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明园遗址公园”可以订阅哦!

伴随着东西方文化的交流,清代乾隆年间,圆明园中出现了以西洋建筑为主体的西洋楼景区,从此西洋风格对中国建筑产生的影响愈加深远。从文化学的角度来看,一种建筑风格在异国建造时,在新的文化背景下被重新阐释和演绎是很自然的事情,它必与本土文化融合而获得新的面貌。在17、18世纪这个中西建筑交流的大背景下,西洋门可以算是这个时期最具代表性的建筑形式。

一 中西合璧的建筑典型

西洋门之所以是最具代表性的中西合璧式建筑,因为它是中国建筑特有的“门”,而采用了西洋建筑的构图手法。对于中国建筑来说,它是一种新的样式;对于西洋建筑来说,它是一种新形式。

民国式西洋门 走进清代的西洋门(1)

雍正十二月行乐图中的西洋门

此处所说的“门”,不是建筑上与“窗”相对之“门”,而是中国传统建筑组群中专门行使门之职能的单体建筑。中国传统建筑注重组群,大组群下面有小组群,小组群下面有更小的组群或者单体,因此作为划分空间的门运用非常广泛。比如故宫,不仅有天安门、午门等作为群体的大门,每一个院落,乃至每一个主要单体建筑都有自己的门,如养心殿前有养心门。住宅建筑也是如此,民谚所谓“大门不出,二门不迈”,有的深宅大院还有“三门”。这个门的形式大至城门,小至垂花门,形态各异,但都是起着启闭院落、划分空间的作用。

清代北京的西洋门在建筑组群中扮演着与垂花门或牌楼门相似的角色,属于装饰意味为主的小型门,有两种运用之法: 一是和西洋建筑配合,作为与之和谐的门,如圆明园西洋楼景区的西洋门;二是单独使用,作为园林中的点缀,如恭王府花园和颐和园养云轩的西洋门。和西洋建筑组群配合自不必说,单独布置尤具匠心——因为西洋门的小巧,既起到新奇夺目的作用,又不会影响组群的整体风格,加之与中国传统文化元素的融合,镌以楹联匾额,实为园林点景佳品。

二 北京几座清代西洋门之比较

西洋门比较集中的清代园林,当属建造于乾隆年间的圆明园西洋楼景区。西洋楼景区虽是“西洋”的建筑风格,但其园林空间的处理仍是中国化的,主要表现在“园中园”的设计手法——即以院落划分景区,这就少不了西洋门的应用。西洋楼景区的西洋门有两种: 一种是独立设置的门,标示空间的开始和结束,如线法山东西两侧的西洋门;

民国式西洋门 走进清代的西洋门(2)

民国式西洋门 走进清代的西洋门(3)

西洋楼铜版画中线法山的西门和东门

另一种是设在园墙上的门,是进出院落的通道,如观水法侧门和万花阵南门。

民国式西洋门 走进清代的西洋门(4)

托马斯·查尔德1877年拍摄的观水法侧门

民国式西洋门 走进清代的西洋门(5)

恩斯特·奥尔末拍摄的万花阵南门

前者两座西洋门都是三开间,两边没有连接墙体,其空间作用恰似中国传统建筑的牌楼。线法山东门的俗称是“螺蛳牌楼”,充分说明当时人们对它的理解。后者的西洋门是两侧连接园墙的单座门,门洞中原有黄铜雕镂的门扇,是通常意义上的园门。就建筑风格而言,一般公认这些西洋门是巴洛克式的。

民国式西洋门 走进清代的西洋门(6)

恭王府西洋门

在北京另一处知名度很高的当属恭王府西洋门,是王府花园中的园门。根据样式雷图档,这座西洋门在道光末年恭亲王入住之前就已经存在,虽然以目前掌握的资料还不能判断其准确建成时间,但考虑到其前府主曾为和绅,而和绅又是负责过圆明园工程的主要大臣,这其间不能不说有一些隐秘的联系。和圆明园的西洋门相比,能看出它们之间的血缘关系,如柱式与拱券的组合、贝壳状装饰、大串的西洋花穗浮雕、顶部隆起的风格等。同时恭王府西洋门在细部语言上已经非常本土化了。比如基座部分采用须弥座,中部的柱式和高柱础的处理在中国传统建筑中也是有的,至于拱与拱脚的处理在中国的砖石建筑中就普遍了,唯一和中国古建筑不甚有关系的就是檐口之上的部分。与圆明园的西洋门对比,可以看到恭王府西洋门已经迈出了从模仿到重构的脚步,特别是门额上题写的“静含太古”“秀挹恒春”,更是明显具有中国建筑的性格特征。

民国式西洋门 走进清代的西洋门(7)

民国式西洋门 走进清代的西洋门(8)

万寿寺西洋门与颐和园养云轩西洋门

北京目前现存还有万寿寺的西洋门和颐和园养云轩西洋门,据相关资料这两座西洋门也都是建于乾隆年间。

三 西洋门的建造背景

以上几座西洋门的建造年代基本都在乾隆年间,而且多是皇家建筑。那么,何以在这个时代的皇家园林中涌现这么多包括西洋门在内的西洋建筑呢?

民国式西洋门 走进清代的西洋门(9)

圆明园海晏堂复原图

乾隆皇帝在其御制诗《泽兰堂》的附注中提到“泽兰堂北为西洋水法处,盖缘乾隆十八年,西洋博尔都噶里雅国(葡萄牙) 来京朝贡,闻彼处以水法为奇观,因念中国地大物博,水法不过工巧之一端,遂命住京之西洋人郎世宁造为此法,俾来使至此瞻仰。”可见在乾隆帝看来,外国的水法奇观中国不能没有,必要造得更好使外邦使者“瞻仰”,才能体现大清帝国的威严。

嘉庆《观谐奇趣水法》

连延楼阁仿西洋,信是熙朝声教彰。

激水引泉流荡漾,范铜伏地制精良。

惊潮翻石千夫御,白雨跳珠万斛量。

巧擅人工思远服,版图式廓巩金汤。

因此,西洋建筑的营造,是清代皇家推动文化外交的一部分,也是清代帝王“礼乐治国”理想在政治和审美上的双重映射。正因为如此,这些西洋门的风格没有拘泥于纯粹的“西洋”,而是有着不同的外来文化基因,也是可以理解的——正如乾隆皇帝本人所说:“何分东土西天,倩他装点名园”。

四 西洋门的意义

作为皇家园林里昭示教化的西洋建筑,是地理大发现之后, 中西文化交流的产物。而其中的西洋门更是中国人“洋为中用”理念的具体体现—— 其应用方式灵活,形象丰富,能配合组群,也适宜单独设置,既可西洋特色,又能东方情调。

随着历史的发展,特别是进入晚清之后,西洋门这种建筑形式日益简化和深入民间,加之现代建筑风格的影响,其特色逐渐消失在民国时期的各种砖砌门楼之中。西洋门作为一种建筑形式已经走入了历史,但是它作为中国古典建筑文化与外国古典建筑文化相遇时擦出的火花,在今日看来依旧有着别样的风采。

[文章来源]

《清代的西洋门》 耿威

[编辑]

赵 磊

民国式西洋门 走进清代的西洋门(1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