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生得死向死而生(向死而生向阳而活)(1)

求生得死向死而生(向死而生向阳而活)(2)

德国哲学家马丁·海德格尔在其著作《存在与时间》中提出了“向死而生”的哲学观点,即生存的开始的同时死亡也悄然而至。时间并不是断裂的,而是延续的不可分割的,我们可能同时存在于多个维度之中,所以生与死无法分割。

向着死亡而生存着,这样的观点听起来似乎有点“丧”。但同时它正在提醒我们,生命的开始短暂的,终结的。消亡是生命的最后结果。

既然如此,我们究竟是怀着悲观的情绪过日子,还是寻找“人活一世”的价值与意义呢?

我们应当看到,人虽然“向死而生”,但一点也不妨碍我们选择“向阳而活”。

“向阳而活”不是更有意思吗?

求生得死向死而生(向死而生向阳而活)(3)

李清照说,“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这是对生命过程的高度尊重,也表达出了“向阳而活”的乐观态度。

无论生前还是死后,在李清照看来,人都应该成为顶天立地的英雄才不枉一生。

生命消亡的是身体发肤,而永存的是人的精神灵魂。

向阳而活,也可以说是另一个意义上的“长生不老”,是精神层面的永垂不朽。

王羲之在《兰亭序》中写道,“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他认为,把生与死混为一谈是荒谬的,把长寿与伤亡放在一起看也很荒诞。潇洒不羁如王羲之在开怀畅饮之下对“生死”发出了这样的感慨。可见,若在死亡尚未来到之际就呜呼哀哉,那人还怎么能活下去,活得好呢?

因此,哪怕“向死而生”是最终的结果,但“向阳而活”却是人们应该具有的生活态度。

活着的意义是什么?

《史记》说,“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鲁迅说,“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

人活一世,是苟且偷生还是创造价值,这是问题的本质。

生命没有是非对错之分,可以选择平淡无奇,碌碌无为的活着,也可以选择惊天动地,创造一番事业。

在这里我们不要把价值与功利混为一谈。

人的能力是有区别的,我们不能要求每一个人都成为改变历史的英雄。谁能说坚守岗位、默默无闻的劳动者不是生活中的英雄呢?

求生得死向死而生(向死而生向阳而活)(4)

在这次疫情期间,武汉抗疫的医生、护士、警察、清洁工……他们统统都是英雄。他们“向阳而活”,活出了价值。逝去生命的医护工作者担得起“重于泰山”的称号。

“重于泰山”不是狭义的,此“重”是生命的份量,而不是权力、地位、金钱的重量。努力不让一生蹉跎,给别人带来善意与快乐,这样的活着意义非凡。

只有才没有德,只有德没有才,都不能算活出了价值。只有德才兼备,才能为自己、为家人、为社会带来价值。

活着的意义正在于此。

“向阳而活”,如何实现生命的价值与意义呢?

1、志向高远

“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志向是一个人处身立世的基础。没有目标,人仿若无头苍蝇到处乱飞。

志强高远,才能高瞻远瞩。

佛家修行者,从一开始就要发菩提心。大家不要把菩提心理解为“求佛祖保佑自己”的意思,而要发愿解救天下苍生于苦难之中。这是一个很高大宏伟的目标,可以说是“青云之志”了。

发这么大的愿能实现吗?若修行者发出这样的疑惑,他一定很难达成目标,因为他不相信自己能做得到。

修行之人若连普渡苍生的愿都不愿意发,只是想着怎么累积功德给自己带来好处,投个好胎,这样是无法修成正果的。

志向高远者,则如鲲鹏一般翱翔九千里,若整天只顾着赚些蝇头小利,则不可能实现人生的价值。

2、心行合一

立志,要遵从自己的内心。不要立一些假的目标,发假的愿望,这样只是自欺欺人,最后什么也无法实现。

一个人,每天想着如何年薪百万,成为精英,但从来不提升自己,不能吃苦耐劳,这样的宏远目标,怎么可能实现呢?

一个人,说信佛拜佛,却不乐意去做好事,不克制自己的食欲贪欲,这样的人怎么能脱离苦海,获得解脱呢?

定下了目标,就要身体力行,脚踏实地去做,纸上谈兵,光说不练,那统统都是立的假志向。

所以,志向高远,若不能心行合一,就变成了好高骛远。

3、俭以养德

当代社会不仅是智商的较量,更是情商的比拼。广义的情商与德行是不可分割的。有德之人,情商肯定高,与这样的人相处,如沐春风。同理,无德小人,自私自利,情商肯定高不到哪里去。

所以说,智商决定你走得多快,但德行决定你能走多远。

无德之人,最终只会给社会带来灾难。

“静以修身,俭以养德”,要想养出好品德,就需要“俭”。

俭身、俭心、俭欲望。

只有克制贪婪、节制欲望,才有机会成为有德之人。

求生得死向死而生(向死而生向阳而活)(5)

当下,国家提倡“节省粮食,不要铺张浪费”,这是最基本的克制(口腹之欲)。若连最基础的都无法做到,更不要提“养德”了。

德不配才的人,是无法实现有价值的人生的。

有句俗话叫“好死不如赖活着”,人活着总好过死去。

但若活着不能活出价值,不能有所为,那就算还活着也如同死去了。毕竟人本来就是“向死而生”的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