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文儿

许多家长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遇到过很多棘手的问题。如何处理孩子的攀比心理也是一大热门话题。

王女士的女儿已经上小学二年级了。最近,女儿和王女士提到的事情可是让王女士很是头疼。

前几日,女儿刚回到家,放下书包后就跑来和王女士说:“妈妈,我们班同学都有自己的零花钱,我也想有零花钱。”

王女士对女儿的想法感到有些吃惊,反问女儿:“他们用零花钱买什么啊?”

女儿瞪着大眼睛望着王女士,小声地说:“他们会在下课的时候去买零食,然后在班级里聚在一起吃。”

王女士又接着问女儿说:“是不是想和他们一起玩耍,才和我要零花钱啊?”

女儿点了点头,满脸期待的看着妈妈。

这是个真实事例,相信也有不少家长遇到过这种情况。孩子出现攀比心理,父母应该怎么做呢?

孩子攀比心理的正确处理方法(孩子出现攀比心理)(1)

想要解决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一步步分析。

▲ 攀比心理是如何产生的呢?

许多家长们或许会好奇,孩子天天只接触小朋友们,老师们和父母,孩子到底是怎么产生攀比心理的呢?下面我来详细回答下这个问题。

① 逐渐变强的竞争意识

小朋友们会因为谁的童话故事书更精彩来进行一番“辩论”,也会因为说的一句话恰好是对的而感到骄傲。孩子的竞争意识会随着年龄不断增强。

小孩子们具有与生俱来的竞争意识,积极向上的意识,他们都希望自己是最棒的那一个。幼儿园的孩子们普遍喜欢争强好胜。即使是很小的一件事,在孩子们眼里也是一件具有竞争意义的事情。这个时候的孩子们心智尚未成熟,喜欢表现自己,希望自己是众人的焦点。同时,这个时候的孩子们也比较敏感,不希望自己比别人差。他们认为,只有成为佼佼者,才可以得到大家的喜欢和尊重。

孩子攀比心理的正确处理方法(孩子出现攀比心理)(2)

② 从众心理起到了重要影响作用

某国外的研究表明,人是需要爱和归属感的。人需要团体来接纳和认可自己。我们的家是一个团体,公司是一个团体,甚至整个社会也是一个团体。所以,人是离不开团体间互相需要的。孩子在上学期间,班级群体就是孩子需要融入的团体。孩子需要和其他小朋友们一致,才能不被团体排除在外。

但是孩子辨别是非的能力尚未形成,又处在很喜欢模仿他人的年龄,不管好事坏事一并模仿,所以从众心理产生的影响占很大一部分。

还有一点家长们也需要注意。就像孩子会模仿不文明的家长骂人一样,家长的攀比行为也会给孩子留下深刻印象。家长们在日常生活中也要注意自己的行为举止,不要出现攀比的行为。否则孩子看到了,会模仿大人的样子和别人进行攀比。

▲ 攀比心理有好处有坏处

一提到“攀比心理”这四个字,大家第一反应就会认为这是个贬义词。其实,攀比心理也分两种类型:积极和消极。家长们要分清楚孩子出现的攀比心理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有些孩子出现攀比心理是追求物质上的满足,比如零花钱,买名牌等对于物质的追求。或者满足自己的虚荣心,想在团体中有面子,达不到自己的目的就开始出现消极心理,自我否定。这种一定是属于消极的攀比心理。而有些孩子出现攀比心理,只是不满足于当下的状况,想要积极向上,不想被别人赶超过去。这种的攀比心理属于积极类型,家长们没必要过多干涉。

孩子攀比心理的正确处理方法(孩子出现攀比心理)(3)

▲ 如何正确面对孩子的攀比心理?

首先,家长们要知道这个阶段的孩子很喜欢模仿大人的样子。所以,这个时候家长们需要给孩子们树立榜样,不要在孩子面前出现攀比的行为。比如,谁的首饰更贵些?更不要拿孩子来进行对比。比如,我家孩子穿的都是名牌,或者我家孩子上的都是最贵的补习班。时间长了,小朋友们之间也会开始模仿大人进行攀比。

其次,尽量让孩子不要接触爱攀比的人。并且,家长需要做出正确引导来帮助孩子建立最基本的是非观念,建立正确的价值观,不要被别人影响。家长需要告诉孩子什么才是真正值得自豪的东西,培养孩子建立正确的、积极的攀比心理。

孩子出现攀比心理实属正常行为。这时候家长们要正确引导孩子,告诉孩子什么是正确的什么是错误的。同时也要以身作则,不能让孩子成为缩小版的、爱攀比的自己。要与孩子多沟通,了解孩子内心真正的想法。

【话题讨论:你的孩子有过攀比心理吗?】

高级育婴师,心理咨询师,原创育儿漫画文章作者,欢迎关注【小屁孩儿】,你想了解的家庭教育、心理健康、儿童发展,时尚教育,都可以在这里找到答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