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画中的落地长窗
文 | 梁昊飞
1 综述
李渔在《闲情偶寄》中说:“吾观今世之人,能变古法为今制者,其惟窗栏二事乎[1]182”。从大至宫殿建筑,小至文人园林建筑,古人都将装折一事视为能够显示自己审美标准,以及为自己所居提供更优环境的方式。其中,门窗在装折之中尤为重要,从宋《营造法式》中李诫在小木作中对门窗木料尺度的详细规定,以及明计成《园冶》中的装折一章,详细描述了各种门窗图样做法,到《清则例》装修中对门窗的详述,都能看出计成在《园冶》中所总结的“窗牖无拘,随宜合用;栏杆信画,因境而成[2]51”的原则。 但本文所讨论的落地长窗,既没有出现在《营造法式》《园冶》《清则例》等书中,也“没有出现在敦煌唐宋壁画和现存唐、宋、辽建筑物中,也不见于卫贤《高士图》、郭忠恕《雪霁江行图》、燕文贵《溪山楼观图》、郭熙《早春图》、赵佶《雪江归棹图》、张择端《清明上河图》以及山西高平开化寺北宋绍圣三年壁画等现存确切可信的五代至北宋绘画中[3] ”。但却是宋时院画中大量出现的格扇类型。 目前的论文中,并无对其来由的确定描述,也无其做法消失的年代。目前笔者仅根据傅熹年先生的《论几幅传为李思训画派金碧山水的绘制时代》 及宋之仪、柳肃的论文《落地长窗小考》,及通过大量搜集整理,以及分析从唐朝 五代、两宋到明清的画作,对落地长窗的做法、出现、发展、消失及其在园林中的应用作进一步讨论*。 *注:此处画作的搜集年代从唐朝开始,是因为宋《营造法式》所述的格子门,被证明“约出现于晚唐五代间,大约起始是把唐代通用的版门和直权窗结合起来,发展出上半为直根窗的版门。”(——《论几幅传为李思训画派金碧山水的绘制时代》)2 落地长窗的做法——格子门(隔扇)与擗帘竿(帘架)之派生
2.1 格子门与隔扇
宋代《营造法式》所讲的格子门的做法,为根据开间宽窄,在槫柱颊之间,每间分作四扇或两扇,上方或安障日版;若格子门直接安于檐额及梁栿下,或分作六扇造,可用双腰串或单腰串。边框的上下边称为上桯和下桯,两旁为子桯。中间为双腰串或单腰串,腰串之间为腰华版。每扇根据门高,除去桯及腰串,分作三分,腰上的二分安格眼(四斜毬纹格眼或四直方格眼),腰下留一分安障水版(图1)。 在清代装修中,将这种格子门称为“隔扇”,替代障日版的横披也称为隔扇,但格子门是可以启闭而横披则固定不动。若建筑物矮小,则只有门而无横披。而格子门所称的子桯在清代称为边梃,边梃之间横装抹头(宋代格子门所称上桯、下桯和腰串在清代都称为抹头)。《清式营造则例》根据隔扇高度分为五分,其上三分除去绦环板为槅心(亦称花心,即宋代所称格眼),下部分为裙板(即宋代所称障水版)(图2)。
图1 格子门
(图片出处:《营造法式》)
图2 格扇
(图片出处:《清式营造则例》)
2.2 擗帘竿与帘架
在宋《营造法式》的小木作与《清式营造则例》的装修中,皆有讲到安于隔扇之外椽头之下的辅助框架。 在《营造法式》中称为擗帘竿,是一种专供挂竹帘用的特殊装修,做法是在檐柱之外另加小柱,安于殿堂等出跳拱之下,如无出跳,则安于椽头下。腰串安于两竿之间作为联系构件,并用于悬挂帘子。 在《清式营造则例》中称为帘架,“帘架是一种辅助的门框,安在隔扇之外有门处。两边的边梃与隔扇同高,下部是门洞,上部用抹头二根,中间有仔边棂子,称帘架心或花心。帘架上可挂帘子,有时可以安两扇门。帘架边梃的上下两端,率多用荷叶栓斗及荷叶墩安装,可以随时卸下。[4]56” 这种做法从宋代起一直到清代,常被用于园林建筑之中,由于可以灵活装卸及调整竹帘或布帘的遮挡高度,夏日园主大可打开隔扇,用帘子作为遮阴,既可透光与园林之绿色,亦利于通风。2.3 落地长窗
虽然在《营造法式》和《清代营造则例》之中都没有出现本文所讨论的自上而下全是方格眼格心的隔扇的描述,但是刘敦桢先生主编的《中国古代建筑史》在讲宋辽金时期的建筑材料、技术和艺术一篇中,引用了宋马远的《华灯侍宴图》,将这种隔扇称为“落地长窗”[6]257(图3)。宋代与清代的隔扇多为四至六抹,但这种落地长窗,由于只有上下二抹,在清代也称为二抹隔扇或落地明造。可以看出来,落地长窗(落地明造)是由隔扇(即宋格子门)派生出来的另一变体,去除裙板(即宋障水版),将格心延伸到下抹头,组成整体通透的落地窗扇。 傅熹年先生根据南宋绘画作品提出落地长窗的做法:“先在台基边缘立小柱,上段抵在出跳拱或椽下,在柱间偏上处加横枋。下端加地栿,其间装这种满布格眼的格子门[3]”。同时可根据檐下是否露出斗拱而选用两种不同的做法:遮住斗拱的做法是在横枋之上横装格眼,类似于宋代小木作中的障日板或清式装修中的横披;露出斗拱的做法是在房屋阑额下另加小木檐,檐下装落地长窗。 可见画中这种遮住斗拱做法的落地长窗的结构部分,与宋代所说的擗帘竿及清代所说帘架极为相似,只是将竹帘或布帘替换为落地长窗。
图3 宋马远《华灯侍宴图》(局部)
3 落地长窗的历史发展
3.1 落地长窗的出现
傅熹年先生在《论几幅传为李思训画派金碧山水的绘制时代》中根据所知的古画认为,落地长窗出现于南宋初,盛行于中期光宗、宁宗时。由于落地长窗安装于台基边缘,将屋子包裹,所以推测它的用途是用于冬季防风保温,并推测极可能是宋皇朝南渡后因皇室、贵官不适于南方气候而创制的可拆卸的保暖设施,故盛行于南宋宫苑和贵邸。 但《落地长窗小考》的作者宋之仪、柳肃发现,五代画家巨然的山水画《秋山图》(图4)《囊琴淮鹤图》(图5)已出现了落地长窗的做法。巨然是五代南唐画家,主要描绘江南风光[7]。《秋山图》与《囊琴淮鹤图》都是描绘江南山水风光的,其中建筑部分虽非以界画笔法绘制,但是比例较准且有细部刻画,故仍具有较大的参考价值。 《秋山图》中的大门、厅堂、水榭均使用落地长窗,其上方有横披; 《囊琴怀鹤图》中的水榭将落地长窗与栏杆组合使用,格眼大小均匀,但这里的落地长窗似为直接安装于檐柱之间,做法与常见的格子门相似,上端顶在阑额下,下端抵在地袱上,即只是将格子门替换为至上而下皆为格眼的落地长窗。 可见落地长窗至迟出现于五代时期的江南,在开始使用时,只是作为格子门的派生替代了格子门原有的位置,因其自上而下皆为格眼,大大提高了室内的照明度,且由于轻质而方便拆装,非常适合江南的气候,而一直保留了下来。
图4 五代巨然《秋山图》
图5 五代巨然《囊琴淮鹤图》(局部)
3.2 落地长窗的盛行
宋皇朝南渡后,南宋宫苑、贵邸多处吸收了南方建筑的做法,其中就有对落地长窗的大量应用,在南宋时期的院画中屡见不鲜,如南宋院画画家萧照、李嵩、刘松年、马远、赵伯驹等所绘宫苑、贵邸建筑。 但是,在画中出现的落地长窗做法分为两种:一种则与五代时期相似,在檐柱之间、阑额之下直接安装落地长窗。如刘松年的《山馆读书图页》(图6)和李嵩《桐荫对奕图》(图7)等,在这里便不再详加描述,但可以证明,这种做法从五代一直延续到南朝,在江南一带的民间仍然非常流行。
图6 南宋 刘松年 山馆读书图页
图7 南宋 李嵩 桐荫对奕图
另一种方式则与五代时期巨然所绘有明显的不同:即前文所述,在南宋时期,多在建筑的台基边缘立小柱,将落地长窗这种隔扇装于小柱之间。这种做法,傅熹年先生认为可以追溯到宋时的擗帘竿做法,在北宋时期的宫廷界画就有这种做法的描绘。如郭忠恕的《明皇避暑图》(图8),建筑外檐处,均在檐柱之外另加小柱,安于殿堂等出跳拱之下,两小柱之间安装腰串,下为栏杆,上均悬挂竹帘,以备需要时可放下或卷起。郭忠恕是五代末至宋代的画家,世人称其“工画山水尤擅界画,楼观舟楫皆极精妙。所画重楼复阁建筑颇合规矩,“上折下算,一斜百随,咸取砖木诸匠本法,略不相背”,比例十分准确精细”。故其所绘《明皇避暑图》,应能准确反映当时北宋时期的建筑状态。
图8 北宋 郭忠恕 明皇避暑图
擗帘竿的做法在南宋时期亦很兴盛,如李嵩所绘多处宫殿、楼阁图皆使用了这种做法,如《汉宫乞巧图页》(图9)《月夜看潮图页》(图10)所绘楼阁等,且与《明皇避暑图》相比,擗帘竿之上还多了横披的做法。再看李嵩《月夜看潮图页》(图11)的长廊部分,还可以看见檐柱之间为落地长窗,而檐柱之外为擗帘竿的做法。
图9 南宋 李嵩 汉宫乞巧图页
图10 南宋 李嵩 月夜看潮图页(局部)
图11 南宋 李嵩 月夜看潮图页(局部)
但是将落地长窗安装于擗帘竿的小柱之间,是南宋宫苑和贵邸创制的做法,还是江南民间的沿用发展,目前还无法得到确切的解答。不过从画作中所见,使用此种做法为宫苑居多。如南赵伯驹的《汉宫图》(图12)、南宋佚名《仙馆秾花图》(图13)、南宋李嵩《瑞应图》(图14)等。虽然这种做法在民间也可见到,如南宋刘松年所绘《溪亭客话图》(图15),还有传为南宋马远所作的《画雪景》图轴(图16),但从这两幅的屋顶及其斗拱制式所见,建筑亦为贵族所建。
图12 南宋 赵伯驹 汉宫图(局部)
图13 南宋 佚名 仙馆秾花图
图14 南宋 李嵩 瑞应图(局部)
图15 南宋 刘松年 溪亭客话图
图16 南宋 (传)马远 画雪景图轴(局部)
从画作中可以看到,当采用了擗帘竿做法作为落地长窗的支架后,室内的范围扩到到台基边缘,而檐柱之间可以不必有隔扇、窗扇、墙等围护,建筑的围护都由落地长窗负责。并且,落地长窗易于装拆,在夏季,甚至可以拆掉大部分落地长窗,易可轻易地替换为竹帘等等。 从刘松年的四幅《四景山水图》(图17-20)中,更可见南宋时期的建筑围护特点及园林中对落地长窗的妙用:春时,气候温暖,园主只需在檐柱之间安装落地长窗,为较灵活启闭所用;夏时,天气炎热,园主将所有落地长窗都拆卸,使室内外通透,视线与空气无阻,而又有屋盖与树荫提供庇荫;秋时,天气凉爽,园主在檐柱之间的大部分位置加上了落地长窗,仅保留观景面打开供观景之用;冬时,天气寒冷,则在檐柱之间的落地长窗外围的擗帘竿结构上再增加一层落地长窗,以两层落地长窗作为防寒保暖的维护。
图17 南宋 刘松年 四景山水图-春(局部)
图18 南宋 刘松年 四景山水图-夏(局部)
图19 南宋 刘松年 四景山水图-秋(局部)
图20 南宋 刘松年 四景山水图-冬(局部)
3.2 落地长窗的沿用
南宋之后,这种在擗帘竿位置安装落地长窗的做法在画作中几乎没有出现,但是擗帘竿的做法一直保留至清朝,发展成为清朝所称的帘架。 而在檐柱之间安装落地长窗,在明时依然可见。明朝由南京迁都北京时,一大批江南百姓,包括工匠共同迁移。明朝之后的建筑受到江南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如仇英的画作《汉宫春晓图》(图21)和《翠溪雅集图》(图22),可见在当时的宫苑及园林都还沿用了落地长窗作为园林建筑围护,在《翠溪雅集图》中还能看见落地长窗之间有竹帘,之外还有擗帘竿。明代小说《金瓶梅》作为园林学者的研究文献,在其绣像本中,亦能看见民居中对落地长窗中的应用。(图23)
图21 明 仇英 汉宫春晓图(局部)
图22 明 仇英 翠溪雅集图(局部)
图23 明《金瓶梅》绣像本插图
在清代,装修的做法趋于奢华,特别是宫苑与贵族府邸,雕梁画栋之外,隔扇多为六抹头,棂条较繁复,多为几何纹、灯笼锦等,中夹以花卉、器物、小件雕饰。若为二抹隔扇(即所谓落地明造),中间棂条亦不拘方格眼,变化较多,如清袁江《梁园飞雪图》(图24)。但在民间,落地长窗的做法并没有消失,在上睿的《携琴访友图》(图25)中可见简朴的茅屋以及简易的落地长窗的做法。
图24 清 袁江 梁园飞雪图(局部)
图25 清 上睿 携琴访友图(局部)
小结
园林建筑之装折与园林之间的关系密切,且在目前的研究之中大多还处于建筑装饰风格研究或纯园林操作手法研究当中。笔者希望以落地长窗为开端,在今后的学习研究中进一步探讨装折与园林、入画、如画之间的关系。参考文献:
[1] [明]李渔,沈勇译注:闲情偶寄,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 [明]计成,陈植注释:园冶注释,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3] 傅熹年:论几幅传为李思训画派金碧山水的绘制时代,《文物》1983年11期[4] 梁思成著:清式营造则例,清华大学出版社:2013[5] 梁思成著:清工部《工程做法则例》,清华大学出版社:2013[6] 刘敦桢著:中国古代建筑史(第二版),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7] 宋之仪,柳肃:落地长窗小考;建筑学报
说明 | 此图文由“书法网”整理编辑,仅限交流学习,转载请注明来源。更多精彩资讯,敬请搜索订阅微信公众号【墨品书法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