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浪子”幡然醒悟,想为大家做点好事。他上山射虎、入水搏蛟,九死一生却没有鲜花掌声,相反,大家因以为他已死而欢呼雀跃——过往的不堪早已被人定格,如今想改是否太迟?圣贤却对他说:古人以“朝闻夕改”为贵,而你的路还长,只要想改,何愁来不及?
多年后,“浪子”周处,不,西晋御史中丞周处,因刚直不阿令百官钦服,因体察民意获百姓称赞,因战死沙场而扬名千载……小说里、戏台上,他的故事一遍遍上演,究竟有何魅力?许是这浪子回头的传奇让人们看到,无论何时,愿改、肯改,人生终将迎来大不同。
小篆中的“改”,左边是个“己”,像个跪着的孩子;右边是个“攴”,像有人用手执杖或执鞭,促其改正过失。这画面你可熟悉?是否想起了严父、良师、益友?
何谓“改”?《说文》中说:改,更也。改与更、变、革都有改变之义,表示与以往不同,如改编、改选……诗经《七月》中称年节更替为“改岁”,《明史·海瑞传》中述其职务变动时称“道改”。一句“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道不尽物是人非的惆怅——是的,诗人们感慨世事变迁,往往会想起这个“改”字:晓镜但愁云鬓改、其如镜里花颜改、燕子不知春事改、经行几处江山改……若华发未生,青丝仍在,一切只如初相见,那该有多好!但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那,就让一切顺其自然,少些春去花落颜色改的忧伤,多些我言秋日胜春朝的豁达!
改变改变,难道“改”仅仅就是“变”?谬矣,“变”有好有坏,而“改”是一种积极纠偏的主动作为。“改”字的偏旁“攴”,《说文》中解释为“小击”,古人认为其“疑本象手有执持之形”,所组成的字皆有举手作事之意,如“救”、“收”,这不正点明了“改”的主动性吗?“改”追求的是向好向善,如改良、改进、改造……君子以见善则迁,有过则改。史书中不乏传奇人生,“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朝“春风得意马蹄疾”,难道真有一支凌云笔冥冥之中将人命运改写?其实只要悟出“改”字的真谛就会发现,改写命运的如椽巨笔,一直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知错想改须努力,说改能改不容易!想改,需要一种觉悟。“觉今是而昨非”,方能“知来者之可追”。贞观朝堂上,魏征被奉为一面明镜,皆因唐太宗能看清真知灼见、金石良言。肯改,需要莫大的勇气。“缁衣之好兮,敝予又改造兮”,这里的“改”有“重新”之意。清零过去、重头来过,就如赵国大将廉颇,穿上战袍杀敌需要勇气,脱下战袍负荆请罪需要更大的勇气!能“改”,还需极大的决心,河南乐羊子因妻一句劝遂七年不返,学有所成,皆因“累寸不已”的决心。人常说“痛改前非”,这“痛”使人清醒、促人彻悟,痛则通矣,“痛改”之后,前途光明。
如果说一人一事的改变尚且不易,那一个社会、一个国家的改革,则是一个宏伟的事业,须要极大的勇气、决心与智慧,汇聚更加磅礴的力量。忆过往,40年峥嵘岁月,改革潮涌,激荡神州,我们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绘就了一幅壮丽画卷;看当今,我们开启改革新征程,啃得了骨头、动得了奶酪、闯得了难关、蹚得了险滩,书写更加精彩的中国故事,为国家和社会的发展注入新的不竭动力!
能“改”善“改”,彰显一种担当,但已选定的路要想行稳致远,更须持之以恒,不能总改、乱改,还要多些“不改”。“改口”会丧失信任、“篡改”则带来混乱,“朝令夕改”令人无所适从,“改是成非”更是误入歧途。相反,“乡音无改”收获一种本真,“面不改色”展现一种泰然,苦难中不改其乐是一种成熟,考验中不改初心是一种境界……“改”与“不改”,都是深思熟虑的选择,更依靠一颗坚定的心。(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 刘芳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