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商回归在湘乡经开区”系列报道②,我来为大家讲解一下关于湘潭高新区创业中心?跟着小编一起来看一看吧!

湘潭高新区创业中心(湘商回归在湘乡经开区巨强科技董事长冯朝辉返乡兴业的故事)

湘潭高新区创业中心

“湘商回归在湘乡经开区”系列报道②

“回乡创业是我最成功的一次选择!”

——巨强科技董事长冯朝辉返乡兴业的故事

湘潭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马贵 通讯员 李志光

回乡10年,湖南巨强再生资源科技发展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巨强科技”)董事长冯朝辉感慨,回乡创业是他最成功的一次选择。在这10年里,冯朝辉专注生产、专研技术创新,在湘乡市、湘乡经开区良好营商环境“浇灌”下,企业一步步发展壮大,成为远近闻名的“玻璃大王”。

一次回乡机遇

冯朝辉,湘乡梅桥镇人,从部队转业后,在沿海地区打拼了20多年,从事贸易行业,凭着吃苦耐劳和不断钻研,积累了一定的财富。

在从事贸易的过程中,冯朝辉与玻璃打了多年交道,他注意到废碎玻璃这种废弃物无法自然降解、分解和处理,而且含有锌、铜等重金属,填埋后对土壤和地下水有不良影响。而当时国内外玻璃生产工艺中,原材料中废碎玻璃掺入比为30%左右。如果将废碎玻璃回收利用并提高掺入比,将得到较好的商机,还能为环保事业作贡献。于是,冯朝辉组织团队对此进行技术攻关。

2012年,湘乡市开展“请老乡 建家乡”活动,邀请冯朝辉回家乡发展。而当时,冯朝辉团队研发的废碎玻璃回收利用技术已经中试成功,急需找个地方将技术转化为生产。

于是冯朝辉响应号召,当年在湘乡经开区投资成立巨强科技,回收利用废碎玻璃,生产浮法平板玻璃原片。“在外闯荡20多年,有一种漂浮的感觉,感觉不能脚踏实地,就想着回乡创业。”冯朝辉说。

一次最大支持

2014年,巨强科技第一条生产线投产。因技术不稳定,每天生产出的380吨玻璃全部不合格,处理不合格玻璃需要大量人手,员工也出现消极怠工。更严重的是,一年下来,企业亏损6000万元,资金链面临断裂。

就在这时,湘乡经开区了解到企业的困境后,立即组织干部职工成立清扫队,帮助清理碎玻璃。同时,通过多方渠道想方设法融资,解决了资金短缺问题,切实帮助企业渡过了难关。“在我最困难的时候得到了园区最大的支持,让我渡过了难关。”冯朝辉感激地说。

一次挫折并没有打败冯朝辉,他马上组织团队攻关技术改进和研发,通过对设备进行反复调试,对原料进行多次调配,终于突破技术瓶颈。公司自主开发出高掺90%废玻璃熟料的马蹄焰熔窑生产技术,在保证玻璃质量的前提下,能降低40%的综合能耗,填补了国内废碎玻璃高掺90%的技术空白。

2020年,凭借企业核心技术“废碎玻璃再生节能技术研发及应用”,巨强科技荣获湖南省科技进步三等奖,同时被省发改委认定为湖南省资源循环利用典型案例。2021年,富有革新精神的冯朝辉获评为“新湖南贡献奖先进个人”。2022年,巨强科技被评为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目前,企业拥有3项发明专利和21项实用新型专利。

一个宏伟规划

在冯朝辉的带领下,巨强科技不断发展壮大。

生产线从1条到3条:拥有日产350吨、550吨2条协同处置固废浮法再生节能玻璃生产线,1条日产150吨协同处置固废光伏玻璃生产线。产品从普通领域向高端迈进:玻璃原片经加工可形成钢化、中空、夹胶等不同特性的玻璃产品,用于生产冰箱、空调、电脑显示屏、锅盖、灯饰、汽车、光伏发电面板等。

现在,巨强科技每天可消化1000吨左右的废碎玻璃,在全国废碎玻璃彻底转换为终极产品的企业中,废碎玻璃回收利用总量处于首位。近年来,巨强科技年产值超5亿元。

当前,巨强科技投入9000多万元,对日产550吨的浮法再生节能玻璃生产线实施技术改造,瞄准高端光伏背板产品,力争9月投产。届时,3条生产线同时生产,产值将达8亿元左右,税收增长50%。

“回乡创业,是我这一生最成功的选择。我将尽己所能做好企业,为湘乡高质量发展尽绵薄之力。”冯朝辉说,在湘乡市、湘乡经开区“母亲式”服务支持下,他酝酿着一个宏伟规划,再奋斗5到8年,将巨强科技建成国家级废碎玻璃资源循环利用示范基地,实现年产值超100亿元,打造我省又一个特色产业集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