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6年8月,《新青年》上刊登了这样一首小诗:

两只黄蝴蝶,双双飞上天;

不知为什么,一个忽飞还。

这段文字到底算是什么?是诗还是散文,亦或只是小学生写的打油诗,这估计是当时很多人心中的疑问。当大家还在争论不休时,新诗开始如雨后春笋一般出现。大家会效仿的一个主要原因,或许是因为这首诗的作者是大名鼎鼎的胡适。

胡适的十首情诗(胡适这首诗怎么读都像小学生写的流水账)(1)

胡适在当时文坛影响力是极大的,在大家眼里他是一个谦谦君子,也是一个开得起玩笑的大师。别人嘲笑接受了新式教育的他居然娶了个小脚媳妇,他不但没觉得丢人,反而和妻子恩爱了一生,并写下了新“三从四德”。别人说他上课时说话滔滔不绝,他说“哪有猫儿不叫春?哪有先生不说话”。因为开得起玩笑,而又写得出东西,所以胡适的很多白话诗在当时很有名气,哪怕它们看起来很没水平。

胡适的十首情诗(胡适这首诗怎么读都像小学生写的流水账)(2)

本期要和大家分享的就是胡适很经典的一首白话诗,诗名《希望》。这首诗开篇的10个字笔者小学就会背,甚至还能唱出来,但在读完全诗后才明白它风靡近百年是有道理的,让我们一起来品一品:

《希望》 

我从山中来,带得兰花草,

种在小园中,希望花开好。

一日望三回,望到花过时;

急坏看花人,苞也无一个。

眼见秋天到,移花供在家;

明年春风回,祝汝满盆花!


胡适的十首情诗(胡适这首诗怎么读都像小学生写的流水账)(3)

这首诗的前几句大家应该很熟悉,因为它曾被改编成一首名为《兰花草》的被广为传唱。1921年,30岁的胡适去西山会友,对方送了他一盆兰花草。胡适把它带回家好生照养着,却一直没有等到它开花。最后他便写下这首诗,来纪念他对这盆兰花草的情结。

胡适的十首情诗(胡适这首诗怎么读都像小学生写的流水账)(4)

诗的前两行,写的是带花回家,以及自己对它的殷切希望。“来”、“带”、“种”、“希望”,一句一个动词,一气呵成,用纯白描的语言来叙事,却充满了乐感,十分高明。三、四两行,胡适则发挥了自己的调皮本色。他像一个好奇的孩子一样,一日看三回,最后一个花苞也没见着,急坏了。在这两行中,诗人一共用了两个“一”,一个“三”两个数量词,令全诗读来朗朗上口。最后两行,“痛定思痛”的诗人想到了解决办法,他把花移到了室内,以期来年。

胡适的十首情诗(胡适这首诗怎么读都像小学生写的流水账)(5)

有些诗,看起来简单,却有一种说不出的美,胡适这首诗就是一个典型。论语言,它浅显易懂,几乎没有任何高级的字眼,怎么读都像都像小学生写的流水账,但却能让人陶醉其中,原因就在于其意境之美。种花、等花、移花,这个过程其实可以解释我们人生的种种境遇。从有希望到希望落空,到最后想到办法,采取行动,然后再次充满希望地前行,胡适仅用60个字,不说教也不刻板,让我们在享受美的时候汲取了力量。这首诗大家喜欢吗?欢迎讨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