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周青铜器小方鼎铭文(最全图解鬲甗簋簠盨)(1)

《周礼·考工记》记载:

“金有六齐:六分其金而锡居一。”

古人冶炼铜锡合金

运用范铸法或失蜡法

熔铸出从形制到纹饰各具特征的青铜器

主要包括食器、酒器、水器、乐器、兵器、量器等等

商周青铜器小方鼎铭文(最全图解鬲甗簋簠盨)(2)

食器

,炊煮器,一般用于煮肉。东汉《说文解字》中记载:“鼎,三足,两耳,和五味之宝也”。一般是三足两耳的圆鼎,也有四足的方鼎。鼎在古代祭祀活动中是最重要的礼器,故有“天子九鼎,诸侯七。卿大夫五,元士三也”的列鼎制度。

商周青铜器小方鼎铭文(最全图解鬲甗簋簠盨)(3)

商周青铜器小方鼎铭文(最全图解鬲甗簋簠盨)(4)

(lì),炊煮器,一般用于煮肉。《尔雅·释器》中介绍:“款足谓之鬲”,鬲的外观大体与鼎相近,也是三足的圆形器物,但足腹部边界模糊且三足鼓起。

商周青铜器小方鼎铭文(最全图解鬲甗簋簠盨)(5)

(yǎn),专用于炊蒸食物。上半部为甑,用以放置要蒸煮的食物,下部为鬲,用以装水加热,类似于现代的蒸汽锅。

商周青铜器小方鼎铭文(最全图解鬲甗簋簠盨)(6)

(duì),盛食器。敦的形制有两种,一种为圜底敦,器盖、器身,均为半球状,合起则成球状。器身多加三足或三环,器盖多为三环。另一种为平底敦,器盖、器底均较平,器盖相合成扁体状,平面为圆形,器底或为平底,或有圈足,或有三足,这类敦也常自名为“盏”。

商周青铜器小方鼎铭文(最全图解鬲甗簋簠盨)(7)

商周青铜器小方鼎铭文(最全图解鬲甗簋簠盨)(8)

,盛食器。《说文解字》称豆为“古食肉之器也”,一般用来盛放腌菜、肉酱等食物。形制如同高足盘,器腹如盘,腹下接柄。常以偶数出现,故有“鼎俎奇而笾豆偶”的说法。

商周青铜器小方鼎铭文(最全图解鬲甗簋簠盨)(9)

(guǐ),盛食器,用于盛放粮食。西周早中期以后,常与鼎搭配,成为铜器的核心组合。基本特点为有中空的腹部,有圈足或三足,多有两耳,部分有簋盖,极少数器口呈方形。

商周青铜器小方鼎铭文(最全图解鬲甗簋簠盨)(10)

(xǔ),盛食器,用于盛放黍稷,从簋变化而来。椭圆口,有盖,两耳,圈足或四足。

商周青铜器小方鼎铭文(最全图解鬲甗簋簠盨)(11)

(fǔ),盛食器,用于盛放粮食。基本形制为长方形器,盖和器身形状均为斗形,大小一致,上下对称,合为一体,两侧多有耳。

商周青铜器小方鼎铭文(最全图解鬲甗簋簠盨)(12)

(bǐ),取食器。长柄浅斗,类似于汤勺,常与鼎、鬲一同出现。由于匕匙的头扁平而薄锐,古代有种短剑与之相似,所以引申为“匕首”。

商周青铜器小方鼎铭文(最全图解鬲甗簋簠盨)(13)

商周青铜器小方鼎铭文(最全图解鬲甗簋簠盨)(14)

酒器

,用于盛放、斟倒和加热酒。前有流(倾酒的流槽),后有尖状尾,杯身下有三足。爵是天子分封诸侯时赏赐给诸侯的,后由此引申指爵位、官位。古代“爵”与“雀”同音,所以“爵”在古书中也被假借作“雀”。

商周青铜器小方鼎铭文(最全图解鬲甗簋簠盨)(15)

,饮酒器。器物造型与爵相似,两者主要的差别是:角没有流,嘴也没有钮顶的立柱,但是角尾部具有向上翘起的两个尖,往外延伸成类似角状。角是下级官吏及平民使用之物,出土数量较少。

商周青铜器小方鼎铭文(最全图解鬲甗簋簠盨)(16)

(jiǎ),与爵相似,斝无流无尾,口部呈圆形,且形体较一般的爵为大。《礼记·礼器》上说:“尊者献以爵,卑者献以散(斝)。”

商周青铜器小方鼎铭文(最全图解鬲甗簋簠盨)(17)

(hé),用来向酒中加水,以调和浓淡。基本形制是硕腹,腹部一侧斜生长管状流,另一侧有一鋬,三足或四足,有盖,盖多以链索与鋬相连。

商周青铜器小方鼎铭文(最全图解鬲甗簋簠盨)(18)

(yíng),是盉的一种异称。圆口,深腹,有盖,前有流,后有鋬,下有三足或四足,盖和鋬之间有链相连接。目前带铭文的青铜器,能确定为“蓥”的不超过8件,主要为祭祀时用。

商周青铜器小方鼎铭文(最全图解鬲甗簋簠盨)(19)

(zhī),饮酒器。圆筒形器身,直壁,深腹,有环形鋬耳或半环耳,有些有盖,有些无盖。《史记•项羽本纪》:“项伯即入见沛公,沛公奉卮酒为寿。”表明卮为饮酒器,但不同于普通酒器,一般用于隆重的场合或酒宴。

商周青铜器小方鼎铭文(最全图解鬲甗簋簠盨)(20)

,形制特点为大敞口,腹部粗而鼓张,高圈足。根据肩部的特征还可以进一步将尊分为折肩尊和筒形尊。

商周青铜器小方鼎铭文(最全图解鬲甗簋簠盨)(21)

何以为尊,我有中国——“何尊”的故事

商周青铜器小方鼎铭文(最全图解鬲甗簋簠盨)(22)

(bù),用于盛放酒或水。敛口窄沿,带盖,短颈,圆肩,鼓腹下内收,近平底,有高直圈足。

商周青铜器小方鼎铭文(最全图解鬲甗簋簠盨)(23)

(gū),盛行于商代和西周,喇叭形口,细腰,高圈足腹部和足部各有四条棱角,容量3升,一说是2升。

商周青铜器小方鼎铭文(最全图解鬲甗簋簠盨)(24)

(zhì),圆腹、侈口、圈足,形似小瓶,有盖。《礼记.礼器》中记载:“尊者举觯,卑者举角。”郑玄注称:凡饮酒时,”三升曰觯”。

商周青铜器小方鼎铭文(最全图解鬲甗簋簠盨)(25)

(yǒu),盛酒器。口椭圆形,足为圈形,有盖和提梁,腹深,有圆形、椭圆形、方形、圆筒形等。铭文中常有“秬鬯一卣”,而秬鬯(音巨唱)是古代祭祀时用的一种香酒。

商周青铜器小方鼎铭文(最全图解鬲甗簋簠盨)(26)

(gōng),椭圆形腹,圈足或四足,前有短流后有半环状鋬,带盖,盖作有角兽形。成语“觥筹交错”出自宋代欧阳修的《醉翁亭记》,用于形容许多人聚会宴饮时的热闹场景。

商周青铜器小方鼎铭文(最全图解鬲甗簋簠盨)(27)

(yí),彝字本义是屠杀俘虏作为牺牲而献祭祖宗,后为古代青铜祭器的通称。《尔雅·释器》中记载:“彝卣罍,器也。”注:皆盛酒尊,彝其总名。

商周青铜器小方鼎铭文(最全图解鬲甗簋簠盨)(28)

(léi),盛酒器。敛口、折肩或圆肩,腹最大径在肩底与上部交接处,腹部向下斜收,多有圈足。

商周青铜器小方鼎铭文(最全图解鬲甗簋簠盨)(29)

,长颈或较长颈,直口或微侈口,深鼓腹,下附圈足,多有盖盂、壶。

商周青铜器小方鼎铭文(最全图解鬲甗簋簠盨)(30)

商周青铜器小方鼎铭文(最全图解鬲甗簋簠盨)(31)

水器

,《礼记》载“进盥,少者奉盘,长者奉水,请沃盥”,可知盘为用以盥洗的水器。大口,口沿平折,腹较浅,器体呈扁平状,形似今日所用之盘碟。

商周青铜器小方鼎铭文(最全图解鬲甗簋簠盨)(32)

,口沿为圆形,敞口,口沿较宽而外侈,方唇,深腹,腹部斜直,近底部时圆曲内收,平底,有圈足。《墨子·兼爱下》言:“琢于盘盂”,两者连用,证明其功能相近,均为水器。

商周青铜器小方鼎铭文(最全图解鬲甗簋簠盨)(33)

,口沿呈圆形,敞口,口沿向外平折,深腹,上腹部较直,下腹璧圆曲内收成底,体型都比较大。

商周青铜器小方鼎铭文(最全图解鬲甗簋簠盨)(34)

(yí),盥洗用,腹部横截面呈椭圆形,腹身似瓢,前有流,后有鋬,早期匜多有三足或四足。

商周青铜器小方鼎铭文(最全图解鬲甗簋簠盨)(35)

,扁平立体长方形。《仪礼·士冠礼》记载:“名之为禁者,因为酒戒也。”禁出现于周武王灭商之后,周公旦依周成王之命作《尚书·酒诰》,告诫初封殷故都朝歌的康叔封只有在祭祀时才可以饮酒且不能喝醉。周天子只赐予周王室同姓的诸侯王及三公。

商周青铜器小方鼎铭文(最全图解鬲甗簋簠盨)(36)

商周青铜器小方鼎铭文(最全图解鬲甗簋簠盨)(37)

未完待续


#创作挑战赛##历史##青铜器##文物##博物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