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平,吉林省地级市,地处松辽平原中部腹地,辽、吉、蒙三省区交界处。四平是吉林、黑龙江及内蒙古东部通向长三角和京津冀必经之地,是东北地区重要的交通枢纽和物流节点城市,位于东北振兴哈长沈大一级发展轴上,是哈长城市群南部的桥头堡、吉林省中部创新转型核心区主要支点城市。[1]

四平市幅员14323平方公里,人口320.4万人(2017年)[2],其中市区面积1100平方公里,人口62.5万。四平辖铁东区、铁西区、公主岭市、双辽市、梨树县、伊通县,辽河农垦管理区,1个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5个省级经济开发区。[1]

四平是东北军事重地,被誉为吉林省的“南大门”。四平曾获国家卫生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全国城市社区建设示范市、全国双拥模范城市、全国精神文明建设先进市等称号,是中国最具投资潜力中小城市20强、第五批中国金融生态城市、全国首批成长型创业之城,[1]东北三大粮仓之一。

2018年10月,“2018中国区域最安全城市排行榜”公布,四平市以84.32分在“中国东北十佳最安全城市”中排第5名。

四平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到现在为止有3000年的商代。燕国遗址表明汉族在春秋时期已开始进入中国东北地区。

四平

明属辽东都司北境,清属内蒙古哲里木盟,后划归昌图厅。[6]

清代属内蒙古哲里木盟,后划归昌图厅。

1821年(清道光元年),昌图厅于买卖街(今梨树镇)设分防照磨属,辖四平境地。

吉林四平简介(吉林市四平简要概况)(1)

四平

1878年(清光绪四年)始设奉化县,县下设九社。其中新恩社辖今四平市区的大部村社。新恩社治所设在四平街(今昌图县老四平)。1905年(清光绪三十一年)9月,日俄战争结束,沙俄战败。日本帝国主义从沙俄手中接管南满支线,并将沙俄时代“铁路租借地”改为“满铁附属地”,并由日本人掌管“附属地”内一切行政、经济、街政建设、土地、房屋建筑、文教卫生、税收等事务的管理权。四平至此实行一地两治。

1922年此地设立四平街村(隶属梨树二区)。1916年3月,交通部东北交通委员会四郑铁路局在四平街设置“北站”,直接管理北站地方的户籍、民事、建筑、公安事宜,不受“附属地”及梨树县辖治。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北站”地立行政权被“满铁四平街地方事务所”取而代之。

吉林四平简介(吉林市四平简要概况)(2)

四平夜景(2)

1937年12月1日,四平街道东、道里行政权合一,信满州国国务院指令设立“四平街市”,日本人古馆尚也首任四平街市市长。四平街从此与梨树县脱离隶属关系,直接隶属奉天省。

1941年7月1日,伪满洲国(1940年6月24日令)肢解东北为19省。其中奉天省部分县肢解出来,建置伪四平省。伪四平省公署设在原四洮铁路局办公楼(今四平市爱龄奇医院内)。伪四平省领四平市、公主岭市、通阳县、梨树县、双辽县、东丰县、怀德县、长岭县。1945年“八一五”日本投降,伪四平省撤销。

吉林四平简介(吉林市四平简要概况)(3)

四平夜景(12)

1945年11月5日在四平组成了辽北省自治政府。省政府主席阎宝航,副主席栗又文。辽北省政府下辖辽源(辽源、双辽、长岭等县)、西安、怀德(怀德、梨树等县)3个专署、四平市及13个县政府。1946年1月10日,国民党辽北省政府在四平成立,省主席刘翰东。辽北省下辖四平市、通辽、双辽、梨树、早图、开原、西丰、东丰、北丰、海龙、长岭、科尔沁左翼前、中、后旗、科尔沁右翼前、中、后旗、库伦旗、扎鲁特旗1市10县8旗。四平市曾为中共、国民党两个辽北省府驻地。[6]

1948年3月13日中共解放四平,国民党辽北省政府垮台。1949年5月中共辽北省撤销,四平隶属辽西省。1954年7月7日,东北行政委员会撤销辽西省,8月,四平市划归吉林省管辖。1958年10月起,吉林省设四平专(地)区,四平市归四平地区管辖。

1983年8月,国务院批准撤销四平地区,组建新的四平市(地级市),实行市领导县的新体制。四平市设铁西区、铁东区、市区人口为347931人、93167户。四平市辖怀德县、梨树县、伊通县、双辽县。1985年3月撤销怀德县,设立公主岭市(省直辖地级),伊通县划归公主岭市管辖。四平市辖梨树、双辽2县。

1986年1月,公主岭市改设为县级市,由四平市代管,伊通县划归四平市管辖。1996年5月,双辽县撤销设双辽市。2000年6月,经省政府批准增设辽河农垦管理区。

2013年9月18日,公主岭市正式成为吉林省省管县试点城市,赋予地级市经济和社会管理权限。

位置境域

吉林四平简介(吉林市四平简要概况)(4)

四平

四平市位于北纬42°31'至44°09',东经123°17'至125°49'之间,是吉林省的“南大门”。东依大黑山,西接辽河平原,北邻长春,南近沈阳。四平处于“东北亚”区域中心点,距离省会长春市106公里、沈阳市180公里、哈尔滨市340公里。四平是哈长沈大一级发展轴重要节点城市,是哈长城市群南部的桥头堡,吉林省中部创新转型核心区主要支点城市,幅员面积为14323平方公里。

地形地貌

吉林四平简介(吉林市四平简要概况)(5)

大美四平(14)

四平地势东南高、西北低,海拔高度在100-500米之间。以京哈铁路为界,东部属长白山余脉的丘陵地区;西部为松辽平原的一部分,接壤科尔沁草原,地势稍有起伏;中部为平原地区,地势平坦,平原约占总面积的79%,适宜种植多种农作物。境内主要河流为东辽河及其支流,边缘地区还有西辽河、伊通河、辉发河等。

水文

四平市区境内无大河,仅有6条小河,属辽河水系,招苏太河流域。各条河流的共同点,流程短,流量小,河道窄,水位浅,旱季近于干涸。但因其上游或全河处于低山丘陵区。市区的地表径流主要来源于大气降水,多年平均径流深为113毫米。南部半山区约115-140毫米,城区100-110毫米,北部地带90~95毫米。全年径流总量为4540万立米。6-9月降水较多,径流量随之增大,约占年径流总量的80%左右。

气候特征

吉林四平简介(吉林市四平简要概况)(6)

四平奥体中心(4)

四平生态宜居。位于北纬42°31'至44°09',东经123°17'至125°49'之间,属于中温带湿润季风气候区,呈现明显的大陆性气候,四季分明、气候宜人、环境优美,初春杨柳吐绿,仲夏百花盛开,深秋层林尽染,寒冬银装素裹。地势东南高、西北低,海拔高度在100—500米之间,东部长白山余脉,山峦起伏,生长着茂密的天然林;中部沃野千里,地势平坦,约占总面积的79%,适宜种植多种农作物;西部接壤科尔沁草原,一望无际,草场、风电场风光无限。夏季多雨,全年降水总量平均为578.5毫米,水资源总量23.99亿立方米,境内二龙湖水域浩瀚,库容和水面是吉林省第二大人工湖泊;转山湖景区群山环抱,是国家林业部命名的100个天然森林公园之一。全年日照时数2648.4小时,市区空气质量达到3级,全年优良天数293天,全市绿化覆盖率达36.3%。

土地资源

吉林四平简介(吉林市四平简要概况)(7)

四平夜景

土地资源比较丰富,地貌类型多样,地域性差异明显。山地约占总面积的6%,丘陵占总面积的15%,平原约占总面积的79%。草地总面积14.4万公顷,其中放牧场8.92万公顷。采草场3.7万公顷。双辽市和公主岭市北部的部分乡镇因位于松嫩平原的南缘而具有大面积的草原,伊通满族自治县和梨树县南部有较大的荒山草坡。

森林资源

四平市森林总面积为30.65万公顷。其中人工林占一半以上。四平市东部分布着大面积森林,中西部以农田防护林为主,有小面积片林。东部低山丘陵生长着茂密的天然林。主要树种有蒙古柞、山杨、春榆、白桦、水曲柳等。2001年造林面积12139.2公顷,封山育林面积10400公顷。

生物资源

吉林四平简介(吉林市四平简要概况)(8)

四平市的东部、南部和西部的半山区、丘陵地带,山峦起伏,草木茂盛,动植物资源丰富。野生动物兽类有黄羊、狐狸、狼等。鸟类有野鸡、啄木鸟等178种;鱼类有链、鲤、鲫、鲶、草鱼等27种。两栖类有黑斑蛙、大蟾蜍、东北雨蛙等3种;野生植物种类繁多。食用野生植物有蕨菜、蘑菇、山里红等50多种。药用植物有人参、甘草、五味子、枸杞子、黄麻等293种。

矿产资源

吉林四平简介(吉林市四平简要概况)(9)

四平鸟瞰(8)

四平市东部和南部山区、半山区有良好的成矿地质条件,含矿现象普遍,有10余处贵金属产地,其中50%有开发利用价值,截至2010年,银储备量居亚洲第一。能源矿产有刘房子煤矿、伊通煤矿、伊通石油、梨树县五家户天然气等12处。在金属矿产中,发现金铝等矿产10多个。放马沟矿山贩锌储量可达40万吨左右。在非金属矿产中,大顶山硅灰石矿、哈福陶石矿、梨树县石灰石矿产量较大、质量优、经济价值高。钠基膨润土、石英砂和陶石是外贸中的畅销品。

水资源

四平市区多年平均径流总量4540万立方米,地下水静储量约3058.82万立方米,其中可开采量2372.8万立方米,历年实际开采地下水量2415.5万立方米。地下水多年平均补给量为2748.2万方立米(不含重复量)。水资源总量为7288.2万立方米。

人口

截至2015年末,四平(两区、两市、两县)总人口336万人,市区人口62.5万人。

2017年末全市总人口320.4万人,市区人口68.1万人,占总人口21.3%。全年出生人口2.2万人,人口出生率为6.8‰;全年死亡人口5.3万人,人口死亡率为16.7‰。人口自然增长率为-9.9‰。[4]

民族

四平是个多民族聚居的地方,截至2011年有36个民族,汉族人口约占91.6%。在35个少数民族中,满族、蒙古族、回族、朝鲜族人口较多。四平有1个民族自治县、即伊通满族自治县;有4个民族乡镇,即铁东区叶赫满族镇、公主岭市二十家子满族乡、公主岭市放马沟满族乡、双辽市那木斯蒙古族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