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话不说全,假话绝不说,我在前几期的一篇文章里,如此描述马化腾的处世哲学,很多人希望能够深入聊一聊。

哲学世界观大全(让腾讯活到了100集)(1)

中国有句古话,叫做祸从口出。

在古代,为了逞一时之能,争一时之气,最后落得一地鸡毛下场的人很多。例如《大宅门》里的白老爷子,再例如近代商人胡雪岩。

所以,谨言慎行,几乎成了南方很多成功商贾家庭的祖训。

中国的潮汕商人,更是成功的典范。

真话不说全,假话绝不说,我在前几期的一篇文章里,如此描述马化腾的处世哲学,很多人希望我能够深入聊一聊。

但凡对中国互联网经济有一定研究的人,都知道,在中国互联网行业中,腾讯是绝对没有任何争议的王者,掌握着最牢固的流量和用户体系,也是最大的利益获得者,业务和投资形成了完美的双轮驱动。

但是,为何王者腾讯却在互联网整治的风暴眼中,直到目前却没出事?

其实,腾讯安全过关的原因非常多,绝不是一两句话,一两篇文章能说得清楚的,但是我只谈一个点,那就是腾讯和马化腾的哑巴哲学。

哑巴哲学,绝对是一种核心竞争力,公关人尤其喜欢这种老板,这种低调帮助腾讯成功躲开了“仇富”和“家国情怀”这两大流量坑。

什么样的巨头需要内敛?

只有巨头才有内敛的需要。

为什么腾讯一直需要内敛?因为他是真正的中国互联网执牛耳者,而在中国做生意,执牛耳者沉默寡言,没有个性,往往是一种自我保护。

以前,在中国,很多公司都喜欢自称为巨头,不是巨头的公司,也喜欢花钱去让媒体封自己为巨头,虽然现在大家都绕着巨头这两个字走,没人再愿意做巨头了。

而今天,巨头的逻辑已经发生变化,以前看谁大,看谁会赚钱,但是现在很显然要看底层控制力。

那按照新的逻辑,到底什么样的公司配叫巨头?

首先,要看核心分配权。

我个人认为,从全球层面上来看,真正的科技互联网巨头,一定是掌握最底层数据分配权的企业。

比如苹果、谷歌、微软、高通,互联网毕竟只是计算设备上的一种应用,芯片和系统都有能力从底层锁定数据分配,所以苹果一出隐私保护政策,Facebook的股价立刻就怂了,被人卡脖子了呗。

在国内,没有上述这种底层企业,因为我们用的芯片和系统,都是别人的,大家都在互联网的大池子里抢饭吃,但是还是有高低之分,那么即时通讯软件就是最底层的应用。

因为即时通讯软件有几个特点,占用用户时长最久,用户黏性最高,掌握用户数据最全面,而且最容易形成寡头局面,在全球任何单一市场中,即时通讯软件都是零和游戏,一个时间段,只有可能存在一个主导者,PC时代是QQ,移动互联网时代是微信。

所以,看中国互联网的话语权,就看在互联网这个大池子里,谁掌握的流量最多,谁就是阶段性的霸主,虽然没有底层控制权,但是却有大私域流量的分配权。

其次,就是生态矩阵。

在硅谷,很多科技公司也喜欢玩收购,但是大多都是收购技术公司,比如谷歌、苹果等,他们买入的公司,大多都是普通老百姓听都没听过的底层技术公司,微软可能是在收购方面最To C的了,动视暴雪、Linkedin、Skype、GitHub、诺基亚等等。

但是,在中国,腾讯开创了科技互联网公司新的投资逻辑,用衣食住行的投资思维形成自己的护城河,之前埃隆·马斯克在试图收购推特的时候,就表明了对这种投资思维的羡慕之情,他认为这种可以让中国人活在微信里的生态,非常好。

底层的IM软件,加上衣食住行(京东、拼多多、美团、滴滴、贝壳)的平台服务商之后,就形成了最终的一个独立生态,这个是非常牛逼的商业护城河,可以说,中国的老百姓现在离开微信,几乎就是寸步难行,全球无二的APP。

最后,要看长期主动示弱性。

作为中概股早期受益者,长期受害者,我多年以来养成了看各大巨头财报的习惯,我一个学新闻的,原本对财报是一窍不通,在不断亏损中,学习了一身辨别数据好本领。

早些年,大家都是各种秀肌肉,不把自己吹上天,誓不罢休!

但是去年,情况变了,很多特别会赚钱的企业都在想办法,尽量让财报显得不那么好看,各种主动示弱,圈内流行起“我不行”的风气。

到了今年,情况又变了,据我所知,很多企业是真不行了,就算想让财报好看,也没能力了,目前还有这种需要弱化财报的公司,整个互联网圈,可能已经凤毛麟角了。

其实,回顾腾讯整个发展历史,就会发现,这家公司,从来都是想方设法让自己与第一名保持一定距离,早些年的时候有百度,后面有阿里,做第二。

主动回撤,似乎成为了一种任务,腾讯的每一次财报,我们都能看到很明显的收敛痕迹。

另外一个有趣的事情,在2020年之前的福布斯排行榜上,马化腾一次都没做过中国首富,而在2020年之后,也是实在没有办法了。

综上所述,回顾一下现在的中国互联网企业,再看看原有的各种巨头,是不是都弱爆了?目前来看,字节跳动公司,正在试图用另外一套流量方式复制腾讯的成功,有机会我再深入讲讲字节跳动的鱼塘模式。

但是,字节跳动的问题是,从外部环境稳定感、产品黏性、生态矩阵三个角度来看,目前距离腾讯,都还差一个等级,毕竟全球化的业务,在当下看来,很明显风险性更高,内容导向性的公司生命周期和稳定性会差,而且字节跳动的战略投资生不逢时。

沉默这招到底多好使

其实,在PC时代的腾讯,并不能算一家特别卓越的公司,对社会整体的影响力跟今时今日相比,完全不能同日而语,毕竟那个时候整个网民基数就那么点大,不至于像今天让全国人民都在用微信。

形成今时今日的这个局面,马化腾本质上是要非常感谢周鸿祎的,周鸿祎的一顿乱拳,让马化腾打开了脑洞,开放了自己的流量和业务,以前腾讯是山寨大师,利用流量优势击败中小公司的原创产品,后来马化腾发现通过投资这种方式,比山寨来得更快,更容易做大做强,所以我们后来就在微信中,看到了腾讯的九宫格,那就是用投资撬动的矩阵生态。

但是,在3Q大战中,周鸿祎的声音赢了,马化腾的业务赢了。

自始至终,马化腾没有说太多话,仅仅是后来发了一份内部信而已,其他的事情都是公关部和法务部在处理。

背地里,腾讯却是反思了很多事情,除了业务层面和对商业的理解层面,就是在公关层面,腾讯也咨询了非常多的人,包括当时还在做公关公司的我,他们的副总裁和主要创办人之一许总登门拜访来找我沟通解决方案。

这些年来,我一直都有一个观点,腾讯的公关应该庆幸自己拥有一个好老板,如果不是马化腾的高瞻远瞩,从顶层解决了很多问题,单纯靠腾讯公关的佛系精神,估计死八百回都够了。

当然,还有一个因素,就是腾讯擅长利用法律层面保驾护航。

而在后面持续时间更久的头腾大战中,面对来自张一鸣以及字节跳动公司官方的指责,马化腾仅仅只是在张一鸣的朋友圈下面留了一个言而已,其他的事情,还是老样子,留给了自己的公关部和法务部去处理。

而再往后面,关于游戏和投资等方面的质疑,然后屡次上热搜,但是都根本无法引起马化腾的回应兴趣。

腾讯的这种低调的处理方式,有什么好处?光脚不怕穿鞋的,穿鞋的永远是希望事情不要闹大的那一方。

首先,坚决不参与口水仗。

很多媒体圈的人,持续性看不上腾讯的公关,觉得这家公司的公关部打仗不行。

这本质上,就是一种信息茧房,为什么一个公司行不行要看公关?

腾讯公司处理每一次竞争危机的方式,都是先从司法层面入手,无论是跟360,还是跟字节跳动,因为法律才是保护一家企业最好的武器。

我可以这么说,腾讯拥有中国互联网企业最完善的法律诉讼能力,南山必胜客的称号不是浪得虚名,在马化腾的行为表现中,我们可以看到一种态度,能通过法律解决的事情,为什么要跟你吵架?

所以,在每一次危机中,我们都看不到马化腾的长篇大论,只字片语都很难找到,专业的事情让专业的人去干,马化腾这一点,很多老板都做不到,最终表达太多,反而成了麻烦。

其次,所有的事情核心都是产品。

为什么3Q大战让腾讯改变了,但是头腾大战没有。

因为360本质上跟腾讯没有业务冲突,当年360没有一款产品可以拿出来跟腾讯系产品PK,彼此不在一个赛道上,也不在一个量级,真正让马化腾上火的事情,一定不是因为周鸿祎对他经营理念或者做事风格的攻击,而是后面QQ产品遭到了冲击。

所以结果就是,你对我经营上的指责,我们听进去了,后面也改进了,于是我们看到了全新的腾讯,但是你搞我产品,那是底线,想都别想。

后面的字节跳动更是如此,这家公司本质上跟腾讯一样,都是靠流量驱动业务的,是腾讯真正的同行和对手,如果字节跳动的产品全方位崛起,那么腾讯的生存空间就会受到极大的威胁,所以没得谈。

产品,一直是腾讯的生命线,你跟腾讯提什么都行,但是你不能动我的产品,无论是QQ,还是微信,这些就是底线,不可触碰,碰了我就跟你拼命。

最后,GR嗅觉要灵敏。

在很多时候,在GR面前,PR其实是微不足道的,如果连这点常识都没有,企业就注定会吃大亏。

这个事情,华为公司的认知应该是最深的,人家处理这个事情的部门,就叫做公共及政府事务部,GR和PR都是为了企业创造一个良好营商环境而存在的,一个企业如果想要在一个市场里长期生存,就必须得到这两方面的支持,各个市场这两方面的比重不一样。

马化腾以及他的腾讯,在GR嗅觉这一块,我认为在互联网企业中,是最优秀的,最了解自己的人一定是自己,腾讯每次财报中,我们都可以发现一些有意思的事情,他们的财报中的每一次自我解读,就是一次公关行为,把所有的风险点,做点对点处理,然后重点规避,这几个季度的财报,腾讯会重点讲自己正在减弱游戏的收入比重,加大B端公司的投资,加大底层研发的投入,他们是非常清楚自己问题所在的。

要知道,去年央媒抛出《王者荣耀》危机的时候,马化腾亲自主抓了这个事情,立刻就做出了整改,速度之快,前所未有。

腾讯是否真的高枕无忧

如果业务加投资是腾讯的双轮驱动,那么沉默和顺势就是腾讯的舆论双保险丝。

虽然腾讯深谙沉默之道,但是光靠沉默也是不行的,在业务层面也得学会顺势而为,如果说当年360大战之后,腾讯开放自己算是一次顺势,那么这几年开始减少游戏投入比重,加大To B商业模式的投资比重,甚至主动减持京东和立刻宣布成立1000亿共同富裕专项计划,都可以看作是顺势而为。

沉默和顺势,已经让腾讯安全的活了24年,每一次它都可以在火山爆发前夜,安全撤离,但是商场如战场,危机永远四伏。

就像马化腾自己说的,腾讯从来没有哪一天可以高枕无忧,我们每天都如履薄冰,始终担心某个疏漏随时会给我们致命一击,始终担心用户会抛弃我们。

那么,目前来看腾讯在业务方面,是不是真的完全高枕无忧,没有爆发舆论危机的威胁了呢?

首当其冲,我认为流量会有风险,成也流量,可能败也在流量。

目前来看,流量的所用权,并没有法律有相关明确规定,到底企业是可以完全按照自己意志使用,还是要在有限度的条件下使用,至今也没有结论,虽然去年9月监管层对于流量互通这件事,有过相关督促,但是一直没有完全彻底的执行,这件事就是一个潜在的巨大危机。

腾讯的流量如果一旦完全释放出来,让阿里和字节进去,说实话对于腾讯今天很多被投企业甚至自己的业务来说,将会是致命的打击,能够列出名字的,就会有京东、美团、拼多多、快手、B站以及自己的视频号。

所以,这个炸弹爆炸的时候,无论放与不放,对于腾讯来说,都是非常难受。

其次,对于大型互联网公司的投资。

京东、拼多多、美团、滴滴、快手、贝壳、B站、知乎……中国人手机里一半的APP背后都有腾讯的影子,这个风险是明牌。

前段时间,炮哥的一个VC圈的一个好朋友,发了一条微博,非常有意思,我分享一下。

据悉,谈起大厂如今接连释出的“收缩”信号,一位一级市场投资人这样感慨:目前至少对VC是有好处的,大厂有钱又有资源,VC抢项目根本争不过。就像一个池塘倘若陷入了“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的生态怪圈,那么真正有潜力、有活力的“快鱼”与“小鱼”的生存空间会被不断挤压。

如今市场上那条似乎可以无限扩张的投资触手已经开始有边界了。

此前,互联网大厂借助战投部搞圈地运动,扩大疆域,如今战投部撤离代表着“旧圈地运动”告一段落,以往“粗放”“掠夺”式的投资等为其战投部收缩裁撤埋下伏笔。

尽管当下大厂战投部陷入困境,但互联网企业很难离开“业务+投资”双轮驱动模式,对外投资对互联网公司来说关系到未来的前景和想象力。

经过厉兵秣马,互联网巨头投资的下一场已然到来,“新圈地运动”告别以往粗暴手法,以更精细、更专业、更谨慎的姿态回归,在新的方向发力。就像业内人士分析:“对于互联网大厂而言,以投资获取增长之路没有堵死。不过在更加严格的'双反'监管局面下,未来至少万亿级的互联网资本可能会被逼向真正具有战略价值的领域。”

虽然腾讯今年主动大幅度减持了京东的股份,我个人认为腾讯必须要加速这种减持,迅速换仓到一些上游B端企业。

大厂的投资,也是要有态度的,这很显然!

最后,对互联网内容创作、分发以及后期和平台型公司的布局,会涉及到很多精神层面的问题。

我这里说的内容包括了影视、音乐、文学、漫画以及游戏等等内容形式,如果仔细去看腾讯的投资脉络的话,你会轻易地发现,腾讯在上述几个领域的投资量有多大,几乎从上游的创作工作室到中间的发行公司以及后面的平台,全部都投资了个遍,阅文、B站、快手、知乎、快看漫画、喜马拉雅、小红书……成为了后面的平台依托,一条龙服务,游戏方面就更不用说了,自从盛大时代结束后,腾讯就一直是龙头。

这部分业务的布局,全部涉及到精神生活层面,非常容易出现各种各样意想不到的奇葩问题,比如前不久B站二舅的事,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当然,这些都是我个人的杞人忧天,商场如战场,这本身就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无论你做得再好,也会有疏漏的一天,想要做到专业,最好的方式就是像巴菲特那样,彻底做一家投资公司,自己就别下场做什么具体业务了。

腾讯模式,到底能安全地走多远,是不是可以永远有效,这件事,值得向往这种模式的所有人,深思。

不过,马化腾长期坚守的哑巴哲学,却是中国商场永久不变的真理。

如果腾讯的老板不是马化腾,这家公司能不能安全活到今天?真的不敢下结论。

所以,我认为,马化腾值得吾辈所有企业学习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