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云南昆明闭幕的《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COP15)第一阶段会议上,中国向世界宣布,正式设立三江源、大熊猫、东北虎豹、海南热带雨林、武夷山等第一批国家公园,保护面积达23万平方公里。
首批成立的5个国家公园中,地处世界屋脊青藏高原的三江源国家公园,因其广袤的地域空间、多彩的自然生态、独特的人文环境而备受关注。受访业内专家指出,作为中国首个开展的国家公园体制试点,三江源国家公园的一系列探索,为全球国家公园建设带来新理念,提供新借鉴。
世界第三极巨型国家公园
全世界最早成立的国家公园——美国黄石国家公园占地面积约9000平方公里,加拿大落基山脉国家公园面积为2.3万平方公里。三江源国家公园面积有19.07万平方公里,在全球国家公园面积排名榜中处于前列。
作为长江、黄河、澜沧江的发源地,三江源国家公园不仅面积大,而且海拔高。平均海拔超过4500米,使三江源国家公园成为世界第三极“高寒生物种质资源库”和全球海拔最高的巨型国家公园。
地处青藏高原腹地,三江源发育和保持着世界上大面积的原始生态系统,其自然生态的原始性、自然文化的原真性表现得尤为强烈。
走进三江源,雪山遍布冰川矗立、草甸绵延荒漠茫茫、蓝天白云“触手可及”,独特的高原生态环境震撼人心。藏羚羊、雪豹、白唇鹿、野牦牛等特有珍稀动物不时出现,更让国家公园充满灵动与生机。
三江源不仅是高原“精灵”的栖息天堂,也是7万多名以藏族为主的少数民族群众的生产生活家园。千百年来生活在三江源地区的藏族群众,多以从事传统畜牧业为生。由于地域辽阔,人口平均密度每平方公里不足1人,三江源国家公园受人类活动干扰程度非常低。
三江源国家公园管理局局长王湘国介绍,园区内生活的藏族牧民群众,既是少数民族游牧文化的传承者,也是园内生态系统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广袤的原始自然风貌与独特的游牧文化,这些正是三江源国家公园的独特和珍贵之处”。
试点探索国家公园体制
受自然变迁、人为活动等因素影响,三江源地区也曾一度出现水枯草衰、生态恶化的“黯淡时刻”。
据青海省有关部门统计,截至2004年,整个三江源地区沙化面积超过3800万亩,核心区中度退化草场达1.5亿亩。位于黄河源区的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玛多县,过去的4000多个湖泊,90%以上干涸,黄河源头一度断流。
从2005年开始,中国制订《青海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生态保护和建设总体规划》,相继实施以生态治理、生态补偿、草原恢复等为重点的三江源一期和二期生态保护建设工程。
2015年12月,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十九次会议审议通过《中国三江源国家公园体制试点方案》。三江源成为中国首个探索国家公园体制的试点,由此拉开中国国家公园建设序幕。
当时,在欧美等国家早已普遍建立的国家公园,在中国仍是个“新事物”。
通过多次前往国外知名国家公园考察交流,并建立合作交流机制,在充分借鉴国外经验基础上,结合地方实际,三江源国家公园管理局2016年6月挂牌成立,并逐步组建起省州县乡村五级国家公园管理体制,形成“一个部门集中管理、一套体系管好资源、一支队伍统一执法”的完整体系。
2017年,青海省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三江源国家公园条例(试行)》。通过地方立法形式,三江源国家公园资源保护、管理体制、公园建设、利用管理、社会参与等各方面受到明确界定与硬性约束。
一系列改革探索和严格保护逐步收到良好成效。黄河源“千湖美景”重现,动植物种群数量增加,广袤草原再现青山绿水、湖泊交织辉映的美丽景象。
生态环境逐步修复的同时,一系列政策设计让三江源牧民群体收入增加,分享国家公园建设成果。果洛州玛多县野牛沟村牧民多吉才仁现在定期参与拾捡垃圾、生态观测,每月有1800元稳定收入。目前,三江源园区共有17000多名像多吉才仁一样的生态管护员,实现全域“一户一岗”。
为世界作出“三江源贡献”
经过一百多年的发展和完善,国家公园已成为全球自然遗产地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重要平台。多名受访专家表示,以黄石公园为代表的西方国家公园,多数诞生于工业化时代,而中国首批国家公园建设在信息化时代,设立基础、发展理念都有诸多不同。三江源国家公园在管理机制、监测手段、建设理念等方面,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和时代特点,为全球国家公园建设带来了新理念、提供了新借鉴。
一是创新中央地方责权衔接管理机制。相对于世界上多数国家公园都是以国家相关部门承担事权的单一管理主体,三江源国家公园采取国家委托地方政府管理的新方式。
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生态环境研究所所长李俊生说,三江源国家公园管理体系通过不断调整优化,逐步明确央地责权关系,既发挥国家公园管理机构的主体作用,又压实地方党委政府的生态保护职责,“相对于世界上主流的国家公园单一管理主体模式,中国探索出一条国家所有、地方参与、形成合力的特色模式”。
二是搭建“天空地”生态一体化监测。站在三江源国家公园管理局的生态大数据平台屏幕前,各园区野生动物出现群落、人类活动情况、生态建设项目进展、湖泊面积变化、降雨量统计等实况视频、数据图标集成展现,一目了然。
能够实时掌握国家公园里的最近动态和变化,背后是“天空地一体化”生态监测网络体系的强有力支撑。其中“天”是指通过卫星遥感监测手段,“空”是利用视频实时监控和无人机航空遥感监测,“地”是指上千个地面监测站点,实现对重点区域、生态状态进行多维度、数据化的精准监控与研究评估。
三江源作为全球少数率先集成应用5G通信、卫星遥感、大数据等新技术的国家公园,将为全球国家公园搭建信息化数据平台服务与生态监测、科学研究,提供有益探索和借鉴。
三是探索园内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路径。“除中国外,世界上几乎很少有数万居民还在国家公园内居住和生活的案例。”清华大学国家公园研究院院长杨锐介绍。
在三江源国家公园,当地藏族群众以家在国家公园为荣。一系列探索举措,既做到了保护生态,又让公众有序参与,还实现了居民增收。杨锐指出,在三江源国家公园,真正实现了人与自然“合二为一”的和谐状态。
青海省副省长刘涛介绍,立足于三江源国家公园建设,青海省正在推进祁连山、青海湖、昆仑山等国家公园的建设与筹备,同时积极参与青藏高原国家公园群共建,全力将青海打造成为国家公园示范省,为生态脆弱地区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提供示范。
三江源国家公园约古宗列保护分区纪念碑(李琳海 摄)
来源:参考消息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