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飞仙
为了去除学者“务外遗内,博而寡要”的时弊,王阳明先生强调“诚意”是圣门教人用功的第一义。“诚意”之说本出自曾子的《大学》,是孔子的遗教,孔子的孙子子思在《中庸》中认为诚是天道,是宇宙万有的本源;“诚之”的修养功夫是人道,通过这个功夫可以达到“诚”的境界。这在本人之前的文章《诚意是啥意思,为何王阳明要特别提倡,说是圣门教人用功的第一义》有专门论述。因此,阳明先生的说法“诚意是圣门教人用功的第一义”是有理有据的,同时可以看出阳明先生的良苦用心。
“诚意”是《大学》八条目的第三条,八条目是: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前五条属于“明明德”,后三条属于“亲民”。儒家讲究“内圣外王”,前五条属于“内圣”,后三条属于“外王”。只要做到内圣,外王要么不做,做则是水到渠成的。反之,就是以桀纣之心去成就尧舜之事业,非但是缘木求鱼、煮沙成饭,更是自取灭亡。
阳明先生几乎从不论述后三条,毕竟不是人人都有条件做外王的事业,可能有人感到有疑问,怎么会连齐家的条件都没有呢?须知古时候的家是指大家族,不是现在的数口之家,就像一间大公司的中高层,并非人人都能上位,尽管理论上有机会。所以阳明先生主要讲内圣的前五条,概括起来也就是“修身”两个字,只要人人决心去做,都是能够做到的,这就是孟子所说的“人皆可以为尧舜”,也就是圣人可学而至。
对格物的理解,阳明先生跟朱熹有分歧,如果把格物训为即物穷理,格尽天下之物,会产生一连串的问题。格尽天下之物,有没有可能性?若说一草一木皆有理,如何从草木中格出其中之理?即使草木之理真格出来了,草木之理致知了,接下来如何诚意?否则大学的八条目不能贯通。如果一个人把原子弹,或者更强大的武器都格出来了,如何保证他是用来为人类事业服务,而不是用来毁灭地球。
带着以上一堆问题,阳明先生把“格”字训作“正”,把“物”训作“事”,把“格物”训作“正其不正而归于正”,这样格物其实也就是格心了。《大学》所讲的身,也就是修身的身,指耳、目、口、鼻、四肢。修身就要做到颜回所说的目非礼勿视,耳非礼勿听,口非礼勿言,四肢非礼勿动;这里的“礼”,并非过时的迂腐的礼,礼者,理也,是指合理的意思,这理/礼会随着时间和空间的变化而变化,至于什么是合理,自己的良知有答案。颜回那四句话又被称作“颜子四箴”,被写进了《钱氏家训》,钱氏家族能出那么多人才,跟他们祖祖辈辈融入血脉之中的圣贤之教不无关系。
然而修身,就如前面所说的“颜子四箴”,也不是在身上下功夫,而是在心上下功夫。心才是身体的主宰,表面上是眼睛在看,其实是心在看;表面上是耳朵在听,其实是心在听;表面上是口在说话,其实是心在说话;表面上是四肢在动,其实是心在动。所以,修身的关键就是修心。《易经》说“闲邪存诚”,防止邪念滋生,以保存诚正之心。这就是修心,心中没有邪念,只有正念。作为身之主宰的心一旦正了,心念发动于眼睛,自然非礼之视;心念发动于耳朵,自然非礼勿听;心念发动于口;自然非礼勿言,或者保持沉默,一旦开口,就如佛家所说的舌绽莲花;心念发动于四肢,自然非礼勿动。
至善是心之本体,本体没有不善的。至于正心,在本体上就没有下手的功夫,必须在心念生发时才有着力点。要使心念生发时没有不善,在心念处下功夫,这就是诚意。如果生发的心念是为善,就实实在在地为善,如果生发的心念是去恶,就实实在在地去恶,如果心念的生发,都是诚正的,则心的本体自然就是正的,所以《大学》说“欲正其心者在诚其意”。
在诚意处下功夫才有着力点,而诚意的本源,又在于致知。在别人所不知而自己所独知的地方,正是自己良知的所在。如果明明知道善,却不依这个良知去行善;如果知道恶,却不依这个良知去不作恶。那么这个良知就是被私欲遮蔽了,也就是不能致知。自己心中的良知不能够扩充透彻,尽管知道善是好的,却不能真正地认为它好,尽管知道是恶,却不能真正地认为那是恶。这像是佛经说的“四方易处”,心中的地图方位错乱,颠倒了东西南北,用这样的地图导航,只能南辕北辙,越导航越糊涂,越迷失自己。这样的认知,又怎么能够诚意呢?所以说致知是意诚的本源。
然而致知也不是凭空瞎想,需要在实际事情上去格物,如果意念在于为善,那么就在当前的事情上去为善,如果意念在于去恶,那么就在当前的事情上不去作恶。无论是去恶还是为善,其本质都是格其不正以归于正。这样,良知就不被私欲所蒙蔽,良知扩充到极致,但凡心念的生起,不管为善还是去恶,没有不是诚意的。诚意的功夫落实起来就在格物。这样去格物,人人都可以做到,孟子说“人皆可以为尧、舜”,关键就在这里。
明明德的五条目,或者说内圣的五条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其实用一个“诚意”就可以把它们全部含摄,侧重点和关注点的不同,又可以分为五个条目。意是心之所发,是动态的,可以被感知和观照,因而可以成为格物的对象。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它们的功夫对象都是“意”。
《大学》工夫即是明明德。明明德只是个诚意。诚意的工夫只是格物致知。若以诚意为主,去用格物致知的工夫,即工夫始有下落。即为善去恶,无非是诚意的事。
【作者简介】
飞仙:儒释道国学传统文化学习者,王阳明心学爱好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