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改革探索路(万里勇闯农村改革)(1)

农村改革探索路(万里勇闯农村改革)(2)

1979年7月,邓小平和万里(左)在安徽黄山迎客松前合影。

1979年7月,75岁的邓小平登黄山。他不许封山,不时有游客前来合影。随行人员中有一位头发花白的老人笑着问:“小平同志,我从没跟你正经照过相,要不来一张?”于是,两人就在迎客松下合了影。白发老人是时任安徽省委第一书记万里,那年63岁。近40年后,万里长子万伯翱向环视听记者详细讲述了这一幕,并且说:“毛毛(邓小平女儿邓榕)对我讲,‘那时候,我爸爸到黄山当然是去支持你爸爸的’。”

那时候,是万里主政安徽两年后,距离他被调回中央、把安徽农村改革的经验推广到全国还有半年。1992年,邓小平在深圳、珠海视察时说:“中国改革从农村开始,农村改革从安徽开始。万里同志是立了功的。”是为回响。

原中房集团董事长、曾任万里秘书的孟晓苏认为:“改革从安徽开始,就是从万里同志开始。在邓小平的领导下,万里成了中国改革开放的闯将。”

历史曾有另一种可能。“‘四人帮’被打倒后,我们听说的是,他要被调到湖北省去当第一书记。临走前,他拜访了即将复出的小平。小平让他再等等,认为去安徽比湖北合适。”万伯翱沉吟了片刻,“考虑的可能是好钢用在刀刃上吧。”在任命下发的当天,万里带着中央关于解决安徽省委领导问题的指示,离开北京。

初到安徽,上有“文革”流毒四溢,下有基层情况不明。万里先是拨乱反正,调走“文革”中“支左”地方的军队干部,解决遗留问题。紧接着,他建立健全各级领导班子,与顾卓新、赵守一、袁振等人组成了新的省委常委会。

更迫切的是,万里想了解安徽人民到底过着怎样的生活。他从皖南到皖东再到淮北,在地图上走出了一条蜿蜒几千里的线路。

孟晓苏在1983年来到万里身边,一待8年。那时万里已是国务院副总理并主管农业,每年仍会花大量时间下乡调研,而孟晓苏经常随行。在向环视听记者讲述时,他依然十分怀念:“万里同志从来轻车简从,不愿提前打招呼,也不愿跟着地方安排好的路线走。有时下面干部安排了,他非要比原定路线再多走几步,于是看到了真实情况。他要真正地接触到人民群众,听到真心话。那时他在农村开座谈会,一个屋子满满当当都是人,农民有的坐在板凳上,有的蹲在地上,还有人站在桌子上。万里同志用朴实的话来问,农民群众敞开心扉回答,有啥说啥,百无禁忌。”

1977年11月,安徽省委制定出《中共安徽省委关于当前农村经济政策几个问题的规定》,即拉开中国农村改革序幕的“省委六条”。这份文件尊重农民自主权,突破了禁区。文件下发后,干部在台上宣讲“省委六条”,人们在台下听。台上念完了,台下就喊“再念一遍!”这文件和过去的官样文章完全不一样。念到关键的地方,比如允许和鼓励社员经营自留地和家庭副业,台下又喊“念慢点儿!”有记者问来听宣讲的老汉:“这六条,哪一条你最高兴?”老汉笑着说:“我都高兴!”

1978年夏,关于真理标准的大讨论席卷全国。几乎与此同时,万里也在安徽寻找他的真理标准。当时,安徽发生了百年不遇的特大旱灾,秋种岌岌可危,直接危及第二年的夏收。

万里跨出了关键性的一步。省委经过讨论作出“借地度荒”的决定——凡是集体无法耕种的土地,借给社员种麦种菜——“借”实际上就是“包”,为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奠定了基础。

肥西县山南公社由万里亲自选定,成为包产到户试点。而在其东北部的凤阳县小岗村,18户农民冒着犯法坐牢的风险立下契约,分田、分农具,包干到户。山南公社在第二年产量大增,小岗村的农户也摆脱了长期出外讨饭的命运,迎来了农业大丰收。实践给出了自己的历史答案。万里说:“我们的实际行动就是对真理标准讨论的表态,口头表态是个形式,重要的是实际行动。”

但春风吹过,仍有料峭至。新下发的中央文件规定“两个不许”(即不许分田单干,不许包产到户),人心又动荡起来。

万里几次来到山南,与群众交流。他问山南公社干部:“搞包产到户,你怕不怕?”干部答:“是有点怕!”万里坚定地答:“不要怕,在你们公社搞包产到户试点,我是点过头的!”县委要强行收回包产田,农民硬是不交。万里得知后作了指示:山南包产到户试点是省委决定,如果有什么错误由省委领导,首先是我来承担。小岗村也被批“开倒车”。万里当即表示:“地委能批准你们干3年,我批准你们干5年。”有乡干部问万里:“别的地方要学习小岗搞包干到户可中?”万里说:“可以,只要对国家有利,对人民有利,哪个学都行!”

1980年1月,万里在安徽省委召开的农业会议上,就农村建立多种形式生产责任制的问题发表意见,明确指出包产到户是责任制的一种形式。

“万里在安徽时遭遇的反对并不是最激烈的。”孟晓苏说。

“那是什么时候?”记者问。

“1980年2月后,他调回了中央,很快又被任命为国务院副总理兼国家农委主任。”孟晓苏答。

据万伯翱回忆,在安徽工作的万里回京开会时,都会拜访邓小平。万里自己也说:“亏了小平同志支持,我从安徽回来多次向他汇报,他表示同意,可以试验。出了成果之后,他公开表示支持。”

万里被调回中央主管农业工作,显然是邓小平想让安徽的星星之火形成改革的燎原之势。选定农村作为改革的突破口,经过了深思熟虑。万里与邓小平的合作可谓轻车熟路。早在1950年,邓小平担任西南局书记时,万里就被点为西南地区工业部副部长、部长,负责发展当地的工业生产;到了1975年四届人大上,邓小平复出,并把铁路系统当作全面整顿的突破口,又是万里,被放在了铁道部部长的关键位置,仅用半年时间就让全国火车装载和安全正点率大幅上升。

这是两人又一次合作,但开局不顺利。1980年4月,安徽省委在芜湖市铁山宾馆召开南三区地市委书记碰头会。“如果户比组、比队优越,那社会主义怎么干呢?”“那么马克思主义就不灵了,社会主义就不灵了?包产到户是在不得已的情况下,限制在一定条件下,允许搞的。”……会议上的发言汇成了一个腔调:包产到户姓“资”不姓“社”,不符合中央精神,不能再搞了。这样的争论在芜湖会议的前后,从中央到地方,都有发生。

紧要关头,1980年5月31日,邓小平发表了重要谈话,对包产到户予以充分肯定和支持。“农村政策放宽以后,一些适宜搞包产到户的地方搞了包产到户,效果很好,变化很快。安徽肥西县绝大多数生产队搞了包产到户,增产幅度很大。‘凤阳花鼓’中唱的那个凤阳县,绝大多数生产队搞了大包干,也是一年翻身,改变面貌。有的同志担心,这样搞会不会影响集体经济。我看这种担心是不必要的。”万里后来感慨道:“总之,中国农村改革,没有邓小平的支持是搞不成的。”

1981年3月11日,万里来到农业部,对农业部前段时间的工作,特别对某些领导进行了严厉的批评。他建议农口领导到农村去看看,“我们有些人挣了工资,吃饱了饭,凭老经验,凭主观想象,呆在北京城里说长论短,不行!要亲自到下边去调查,去看看,否则思想认识很难统一”。这次批评,成为中央负责农村工作的领导干部的思想转折点。

大批的领导干部走进农村,走入人民群众之间,切实地调查,获得了大量的一手资料。1982年1月1日,中央发布了指导农村工作的1号文件,明确指出包产到户、包干到户都是社会主义集体经济的生产责任制。1985年,人民公社制度彻底退出了历史舞台。

孟晓苏曾对万里说:“是您发明了农村承包制。”万里摇摇头:“哪是我发明的?那是农民群众发明的,我不过支持了农民。”这份支持背后,是勇气,亦是魄力。当历史大潮奔涌至此,他勇敢地打开了这道闸,于是改革的大潮再不回返。

2002年春节,万里最后一次去广东。此行,他只见了3个人。一位是病重的“老伙计”习仲勋,一位是“老相识”任仲夷,最后一位在深圳莲花山上。万伯翱扶着85岁的父亲沿阶而上,来到了邓小平的青铜雕像前。万里让儿子松开搀扶,独自立在寒风中手持一把鲜花,凝神静默了一会儿,深深地鞠了一躬。“我从未见他对什么人这么敬仰和深情怀念。”(人民日报中央厨房·环视听工作室 郑心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