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帮日记(会理月光浮起的马帮故事)(1)

来会理旅游的人,

离开前大多会暗暗祈祷:

好好保护这个古城吧。

每次徜徉在会理,就会想,为什么有很多人总想往大城市跑?是在车水马龙里刷存在感、在高楼大厦间寻生活品位吗?在一个温馨的小城里居住有什么不好?

最早知道会理,是被那一口石榴馋来的。会理是石榴之乡,素有“籽粒透明似珍珠,果味浓甜似蜂蜜”的美誉,在唐朝时被唐玄宗相中,钦定为宫廷贡品。

但喜欢会理,主要因为这座古城符合两个条件:既美丽,又有历史。

马帮日记(会理月光浮起的马帮故事)(2)

街道两边,商铺林立,

均为明清时期的古建筑。

-①-

“川滇锁钥”的重要驿站

在南方丝绸之路灵关道上,

会理的位置极为重要:

既是古蜀门户,又是水陆要冲,

向西可达云南大理、永昌,连通蜀身毒道;

往南则抵云南蒙自,直通越南滇越道;

往东南则由昭通抵达重庆、叙州,

连接湖南、湖北、江西。

明清时代,

会理城汇集了各省的会馆,

俨然一个“联合国办事处”。

古灵关道从县境南北贯通上百公里。

会理县城是古道上的重要驿站,

素有“川滇锁钥”美誉。

秋天的会理,天空一碧如洗,像一面崭新的大镜子,让人仔仔细细擦拭过。偶尔有云雀儿啾啾飞过,也是小心翼翼,生怕它们的翅膀在天幕落下划痕。

会理古城依玉墟山余脉而建,东西窄而南北长,形似一条小船,故会理又称“船城”。

城郭前,缓缓地流淌着源自龙肘山的溪水,包裹着这座城市,在夕阳中闪耀着炫目的光芒,传递着从远古而来的气息,又缓缓地向南流去,汇入金沙江。

马帮日记(会理月光浮起的马帮故事)(3)

会理古城

“会理”名字,

是用枪弹和炮火编织成的。

明洪武年间,

会理由于地处要冲,

既有北方的蒙古族,

也有湖广填四川的汉族移民,

还有从云南迁徙而来的彝族居民,

各土司部落常有冲突。

土司月鲁帖木儿割据叛乱,

明太祖朱元璋派30万大军平叛,

镇压叛军后,

在一片废墟上修建了一座新的会理城,

取其“川原并会,政平颂理”之意得名。

会理一直保存着完整的古城格局,以鼓楼为界,有东、西、南、北四条纵横交错的老街。古城南北长1776米,东西宽920米,故有“穿城三里三,围城九里九”的说法。

漫步古城,那些石板路在深巷中向远处延伸着,一块块被岁月磨损的石板在细雨中散发着幽幽光泽。街道两旁,明清时期的古建筑就像一座博物馆呈现在眼前:大门、枕石、屋檐、瓦当……古朴安详。

光赵家大院就有着明清两代的风韵,一抬脚就可以跨越两个时代:前院是明代风格、后院是清代风格,这种穿越感真实而奇妙。

马帮日记(会理月光浮起的马帮故事)(4)

会理古城

在百年老茶屋里点上一壶茶,

坐在干净的条凳上,

望着窗外几百年前的

老城砖和往来穿梭的人流,

听听周围的茶客讲讲

街头巷尾的传说、故事,

现代生活的种种压力将与你不相干。

你会发现,

街头,许多人家的房门虚掩着,

静悄悄的,恬静而安适。

偶尔看到几个孩子在玩耍,

见游人来孩子们远远停下来,

冲着你笑,

那笑容跟天空一样明净。

很庆幸遇到了沙马什衣老人。沙爷家的院子两层楼,约180多平米。

沙爷家那个小四合院看上去很养眼,院墙四周栽种着银杏、女贞、流苏、黄连、银杏、株兰、朴树。最喜欢的是初秋开放的一丛丛剪秋罗,桔红色的五枚花瓣儿带着小剪刀似的深裂分叉,橙红花瓣组成的花冠与雄蕊之间的花冠喉部长着10片突起的附属物,构成小小的流苏状副花冠,这又让它们的小花显出几分不羁。

剪秋罗的名字来自《广群芳谱》:

“剪秋罗,一名汉宫秋。

色深红,花瓣分数岐,

尖峭可爱,八月间开。”

大门外有两颗四五米高的柿子树,树上一盏盏红红的“小灯笼”压弯了树的枝头。站远点看,一个挨着一个,密密匝匝又大又红,馋馋地吊着人的胃口。再从远处看,这些柿子星星点点,像缀满了一树红红的花。

马帮日记(会理月光浮起的马帮故事)(5)

会理古城航拍截图

-②-

月光下的马店吆师故事

今天讲个女妖。她——青面獠牙,咬人喉咙,吧嗒吧嗒喝人血……”几句开场白后,沙马什衣嘴里的古庙、坟墓就蹦出一个阴嗖嗖的蜘蛛精,他的眼波也被满天月色映出一道冷光。老街四周,霎时阴寒阵阵,孩子们成了大耳朵图图。

声音幽冷,孩子们的小心脏狂跳不已。回家做噩梦都美滋滋的。但家长们不买账,找到沙马什衣说:“莫素阿普(彝语:大爷),莫摆那些段子嘞,娃儿听了要出毛病。

沙马什衣管不住自己的嘴儿,又不好再给娃娃们摆牛鬼蛇神,有些郁闷。他看我经常向他讨教灵关道和马帮的老掌故,眼睛一亮说要给我开小灶,摆摆这方面的龙门阵。孩子们又晚上翻窗出来听故事,跟我一样上了瘾。

阿咪杜、惹杜、阿耳,沙玾晓得不,你们的阿皮(彝语:曾祖父)以前当过马帮嘞?”沙爷呷口茶,望望满天月色和南门城楼剪影,那是大自然给他配好的道具,开始了自己的节目......

马帮日记(会理月光浮起的马帮故事)(6)

会理的小巷

过去,灵关道上的马帮翻山越岭来到会理,一看到城门垛子高高挂着的灯笼,会长舒一口气儿。会理是个可以让他们踏踏实实住下来的地方,也是很多人一趟货运的终点站。

马帮从骡马背上卸下重重的装茶叶、丝绸、陶瓷的担子,然后把累得蹄儿打闪闪的骡马交给店小二,打盆冷水胡乱抹抹脸,再仰躺在竹椅上抽烟喝茶。

这些马帮日复一日,年复一年,风餐露宿,弄不好还会在野兽、洪水、泥石流那儿丢了性命,够苦的。

民国二十三年(1934)前后,会理城南边安宁河畔,开了家“大兴马店”。大兴马店老板,就是沙马什衣的阿普(祖父)。

这里食宿兼备,生意很好,经常有汉彝羌藏各民族的马帮客商,尤其是黎溪镇马帮进进出出,夏季高峰时有上百人、两百多匹骡马,扎堆歇店。大兴马店铺盖被单每天都干干净净,夜里还有专人看守骡马和客人货物。

这马店的老板脑壳灵光,手指特别灵活,一双手左右开弓在算盘上噼噼啪啪跳舞,分毫不差。老板还总是披着察尔瓦(披风),裹好绑腿,头上缠绕一副白色头帕,拧个英雄结,让彝族马帮看着像个自家兄弟,很亲切。

马帮日记(会理月光浮起的马帮故事)(7)

钟玉成 | 摄

吆师就是拉客的伙计,

吃这碗饭就靠嘴皮子耍得好。

嘴皮子耍得越好拿到的薪水越多。

当时会理城的客栈

都在想办法拉回头客,

招徕客人的重担几乎全搁吆师身上。

待客人入住,吆师随口编个段子,创作出既得体又有趣的顺口溜:

“楼上的客,楼下的客,

听我吆师办交涉:

要屙屎,有草纸,

不要撕我席子;

要屙尿,有夜壶,

不要在床上画地图。”

这算是暖场调儿。大点的马队长年走南闯北,听得懂汉族人说话,一听就噗嗤笑了。

大概一更天左右,吆师又摸上楼交涉,好像在打快板:

“在家千日好,出门时时难。

行路辛苦了,落店把脚歇。

包袱担子要收好,上床之前把门撇。

瞌睡警觉点,谨防夜摸客。”

那年月,大多数住店的都是披星戴月的赶路人,第二天凌晨,吆师又来叫早,窗棂格子上映出他冻得直嘚瑟的身影:

“东方已发白,早走好早歇。

要翻山的客,听我讲透彻。

大凉山林密,到处漆麻黑。

翻山结队走,免得遇棒客。

叶子烟要灭,沿途要清洁。

下回过此地,又来小店歇。”

随后,吆师安排伙计给每间客房端茶送水,名义上送茶水,其实是查看客房有没有异常。

马帮日记(会理月光浮起的马帮故事)(8)

会理古城

马帮日记(会理月光浮起的马帮故事)(9)

古城夜色

-③-

黎溪马帮和鱼鮓古渡

夜深了,弯月高挂,犹如一盏并不耀眼的灯,将四周照得渐变般隐亮,距弯月越远的地方慢慢变得漆黑。月儿投映在远处安宁河的水面上,被缓缓的水流揉碎,现出鱼儿般的形状,粼粼波光就是鱼儿身上的鳞甲。天上,密密麻麻分布着星星。这些星星颗粒之大,是我从未见过的。

阿咪杜、惹杜、阿耳,沙玾,坐近点,吃花生。”沙马什衣老人从塑料袋抓出一把煮花生,塞到几个孩子的手上,就像孔乙己将几颗茴香豆排在柜台一样。他清清喉咙,又讲......

马帮日记(会理月光浮起的马帮故事)(10)

会理古城

茶铺的吆师也不是省油的灯。茶铺是个小江湖,每天人来人往,茶客们在这里谈天说地、交换信息、看书听戏甚至谈生意。加上穿梭在茶铺里卖花生胡豆的、卖纸烟的、算命看相的……就跟水陆道场般闹热。复杂环境下,吆师最要紧的是会“看茶”。

看茶除了要有眼观六路耳听八方的反应,随时招呼客人,还要练达敏捷。来了熟客,吆师会笑眯眯迎上去,

准确喊出茶客尊姓:“莫素阿普,里面请!”

若有熟识的壮年茶客招呼:“莫素阿普的茶钱记我账上”,吆师马上提高声音:

“莫素阿普的茶钱,苏依开了。”

这一吼,整个茶铺都知道莫素阿普人缘好,苏依重交情,两个茶客脸上都有面子。

茶客若是把茶盖儿揭开放在一边,吆师就知道需要续水;若把茶盖挨着茶船斜放,就是茶客要出去一趟再回来,茶碗不要收;若茶盖朝天直接盖住茶碗,表示茶客已喝完茶水走了,可以收了。

马帮日记(会理月光浮起的马帮故事)(11)

会理古城夜景

黎溪镇位于会理县以南80多公里,

是过去灵关道上的重镇。

黎溪的力马河、青矿山

至今遗存古人开采的铜矿洞遗迹。

《大清统一志》载:

“会理州海溪山在州南一百二十里,

附黎溪山出白铜”。

今天的黎溪街,

整条都是建在长738米、厚10米的

冶炼白铜的炉渣之上。

马帮日记(会理月光浮起的马帮故事)(12)

会理古城

月亮照在家乡也照在异乡。

奔波于灵关道的黎溪马帮,

总是白天走货晚上踏着月色来到会理。

他们在大兴马店大碗喝酒,

大口吃肉,通宵达旦。

这些人着装跟昭觉、会理的

彝族居民不大一样,

更接近云南楚雄马帮的装束。

多用黑布包头,

不扎英雄结,耳朵不戴耳珠子,

身穿蓝色或黑色对襟窄袖上衣,

衣襟上有两排布纽扣,

显得精神干练。

黎溪马帮喝酒很厉害,他们先抬出一大酒坛儿,围坐在酒坛周围,若在冬天会把火塘烧得旺旺的。每人手握一根竹管或芦管,斜插入酒坛,从坛中吸吮酒汁,人最多时有七八个人同时埋头啜饮,犹如酒坛子开出一朵花儿。

这一点跟藏族人喝酒有点相似。他们边唱歌边吃肉,大声说自己喜欢的女人。兴致浓郁时,就拿出葫芦笙和巴乌演奏一番。(巴乌是一种单管簧振气鸣吹奏乐器,形似笛子,分高音巴乌、中音巴乌、次中音巴和低音巴乌。)

马帮日记(会理月光浮起的马帮故事)(13)

会理的小巷

若是夏天,黎溪马帮还喜欢喝“转转酒”,他们在草地上席地而坐,围成一个一个的圆圈儿,一杯酒从一个人手中依次传到另一人手中,各饮一口。

这种转转酒习俗,

来自一个民族团结的美好传说:

一座大山中,

住着汉族、藏族和彝族三个结拜兄弟。

有一年,

三弟请两位兄长吃饭,

吃剩的米饭

在第二天变成了香味浓郁的米酒。

仨兄弟你推我让,

都想将佳酿留给其他弟兄喝,

于是从早转到晚酒也没有喝完。

后来神灵告知只要辛勤劳动、互帮互助,

酒喝完了还会有新的酒涌出来,

这样三人就转着喝开了,

直到酩酊大醉。

马帮日记(会理月光浮起的马帮故事)(14)

会理古城夜景

灵关道在会理境内全长七八十公里,现存古道遗迹10多公里,岁月更迭,脚印蹄痕宛然。凤山营(今鹿厂镇凤营乡)也有数段遗址,可惜多已荒芜废弃。

位于会理县城西南83公里处的

金沙江北岸,

那里是

诸葛亮五月渡泸,深入不毛

的渡江处,

现在仍是金沙江一处渡口。

“2015年4月金沙江鱼鲊大桥通车以前,每天有拖轮和木船对过往车辆和行人摆渡。船工竖起一根木杆,凭经验调整好木杆上可以上下移动的横木,哗地一下拉起帆布,风儿鼓着帆船往上游驶去,过了江心水急处,船工放下帆布,摇着长橹短桨,船就顺流而下,过对岸鱼鲊村去了。”他说。

马帮日记(会理月光浮起的马帮故事)(15)

沙马什衣嘴里的故事,就像一只云雀儿,披着月光悬停在空中,又飞向远方天鹅绒般的夜幕里。

老人一辈子没走出过横断山,但他在自己的故事江湖里行走如风,踏遍千山万水

他分明就是个了不起的马锅头,用极富感染力的掌故和口语变成了山间的铃铛声,调动浩荡商队跋山涉水,一次次渡过难关,抵达目的地……

文/图 李贵平

来源:五彩凉山智慧旅游服务平台

素材来源|凉山阳光

综合整理|五彩凉山智慧旅游公共服务平台

若有侵权,请联系小编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