹人也。躬行君子,则吾未之有得。"(7.31)孔子认为,在书本知识学习上还有不如别人的地方,比如孔子曾多次向老子及其彭子请教问题,在身体力行方面,我也有些地方未有做到。这虽是孔子的自谦之词,是谦虚的表现,但也是真实的情况。在这里,孔子认为,学习书本知识是重要的,但践行知识则是更加重要的。书本知识用之于实践来规范自己的思想和行为,才是君子所为。

论语知识解释(论语解读文)(3)

红树绿山图

孔子学问是渊博的,道德是高尚的。颜渊在评价老师孔子时说"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在颜渊看来,孔子的学问就好像高山一样,仰脸看没有止境,钻入越是钻研地越深,就会感到坚不可摧的。当你钻入深山后,就有些飘忽不定的感觉。在颜渊看来,孔子的道德境界是高不可攀的,是没有止境的,是不可穷尽的。孔子所达到的境界是高远的,是美妙和深厚的,这种境界是飘忽不定而又变化无常的。颜渊还对孔子的教学方法进行了总结,他说:"夫子循循然善诱,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即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虽欲从之,末由也已。"(9.11)孔子的教学方法有四种,一是循循善诱,二是博我以文,三是约我以礼,四是欲罢不能。在颜渊看来,孔子善于一步一步地诱导我,用各种典籍来丰富我的知识,又用各种礼节来约束我的言行,使我想停止学习都不可能,直到我用尽了我的全力。好像有一个十分高大的东西立在我前面,虽然我想要追随上去,却没有前进的路径了。在这里,文指各种典籍。

论语知识解释(论语解读文)(4)

日照群山图

文有时指花纹,形式。子贡说:"惜乎夫子之说君子也!驷不及舌。文犹质也,质犹文也,虎豹之鞟犹犬羊之鞟。"(12.8)在卫国大夫棘子成请教"文"含义时,子贡谈及了形式与形式的问题。子贡看来,对人来说,既要具有良好的品质,也要具有良好的与之相匹配的形象,表里如一,文质彬彬,才是人追求的最高境界。本质就像文采,文采也像本质,良好的本质应当有适当的表现形式,本质与文采是同等重要的。内容与形式是同等重要的,内容离开形式是无从表现的,形式离开内容也是不存在的。这就如虎、豹,去掉了虎豹的皮毛,就与鸡狗一样了。

论语知识解释(论语解读文)(5)

野鸭戏水图

棘子成认为,君子只要有好的品质而轻视或抛弃表面仪式的认识是欠妥的。 文有时指文章。曾子说:"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12.24)孔子主张把文章学问作为结交朋友的手段,依靠朋友帮助自己培养仁德。文章还能发挥结交朋友培养仁德的作用。

论语知识解释(论语解读文)(6)

清水泛舟图

文还指修饰,装饰。当子路向孔子请教怎么做个完美人时,孔子说:"若臧武仲之知,公绰之不欲,卞庄子之勇,冉求之艺,文之以礼乐,亦可以为成人矣。"(14.12)孔子认为,要做个完美的人,一是要有知识,即智慧。要有臧武仲那样的智慧。二是不欲,即克制。要有公孙绰那样能够克制自己的欲望。三是勇,即勇敢。要像卞庄子那样的勇敢。四是艺,即多才多艺。要像冉求那样的多才多艺。五是礼乐,即用礼乐约束自己。孔子还说:"今之成人者何必然?见利思义,见危授命,久要不忘平生之言,亦可以为成人矣。"(14.12)孔子认为,具有完备品格还可以是,一是见利思义,即见到财利就想到道义。二是见危授命,即遇到危险能献出生命。三是久要不忘平生之言,即长久处于贫穷还不忘平日的诺言。关于人格完善的问题。孔子认为,具备完善人格的人,应当富有智慧、克制、勇敢、多才多艺和礼乐修饰。谈到这里,孔子还认为,有完善人格的人,应当做到在见利见危和久居贫困的时候,能够思义、授命、不忘平生之言,这样做就符合于义。在这里孔子提出"见利思义"的主张,即遇到有利可图的事情,要考虑是否符合义,不义则不为。在这里,文是修饰的意思。 文还指掩饰。子夏说:"小人之过也必文。"(19.8)子夏认为,小人有了过错,就一定会掩饰。掩饰是小人对待错误的方式。

论语知识解释(论语解读文)(7)

日照山寺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