桓大司马|文

《军师联盟》里面,曹睿不顾群臣的反对,要杀养母郭照,而一众大臣钟繇、陈群、司马懿等拼死保护。这个情节虽然是该剧虚构的,但这类事情是历史上确实是发生过的,大臣们并不是多管闲事,其背后往往有深远的用意。

皇帝杀50岁乳母 变态皇帝虐杀娘亲(1)

郭女王谢世之谜

1

在《军师联盟》里面,曹睿从小就嫉恨郭照比其母甄宓更受曹丕宠爱,虽然甄宓死后是郭照把他养大,但他从即位伊始就想干掉郭照,并且为此跟大臣们屡生冲突,最终还是冒天下之大不韪干掉了郭照,但也造成了君臣离心的局面。

但是实际上这件事是没影的。郭照极有可能是善终,就算不是善终,大臣也没有为此跟曹睿起冲突。

郭照是电视剧起的名字,她的真名是郭女王,出身次等士族,她爹认为她是几个女儿里面的最牛的,所以给她起名女王,还授予了皮鞭、蜡烛等传家之宝……于是曹丕特别宠她。

郭照缺少女王范儿

不过曹丕宠她的真正原因是因为她智计过人,在夺嫡之战中对多有助力,因为历史上的郭女王有智术,有手段,可不像剧中的郭照那样玛丽苏。

郭女王既已得宠,就意味着甄宓已经失宠,不但失宠,还被曹丕干掉。《三国志》记载“甄后之死,由后之宠也”,看见甄宓之死郭女王确实是发挥了作用,至于作用多大则不好讲。

在曹丕之世,郭女王是很老实本分的,也注意抑制外戚势力,被人比为东汉贤后——汉明帝的马皇后,而且甄宓死后她还养大了甄宓的儿子曹睿,曹丕因此最终立曹睿为太子,所以她跟曹睿之间,杀母之仇不好说,这养育护持之恩是有的。

至于郭女王的死,有被杀和正常死亡两种说法,《魏略》和《汉晋春秋》都说郭女王是被曹睿做掉的,而且下葬时还像甄夫人那样口含米糠(正常应该含玉),以发覆面;《三国志》则说是正常死亡,后世史家如赵翼也支持正常死亡说,认为曹睿如果要杀郭女王,不用等到登基九年后再杀。

也就是说,历史上郭女王很可能是寿终正寝,即使她真是被曹睿所杀,也是因为跟甄宓之死脱不了干系,算是有前科,所以没有大臣出来抗命救援,指责曹睿不孝。

但是,如果皇帝的生母或者嫡母并无大过,皇帝却公然不孝,那么有正义感的大臣就会像电视剧中演的那样,群起而攻之了。因为这关系到政权的意识形态的根本了。

皇帝也不敢不孝

2

春秋战国数百年的乱世使得以军政绩效为导向的工具理性兴起,从而又带动了整个社会的理性觉醒,到秦汉以降,中国的君主已不再是上古的神王,而是要在宗教之外另找合法性源泉来加以补充。

即使是法家这种甘为帝王驱驰,敢于献上一切没有下限的馊主意的学派,也强调自己打造的是“有道之主”,无论其如何胡作非为,也要强调一个“道”在里面,更遑论道在君上的儒家了。

战国时代以来,儒家已经成为关东地区影响力最大的学派(除秦国),到西汉中期以后又正式成为官方意识形态。儒学的一整套理论,或者说“儒学之道”,都从血缘亲情中生发而来。《论语·学而》中说: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欤?

也就是说,上天赋予的、不须验证的血缘亲情,是儒家核心精神“仁”的根本,人只要把血缘之爱一圈圈扩散开来,就能构建儒家设计的美好社会,把这种爱转移到政治领域,就是‘’移孝作忠”,转移到血缘之外的生活领域,则是“移孝为义”。

以此为基础,儒家建立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一整套升级系统,有“求忠臣必于孝子之门”的说法,并且认为皇帝的“仁”也与他的“孝”密切相关,而且皇帝的“孝”对天下还有表率作用,所以皇帝必须孝,不可以不孝,即使实际上不孝,也要装作很孝。

在董仲舒那里,这一套儒家之道与阴阳家、道家的学说混合,就成了带有宗教色彩的“天道”,皇帝也不过是天子,这一套“天道”高踞于皇帝之上,连皇帝也不可以违背,否则天降祸殃,江山不保。

这就是皇权之上的“道统”,所以管天子必须从家务事管起,天子的家务事不是私事,大臣管天子的家务事,也不像一些鸡汤读物说的是没事找事,吃饱了撑的。

皇帝杀50岁乳母 变态皇帝虐杀娘亲(2)

皇帝也不能为所欲为

而皇帝制度设计之初,也是认为皇帝是“圣人”,所以才应该拥有那么大的权力。既然是“圣人”,自然应该至圣至明,如果昏聩不明就是不称职;既然是“圣人”,自然应该“王者无私”,如果偏爱私人就是不称职;既然是“圣人”,自然更应该修身齐家,如果皇家不睦也是不称职。

所以那些“皇帝也是人”、“皇帝也不容易”的说法,作为一种对皇帝个人的人文关怀未尝不可,但如果政治上也这么主张,那就是一种奴才的论调,是对皇帝制度的不了解。

治统最终压倒道统

3

可惜皇帝确实是人,他们几乎没有人能达到“圣人”的要求,接近的都很少,所以他们大多数不称职。不称职,在皇帝制度的这套话语下,其合法性就有所缺失,位子坐得就不那么有底气,所以他们就想要摧毁一切束缚他们的链条,想要人民觉得“皇帝就是好来就是好”,而不需要理由。

当然,因为这种制度,皇帝的精神压力一般都很大,对皇帝个人来说确实也不人太道,但这是制度有问题,不能因此同情皇帝,不然被皇帝坑死坑残的人民哪里说理去。

在皇家内部,皇帝们也想要摧毁束缚他们的儒学伦理,为所欲为,但是大臣们为了防微杜渐,是不会允许的,君臣之间的冲突因此史不绝书。

皇帝杀50岁乳母 变态皇帝虐杀娘亲(3)

群臣与皇帝抗争

李世民玄武门之变后,深恨其父李渊,将李渊迁往卑湿的太极宫居住,并且不去看望,也不带李渊避暑。监察御史马周直接上疏批评李世民不孝,好在李世民毕竟有明君之度,不但没怎么样马周,反而就地改正,建永安宫(即后来的大明宫)给李渊避暑。

宋孝宗传位给其子宋光宗后,退居太上皇之位,宋光宗却在其妻李氏的挑拨下,与父亲宋孝宗关系势同水火,大臣们多年苦谏无效,最后赵汝愚、韩侂胄等在太皇太后吴氏的支持下,以不孝为由剥夺了宋光宗的君位,把他赶到宫中去做太上皇,扶立其子宋宁宗即位。

如果碰到皇帝乖张而有能耐的,君臣之间关于伦理的争端就有可能演变为旷日持久的大战,比如宋朝的濮议、明朝的大礼议,都是大臣为了维护儒学伦理(即使今天看上去不合情理,却符合儒学的论述),与皇帝针锋相对,限制皇权的行为。

有些时候,争端还会从孝道扩充到家庭的其他方面,比如明代万历朝的国本之争,就是因朝廷大臣反对万历帝废长立幼而起,因为万历的乖张、倔强,国本之争竟持续15年之久,无数大臣被贬被打,万历也恶意怠政,搞得整个大明朝鸡犬不宁,走向衰亡。

然而,随着皇权的不断强化,皇帝的治统最终压过了儒学的道统。清初,康熙驯化儒学大家李光地、李绂,宣称自己不但是皇帝,还是理学宗师,“治统、道统萃于一人”,满清的皇权得以恶性扩张。

不过道统虽然被治统压过,但依然对治统有相当大的制衡作用,毕竟,有东西限制政治权力的肆虐是一件好事,而这些东西也往往为独夫民贼所不容,所以他们要打倒传统。

因此,在《军师联盟》里面,当曹睿要做出杀掉郭太后的不孝之举时,钟繇、陈群不避生死守卫郭太后,司马懿不惜跟皇帝硬顶的情节,虽然完全不符合历史事实,但却部分的符合历史的精神,这正是该剧可爱的地方。

欢迎关注文史宴

长按二维码关注

专业之中最通俗,通俗之中最专业

熟悉历史陌生化,陌生历史普及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