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官、哥窑款识

宋代官、哥窑从传世品来看基本上都是无款的。仅见有北京故宫博物院所藏的一件底部刻有“古”字的宋代官窑盘;台北故宫博物院藏有的两件刻有“文”字、“殿”字的官窑盘。这三种刻款均为后刻,其意义何在尚有待研究。

定窑黑釉瓷器鉴定方法(古陶瓷鉴定研究)(1)

宋 官窑盘底款

需要注意的是官、哥二窑历代仿品很多,明清时期景德镇官窑就多有仿制,但其仿品都具有明清官窑特征,尤其是清雍正、乾隆朝官窑仿品都署有本朝官窑纪年款。近几十年来浙江地区及景德镇窑场对宋代官、哥窑都有仿制,一般的仿制品为现代艺术瓷,真正的仿古瓷有的足以达到以假乱真的地步,但古代器物的神韵是很难仿制的,为了误导藏家,作伪者便在仿品的底部添加各式各样与官窑相关的款识。

定窑黑釉瓷器鉴定方法(古陶瓷鉴定研究)(2)

宋 官窑葵口盘(底)

其作伪样式多在仿品底部中心留出一不施釉的方框,施酱釉,在上面阴刻或阳刻“官”字款、“柴”字款、“柴世宗”款,或刻划与官窑有关的文字如“郊坛下官窑”款、“大宋官窑”款、“修内司”款、“南宋官窑”款等,入窑烧造后底款便呈酱色或火石红色。带有此类款识的官、哥窑瓷器皆为仿品。

宋代定窑款识

在宋代五大名窑中,定窑是款识最多的窑口。根据考古发掘结果、专家考证和藏家的收集补充,定窑的款识大约有几十种之多,其内容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类:

定窑黑釉瓷器鉴定方法(古陶瓷鉴定研究)(3)

宋 定窑白釉划花螭纹盘底

(1)宫殿名。如台北故宫博物院所藏定窑“寿成殿”款白釉螭纹盘;北京故宫博物院所藏定窑“聚秀”款白釉刻花葵瓣洗;北京故宫博物院陶瓷组在窑址采集的定窑“慈福”款残片标本等。

定窑黑釉瓷器鉴定方法(古陶瓷鉴定研究)(4)

宋 定窑白釉盒

(2)宫廷掌管医药或膳食机构的名称。如北京故宫博物院陶瓷组在窑址采集的定窑“尚食局”“尚药局”残片标本。据文献记载和专家考证,北宋宣徽院下曾设六局,分为尚药、尚食、尚衣、尚舍、尚酝、尚辇。其中,“尚食局”专门掌管膳馐之事,“尚药局”专门掌管药剂诊候之事,除设有官员外,下面设有膳工及医师。所以定窑白瓷上刻有“尚食局”铭文的器物应是北宋宣徽院下“尚食局”专用器皿,而刻有“尚药局”铭文的器皿则是“尚药局”专用器皿,它们都是北宋宫廷专用之物,为定窑专为宫廷烧制的贡瓷。

定窑黑釉瓷器鉴定方法(古陶瓷鉴定研究)(5)

宋 定窑白釉洗(底)

(3)人名款。人名款极为少见,目前仅见有定窑“子瞻”款白釉洗,为胡云法所藏。“子瞻”为北宋文学家、书画家苏轼之字。

定窑黑釉瓷器鉴定方法(古陶瓷鉴定研究)(6)

宋定窑白釉卧童枕

(4)纪年纪事款。1969年河北定州发掘了北宋静智寺和净众院塔基地宫,出土了200多件定窑瓷器,许多器物都独具年款。如北宋定窑白釉双蝶纹洗,器底墨书“供养舍利太平兴国二年五月廿二日,施主男弟子吴成训,钱叁拾足陌”;北宋定窑白釉舍利盖罐,腹部刻“舍利主僧□□,两瓶舍利。西草土住人男弟子于慧岩、妻张氏、侄男陈留,男弟子陈知绪、妻于氏,女菩萨、女□□□□佛留。至道元年四月日弟子于岩记”共59字;北京故宫博物院藏有一件北宋定窑白釉卧童枕,底部墨书“元祐元年八月十七日置,□□□谨记此”,字体遒劲有力,工整大方。

(5)一、二、三个文字的标记。如“崔”“龙”“花”“合”“官”“新官”“会稽”“易定”“长寿酒”等。这些款识的内容有的是吉祥语,有的是物主姓氏,有的是说明器物用途,有的是说明器物属地。比较特殊的是带有“官”“新官”二款的器物大多数出土于五代至北宋前期的墓葬、窖藏或塔基内,如浙江吴越国钱氏家族墓葬群、河北定州北宋静智寺和净众院塔基等。据冯先铭考证,定窑带有“官”“新官”二款的器物出土和传世者达80余件,可见数量之多。

定窑黑釉瓷器鉴定方法(古陶瓷鉴定研究)(7)

图片描述(最多50字)宋 定窑白釉碗(底)

以上定窑多种款识的器物,据专家结合考古发掘资料分析研究,大部分都是官府定烧的器物,是为皇室和贵族生产的精美产品。所谓“官”“新官”二款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供皇室专用的官窑瓷器,而是一种画押,表明是官府定制的标记。值得注意的是定窑中带有宫殿名称的款识,都是成品入宫后由宫廷玉作匠师镌刻在器物底部的。其余各种款识大都为釉下暗刻,纪年款和姓氏款则多为墨书。

定窑黑釉瓷器鉴定方法(古陶瓷鉴定研究)(8)

臆造五代柴窑瓜棱蒜头瓶(底)

现代定窑仿古瓷的制作水平很高,典型器物如大梅瓶、孩儿枕,及盘、碗、瓶、罐、炉等,高仿者相当逼真,定窑胎体的竹丝刷纹、渣点,乳白色釉上面的蜡滴痕等特征都能表现出来,从造型到纹饰仿制得都非常精美,但缺乏古代神韵。款识上仿“官”字款、“新官”款的器物较为多见,但刻划字体的笔划显得笨拙,不如古代款识痩劲有力。

原文作者:叶佩兰 李昊冰原文来源:《收藏家》2018年8月刊《古陶瓷鉴定研究——如何通过款识鉴定古陶瓷(上)》(因篇幅限制,原文有删减)

转载自《收藏家杂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