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米粒妈 (公众号 米粒妈爱分享)

一部触动亿万家长的公益短片(这个让百万人潸然泪下的短片)(1)

昨天晚上,看了一个短片《一切都是为了给女儿做顿饭》,看完哭成狗。

故事讲述的是一位年过六旬的母亲得知女儿生病了,于是她跋山涉水决定去亲手给女儿做顿饭。

三座山,一条河,28公里的山路,36小时车程,四个省市,三次转车......就这样,这个目不识丁、对陌生城市一无所知,除了知道女儿名字的张雨莲,来到了女儿的城市,还在迷失在了大雨磅礴的路上,被执勤警察带到女儿家......

一部触动亿万家长的公益短片(这个让百万人潸然泪下的短片)(2)

女儿一推开门,看着母亲全身湿漉漉的,还在不停地滴水,一只鞋子也不见了......

一部触动亿万家长的公益短片(这个让百万人潸然泪下的短片)(3)

一部触动亿万家长的公益短片(这个让百万人潸然泪下的短片)(4)

看到这里,同样身为女儿的我,真的是心都碎了。。我无法想象,如果是米粒姥姥,我内心会有多难受,每每想起心里又会有多刺痛。

短片最后,女儿觉得有些不对劲,半个月后,养好身体回到家才知道63岁的妈妈,一只眼睛患有白内障,几近失明,另一只也严重老化,因为怕她担心,一直瞒着她。

短篇结尾说:每一个母亲都像张雨莲一样,对自己吝啬,但对孩子,可以倾尽所有。

一部触动亿万家长的公益短片(这个让百万人潸然泪下的短片)(5)

一部触动亿万家长的公益短片(这个让百万人潸然泪下的短片)(6)

一部触动亿万家长的公益短片(这个让百万人潸然泪下的短片)(7)

一部触动亿万家长的公益短片(这个让百万人潸然泪下的短片)(8)

一部触动亿万家长的公益短片(这个让百万人潸然泪下的短片)(9)

这个被称为让百万人潸然泪下的短片,是根据真人真事拍摄的。我看了后,感动之余,更多的却是心酸和久久难以消散的难受。

妈妈这一生,对自己吝啬,对孩子倾尽所有,是沉甸甸的爱,却也是无数儿女如鲠在喉、一触即发的心疼和隐痛啊。

前一段时间,和米粒爸逛宜家,在宜家吃午饭时,在我旁边不远处的一对母子吸引了我的注意力。

妈妈看上去和米粒姥姥的年龄相近,儿子看上去三十多岁。看样子母子俩人逛累了,神情中透着疲惫,正好有一个空座可以坐,按理说妈妈年龄大,直接坐就好了。

一部触动亿万家长的公益短片(这个让百万人潸然泪下的短片)(10)

可我看到的情形却并不这样,儿子说:“妈,您坐吧!”

但这位阿姨不愿意,“你坐,你坐,我不累!”

说着,妈妈试图用手拽儿子坐下,儿子哪里好意思自己坐下,让自己的老母亲站着啊。于是再三恳请妈妈坐。

可是妈妈仍然不妥协啊,就是要让儿子坐,拉扯声越来越大,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异样目光。儿子也许是感到了难堪,也不和妈妈争辩了,一脸不情愿地坐下来,神态拘谨而尴尬。

一部触动亿万家长的公益短片(这个让百万人潸然泪下的短片)(11)

到了终于坐下来吃饭的时候,妈妈觉得虾更好吃,不断把虾往儿子碗里夹,一定要儿子吃,不断说自己不爱吃。

结果两人把虾一来一回夹到对方盘子里,一顿饭折腾了许久。

妈妈心疼儿子,儿子想孝敬妈妈,本来是很温情的一面,但是最后却演绎到了让人尴尬的地步。

很小一件事,我看了却很难受,想起了米粒姥姥。

有时候,我也会真切感受到这种被爱的“左右为难”。因为从小到大,我就是米粒姥姥生活的重心。

从记事时起,印象中米粒姥姥最常说的话就是,“你吃,我不喜欢吃那个。”家里不管有什么吃的喝的,她永远是把好的留给我。

好多次,家里只有两根香蕉,一根坏了一点点。她看我要去吃那根坏了一点点的,就立马夺过来,马上塞到嘴里,边塞边嘟囔:你吃好的!

我现在还记得,哪怕当时只有七八岁,当时就在想:难道我就会因为这根好了一点点的香蕉更聪明吗?

没有,只有深深的自责和愧疚。当时被舅舅看到妈妈吃了坏了一点点的香蕉,还责怪我不孝顺,告诉我妈,提防将来我会变成白眼狼。

就算是我长大成人、结婚生子,米粒姥姥也几乎每时每刻都像自带雷达一样,追随我生活中方方面面的喜怒哀乐。

一部触动亿万家长的公益短片(这个让百万人潸然泪下的短片)(12)

说出来不怕你们笑话,去美国上大学那会儿,米粒姥姥可没少“闹腾”。可能是受邻里街坊的子女出国留学后就再也没回来的影响,她害怕我也是如此,担心以后天各一方,很难再见到。

结果是,无论如何她也不愿我出国留学,哪怕那是世界上最棒的学府(当时我申请的是牛津大学)哪像现在的孩子,孩子不愿出国,父母威逼利诱。那一年米粒姥姥真的是每天以泪洗面,甚至以死相逼。

一部触动亿万家长的公益短片(这个让百万人潸然泪下的短片)(13)

估计要是意志力稍微弱一点的孩子,就此妥协了。但是我呢?偏偏从小就是一个很有主见,认定了事情偏要做的人。我努力试图说服米粒姥姥,大到说未来的人生方向,小到说我去了每年都会抽时间回来看她,每天绞尽脑汁想无数个理由来说服她,事实上,她常常也能被我说服,觉得我说得也很有道理。

可是,过不了多久,她就又卷土重来,自动恢复到了之前的状态,“你为什么要出国啊?在国内多好啊?”

那时候真恨不得能有录音机,把说服她的那些话全部录下来,不断的放给她听。

今年春节 ,我在美国做个小手术,米粒姥姥在国内隔着时差提心吊胆一宿没睡。

一部触动亿万家长的公益短片(这个让百万人潸然泪下的短片)(14)

一个微创手术而已,她担心了整个晚上。真的是让我很心疼,怕她年纪大了,熬坏身体。

结果就是,我手术没有很疼,心倒是真疼。又心疼她,觉得大可不必,又不知所措。生怕一开口,听起来就像“不孝”。

一部触动亿万家长的公益短片(这个让百万人潸然泪下的短片)(15)

有一次和选品组的同事聊到相似的话题,平时一向开朗乐观的选品同事安安,瞬间哽咽,红了眼圈。

安安说,每次一想到自己的妈妈,不知道为什么总有一种酸酸的、想哭的冲动。

安安说她结婚那年,按她老家湖北那边的习俗,妈妈是要给女儿准备几套床上用品。安安觉得这没多大事,随便买两床够用就行了,买多了就她那小户型房子还没地放,可妈妈觉得这是大事,还特意拉着安安一起去商场让她挑喜欢的款式。

一部触动亿万家长的公益短片(这个让百万人潸然泪下的短片)(16)

安安说,那次一共买了四套一千多、两千多、四千多不等的四件套,两床两三千一床的蚕丝被,妈妈说,结婚嘛,肯定要买好点的。

一晃几年过去了,前不久,趁休息日安安又被妈妈拉着,说后来知道结婚给她买的蚕丝被还不是最好的,最好的那种是另外一种。就这样安安被妈妈拖着、拼死拼活地又给她买了一床五千多的蚕丝被。

安安说,看到妈妈在收银台付款时的那副心满意足和开心时,她心里却高兴不起来,反而有阵阵的心疼和愧疚感朝她涌来。

她想到自己所拥有的一切,父母大半辈子了都不曾拥有和享受过。对自己却如此大方和舍得,从来不舍得给自己买过一床高品质的床品,始终都是用了好几年的、被洗得褪了色、旧的不能再旧的床单被罩。

这一切,只要想起她就满满的心疼和难受。

这还不止,安安说最让她鸭梨山大的是,妈妈对她三百六十度的关注,夸张到什么程度?她从来不敢让妈妈发现她一丁点“不舒服”或憔悴的样子。

安安说实际上她很随性,日常喜欢怎么舒服怎么来,但是如果是要去妈妈家,或是知道妈妈要过来,她一定是心情忐忑得要精心打扮一番,提高自己的精气神,简直比谈恋爱时见男朋友还要隆重。

之所以如此费劲,是真的不想承受被妈妈发觉她的“不适”和憔悴,从而引发而来的无休止的惆怅的“关心”和不安。

这种心理压力,以致于她临产时怕妈妈担心,都没有告诉她,直到孩子平安降生才给妈妈打电话。

在美国上大学那几年,我就有一个深刻的感受,相对于美国那种轻松简单平等的亲子关系,中国式的亲子关系,总是让人产生一种苦情的感觉,饱含着压抑和不敢触碰的情绪。

傅首尔在某期《奇葩说》中有一段话,说中了多少我们这代为人子女的痛点:

“父母对待我们的不开心,比我们自己要认真很多,一夜的伤口,却可能成为我妈一年的心病。”

一部触动亿万家长的公益短片(这个让百万人潸然泪下的短片)(17)

正如她在节目中总结说到的那样:

“父母跟子女之间最诚实的沟通,带来的往往是最真实的愧疚感。那种帮不上忙的愧疚,那种无能为力的难受,比具体的不开心,更难挺过去。”

一部触动亿万家长的公益短片(这个让百万人潸然泪下的短片)(18)

《诗经》中有句话叫,“哀哀父母,生我劬劳。

意思是说:想起父母,做子女的是多么为他们感到心痛啊!他们生我育我,花费了多少辛勤的劳动啊!

小时候读来,满心感怀父母的不易和生养之恩,可人到中年,再读来时,却是满心的难受和愧疚。

为人母多年,有时候无限感叹,有了孩子一方面品尝到了自己爹妈的苦味来,一方面时时警醒自己,千万不要活成自己和孩子的负累。

你不开心,孩子怎敢开心?

你的全世界只有孩子,孩子怎敢只顾自己放眼世界?

你牺牲了自己,孩子又怎敢活出自我?

曾今听到过一句很暖心的情话:

“妈妈,下辈子让我来做妈妈,像照顾女儿那样照顾你。”

一部触动亿万家长的公益短片(这个让百万人潸然泪下的短片)(19)

但是,我想说:“何须下辈子,妈妈,我想让你这辈子就为自己而活。

不想你太懂事,不想你委屈自己,不想你对自己拮据,不想你无限奉献,不想你整个心都悬在儿女身上。

因为那样,真的太让人心疼了。”

作者简介@米粒妈爱分享点击关注哦),美国海归、原500强高管麻麻一枚,专注于0-3岁宝贝的科学养育、英文和数学启蒙,以及全世界的新奇好物推荐,欢迎关注!(3-10岁宝妈请关注:@米粒妈频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