僧人头上的戒​疤,又称香疤,是怎么回事呢!僧人中间有的有、有的又没有!这戒疤​又是什么意思!这是佛门里的事,在此聊聊。

戒疤又称香疤。指佛教徒为求受清净戒体而燃香于身上所遗留的疤痕。佛教中有剃度制度,即凡是出家当和尚或尼姑的人都要剃光头发。其行为根据或系起自于舍身供养之思想,或系为断除我执。受戒时燃戒疤又称‘烧香疤’,所燃香疤之数目一般有一、二、三、六、九、十二几种。十二点表示是受的戒律中最高的“菩萨戒”。在家众多于受菩萨戒日的前夜、烧戒疤于手腕;出家众的戒疤多烧于头顶。

僧人头上戒疤原因(僧人头上的戒疤又称香疤)(1)

这种香疤是汉传佛教的一个“特产”,其他佛教中是没有的。但这种做法已在1983年被中国佛教协会发文废止了,已经成为历史。在《关于汉族佛教寺庙剃度传戒问题的决议》的文件中指出:受戒时在受戒人头顶烧戒疤的做法“并非佛教原有的仪制,因有损身体健康,今后一律废止”。所以现在新受戒的汉族僧人,头顶上再也不会有戒疤了。当然,这在过去,也不是所有的僧人头上的香疤想烧多少就烧多少,这也是有规矩的,代表着不同的身份或等级。在大寺庙里,年长的老和尚大多可以拥有五六个戒疤,有八九个或更多戒疤的,那是“高级和尚”或是“特级和尚”。

僧人头上戒疤原因(僧人头上的戒疤又称香疤)(2)

为什么出家人头上以前会有戒疤呢?戒疤又是什么时候开始有的呢?说法有多种,其一说法是根据谈玄《中国和尚受戒・香疤考证》所述,相传始于元世祖至元二十五年,沙门志德住持金陵天禧寺时,受到元世祖的崇,他传戒时,规定受戒者每人燃香于头项,受沙弥戒的燃三炷香,受比丘戒的燃十二炷香,作为终身之誓。这一做法就这样流传了下来,为中国所独有,并未见于其他国家。

其二说法是。宋朝末年,蒙古军队一路南征,所到之处烧杀抢夺,搞得寸草不生。青壮年男子要么被屠杀,要么被强征​劳役,但是蒙古军队对出家的僧人却从不为难,这可能是蒙古上层推崇佛教的原因。为此,汉族青壮年就纷纷剃发,假扮出家人,以躲避刀兵劫。出家人数量陡然增加,为了区分出家人的真伪,蒙古统治者就以烧戒来鉴定,而且烧了戒疤​以后是不允许还俗的。因为烧戒疤要忍受剧烈的疼痛,而且日后无法还俗,因此很多人不得不放弃假出家的做法。

僧人头上戒疤原因(僧人头上的戒疤又称香疤)(3)

其三也有人认为中国和尚烧戒始于南朝梁代的梁武帝,众所周知,梁武帝是宁愿入佛门,不愿意到朝廷上班,前后三次逃出宫门当和尚,又三次被大臣们用重金从寺庙里赎回来上班的主儿。当时,他老人家大发慈悲,大赦天下死囚,让他们统统地去信佛当和尚。为了不让他们从寺庙里逃出,到社会上重新犯,就在头上烧上戒疤以便随时识别。

其实,烧戒疤与舍身供养的佛家思想密切相关,《梵网经》四十八轻戒之第十六条说:“若烧身、烧臂、烧指;若不烧身、臂、指供养诸佛,非出家菩萨。”《大佛顶首楞严经》卷六说:“其有比丘发心决定修三摩地,能于如来形象​之前,身燃一灯,烧一指,及于身上爇一香炷,我说是人无始宿债一时酬毕。”又《法华经药王萨本事品》中说:“有一切众生喜见菩萨烧身、烧臂供养诸佛。”说明有“烧身”之说,一是用以表明至高无上的供养;二、为了消除业障。不过燃烧的位置,并不仅局限于头顶。

僧人头上戒疤原因(僧人头上的戒疤又称香疤)(4)

这里要强调一下,戒疤的出现是宋末元初,以前是没有,这以后也只有汉地佛教出家人才有。佛教是不兴烧戒疤的,佛教的戒律中,也没有明文要在受教人头顶上烧戒疤的规定。因此,除了汉地的和尚以外,世界各国和中国少数民族的和尚是看不到戒疤的;即使是中国汉族出家人,凡是在宋朝以前受戒的,头顶上也不会出现戒疤。从1983年12月起,烧戒疤做法已成为历史。(文/蔡驷读历史 图/源于网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