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价贾宝玉的为人,是一件相当困难的“工程”。

言从口出,必定带着作者的主观思想烙印,世之评贾宝玉者,无非对他“天下无能第一,古今不肖无双”的思维逻辑予以批判,或有爱唱反调,有特立独行之风者,反倒对宝玉此种行为称赞不已,认为曹雪芹塑造贾宝玉的“无能”,是在称颂他的高雅,不落俗套,此系读者主观评价,无须分出孰对孰错,以正确自居者,本身就带着错误的基因。

分析红楼梦的贾宝玉(红楼梦人物解读)(1)

对我个人而言,贾宝玉身上有一种很奇特的悟性,这种悟性亦正亦邪,草草看去,深感宝玉悟性超群,细细品之,却有细思极恐之感。

贾宝玉有一个习惯,喜欢用极端的方式来安慰自己,以求获得解脱。曹雪芹在塑造贾宝玉的这个特点时,往往通过他对死亡的态度来展现。

第二十一回“贤袭人娇嗔箴宝玉”,袭人前借“家人赎我回去”,规劝贾宝玉从此好好读书,莫要再沾离经叛道的事,贾宝玉答应,次日就又去了黛玉、湘云的住处,用湘云的剩水洗脸,还有吞吃胭脂的嫌疑。

分析红楼梦的贾宝玉(红楼梦人物解读)(2)

袭人见宝玉反复无常,不遵承诺,回来后一言不发,贾宝玉不明就里,见袭人“无理取闹”,也不理袭人,可心中的难受却无法回避,最终贾宝玉写了一篇禅悟的话:

焚花散麝,而闺阁始人含其劝矣,戕宝钗之仙姿,灰黛玉之灵窍,丧减情意,而闺阁之美恶始相类矣。彼含其劝,则无参商之虞矣,戕其仙姿,无恋爱之心矣,灰其灵窍,无才思之情矣。彼钗、玉、花、麝者,皆张其罗而穴其隧,所以迷眩缠陷天下者也。

贾宝玉之所以写这段文字,是因为他想了心苦,不起苦。

他因为在乎袭人的感受,所以眼见袭人不理自己,他心中就有苦沉浮,想来想去,他最终得出的解决之道是:横心只当她们死了,横竖自然也要过的,便权当她们死了,毫无牵挂,反能怡然自得。(第21回)

分析红楼梦的贾宝玉(红楼梦人物解读)(3)

在贾宝玉亲手写的禅悟文字中,提到了四个人,分别是:花袭人、麝月、薛宝钗、林黛玉。

宝玉因袭人不理自己,进而延伸迁怒麝月,最终连黛玉、宝钗也算上了,直写“戕宝钗之仙姿,灰黛玉之灵窍”。

同样的例子,《红楼梦》里还有许多。

第二十二回,因戏子风波,贾宝玉同时得罪了林黛玉、史湘云,他觉得自己从中调停,本是为了帮助两人,反落得里外不是人。

联想起刚听的戏《鲁智深醉闹五台山》,他不禁感慨:什么是大家彼此,你们是大家彼此,我是赤条条来去无牵挂。说完这句话,品了一品,不觉泪如雨下。

分析红楼梦的贾宝玉(红楼梦人物解读)(4)

到了第七十七回,晴雯被赶出怡红院,贾宝玉见母亲盛怒,亦不敢求情,只能任由王夫人处置,回头清算一番,怡红院的晴雯、芳官、四儿都遭池鱼之灾,无一留下。

见此情景,宝玉无可奈何,说了一句:从此休提起,全当她们三个死了。不过如此,况且死了的也曾有过,也没见我怎么样,此一理也。(第77回)

脂砚斋有批语注云:宝玉至终一着全作如是想,所以始于情,终于悟者。既能终于悟而止,则情不得滥漫而涉于淫佚之事矣。一人前事,一人了法,皆非弃竹而复悯笋之意。

贾宝玉的可怕之处就在于此,他的解脱之道始终以自我为中心,晴雯病逝夜里,扯着嗓子喊了整整一夜的娘,何其凄惨。

分析红楼梦的贾宝玉(红楼梦人物解读)(5)

贾宝玉在乎的却只是“晴雯死前有没有喊我的名字”,得到小丫鬟否定的回答后,他心中不快,责备小丫鬟必定没有听全。又有小丫鬟编造了一个“花神归位”的故事,就将贾宝玉哄住,也顾不得晴雯死前受了多少罪,只一门心思为晴雯归位高兴。

贾宝玉是个很会安慰自己的人,晴雯被赶走,他无可奈何,就用“权当她死了”来释怀自己,晴雯病逝,他也选择相信丫鬟的谎言,因为只有相信,才能获得心理上的解脱,不致于对晴雯的死耿耿于怀。

甚至我个人怀疑,如果没有小丫鬟的这个谎言,贾宝玉自己也一定能想到别的“好办法”来开释自己。

这也回答了读者们经常问的一个问题:如果最终陪伴在贾宝玉身边的人是林黛玉,贾宝玉是否还会出家呢?

分析红楼梦的贾宝玉(红楼梦人物解读)(6)

我个人的答案是:会。

《红楼梦》开篇,曹雪芹就再三强调,中国古代小说千篇一律,皆用才子佳人一个套子,读之味同嚼蜡,既写《红楼梦》,必要遵循写实笔法,不敢稍加穿凿。

如果林黛玉病逝,贾宝玉万念俱灰出家,或者以身殉情,那就成了俗之又俗的鸳鸯蝴蝶小说,所以黛玉病逝后,宝玉迎娶了宝钗,两人过了一段举案齐眉的婚姻生活,最终贾家迎来抄家,树倒猢狲散,之前的荣国府宝二爷,变成了“寒冬噎酸齑,雪夜围破毡”的乞丐之流。

在这种剧烈的心理落差下,才能让贾宝玉抛开之前的“自欺欺人”,转而用现实主义眼光审视这个世界,理想与现实真正出现碰撞,才会引发贾宝玉的大彻大悟,真走到了这步,贾宝玉的悬崖撒手岂是一个黛玉所能拦住的?

分析红楼梦的贾宝玉(红楼梦人物解读)(7)

论到底,贾宝玉是一个自私的人,脂砚斋说他“由情开悟”,可这个情的承受主体是贾宝玉自己,即便黛玉是他的知己,可在“贤袭人娇嗔箴宝玉”的小小敲打下,贾宝玉便能发出“灰黛玉之灵窍”的感慨,一切的中心都围绕着他的心理舒适区间。

罗曼罗兰说:生活中只有一种英雄主义,那就是认清生活的真相后,依然热爱生活。

对贾宝玉而言,他深受《庄子》随性解脱思维的影响,如果现实生活非他想要,他只会逃避生活,而不是热爱生活。

正如第二十回,贾宝玉对弟弟贾环的批评:这件东西不好,横竖那一件好,就弃了这件取那个。难道你守着这个东西哭一会子就好了不成?你原是来取乐顽的,既不能取乐,就往别处去寻乐顽去。哭一会子,难道算取乐顽了不成?倒招自己烦恼,不如快去为是。

从最终悬崖撒手的结局来看,此番话不是贾宝玉的装模作样,他真的是这么想的,也是这么做的。

本文系“红楼不红”原创,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本文引文均来自《红楼梦》脂砚斋批评本八十回本,图片来源于清代孙温《红楼梦》全绘本,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删除,谢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