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唐后主李煜墓(李煜墓)(1)

李 煜 墓

李凯斌

一千多年过去,南唐的繁华已不复存在,后主李煜也已荡入历史的烟雾,唯留下千古词篇被人吟诵。然而不经意间却发现,这位千古词帝的墓地就在我的家乡——洛阳市孟津区朝阳镇后李村,却使我大吃一惊。

我打小就知道我们村北有一座微微隆起的土丘,名曰“老坟台”,其间残垣断壁裸露,古墙古瓦散落,野草离离,荆蒿茂密。小时候,我和童伴们在那里割草放羊,玩耍嬉戏,总是望着这荒芜的土丘发呆:“老坟台”,这是谁的“老坟”?可村里人谁也不知道。

有一天我随爷爷到“老坟台”割“黄蒿”,不经意问起爷爷。爷爷随口说:“吴王。”我大吃一惊,原来这里是座王爷陵墓呀。随即打问吴王是谁,爷爷嗫嚅一阵,说:“我也不知道,你炳爷知道!”

炳爷在我们村里德高望重,是村里的活字典。然而问到“吴王”的事情,他却支支吾吾,说:“又是你爷那个嘴拍子瞎说的吧?”然后不耐烦地说:“小孩家打听那么多事儿干啥?”但是炳爷搁不住死缠活缠,最终还是说了“吴王”的来龙去脉。

那是解放前的一次大雨过后,“老坟台”被大水冲开一个洞,炳爷们顺着洞钻进去,发现这里竟是一座古墓,窑洞式墓室,青砖铺地,没有什么陪葬品,他们却寻到了一块石碑。炳爷说是墓志铭,并且认出上面有“吴王”二字——这就是“吴王”的来历。更重要的是,他们把这块墓志铭卖到了洛阳,难怪他们不愿提及此事。

后来我开始读书,无意中读到南唐才子徐铉的文章《大宋右千牛卫上将军追封吴王陇西公墓志铭并序》,忽然想到炳爷所说的“吴王”,难道就是文中所载“吴王”?果如是,“老坟台”的名头可就大了去了,因为“吴王”就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南唐后主李煜。

仔细阅读这篇墓志铭,文中有“瞻上阳之宫阙,望北邙之灵树,旁寂寂兮回野,下冥冥兮长暮。”这应该是作者徐铉在李煜墓地看到的情景。而上阳宫是唐代大型宫殿建筑群,地处洛阳皇城西南,与我们村子遥遥相望,站在“老坟台”眺望,清晰可见。我村地处北邙腹地,其“灵树”“回野”“长暮”景观自不稀罕。由此可见,“老坟台”应该是李煜之墓。

翻阅有关典籍记述,南唐、宋、元、清各代皆清楚记述,南唐后主李煜葬于北邙。特别是清雍正年间王士俊撰《河南通志卷四十九》明确记载:“后主墓在府城北一十里北邙山,即南唐后主李煜也。”“府”即河南府,宋代的河南府即今洛阳。“城北一十里北邙山”,我们村子不就正在这个位置吗?这不免使人心中一震,我们村的“老坟台”果真沉睡着一位千古词帝?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全国学大寨,我们村在“老坟台”做“大寨田”,挖到一长方形的大坑,有人说是墓道,有人说墓道没有这么大的。但我的一家子兄弟李连堂、李连科信誓旦旦地说这是“吴王”墓,原来他们也听炳爷说过这档子事儿。

南唐后主李煜墓(李煜墓)(2)

岁月如梭,忽悠到了2013年,位于“老坟台”的自来水蓄水池泄水,冲出一道沟豁,看到里面有琉璃瓦、大方砖等。听到这个消息,我赶紧约了几位人文爱好者赶回村子到现场查看。经过仔细研判,这里是一处古建筑的排水设施。在场的李连科说,上世纪80年代,他在这里发现石人、石羊各一件。怕被盗,石羊放在他的家门口,石人埋在自家果园。我们随他到果园挖出石人,竟是一尊腰佩宝剑的武将,衣服上装饰线条明显是隋唐风格。而一蹲石羊,安静地蹲卧在他家门前。

南唐后主李煜墓(李煜墓)(3)

显然这是两尊石像生。有关资料显示,石像生是帝王陵墓前安设的石人、石兽,又称“翁仲”。根据古代“翁仲”放置习俗,有“武将”,对应应有“文臣”。有石羊,应该是十二生肖。据此可以判断,“老坟台”应为为帝王陵寝。

南唐后主李煜墓(李煜墓)(4)

有了这些发现,我们迅速向孟津县文物局汇报,李乾有局长极为重视,当即派勘探队对后李村老坟台进行勘探,发现这里是一座古墓,墓地20×20米,墓室4×4.5米,深6米,有三道过洞、三眼渗水井,是一座较大规模的晚唐墓葬。从发现的石像生看,应当是王陵,但是否为李煜墓尚无实物佐证。

但数十年的探寻使我确信,“老坟台”一定是李煜的陵墓。我们后李村和相邻的前李村,有可能是当年伴随李煜被掳至汴京的李氏族人,而后又当了他的守墓人,经过千余年的繁衍在这里形成的村落。与后李村毗邻的周寨村,就应当是当年小周后为丈夫守灵的所在。

如今,一代千古词帝的归宿“老坟台”已纳入洛北现代服务业集聚区项目规划范围,在快速开发建设的轰鸣声中,“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的旋律即将被淹没。面对李煜墓就要消失在现代化的进程中的现实,我们虽奔走呼号,八方求援,却收效甚微。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呼吁有关部门和社会有识之士,伸出你的手来,救救这处承载着厚重的历史文化遗迹吧,这是我们共同的瑰宝!

南唐后主李煜墓(李煜墓)(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