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初秋游南梁(夏日读行陈丹燕)(1)

编者按

阅读是精神的行走,行走是另一种阅读。

盛夏,不管是居家的一杯茶、几缕风,还是旅行中的几处山水、一两人家,阅读,可以让你与作者一起神游,也可以让你更沉浸在旅途。

为此,我们邀请莫言、阿来、陈丹燕、罗伟章、李娟、比尔·波特、胡成、迟子建……他们笔下的文学,经由途经的地理,构成我们这个夏日的一次读行。

散文初秋游南梁(夏日读行陈丹燕)(2)

内心在故土

游历世界

陈丹燕

莫言评价陈丹燕是中国作家中第一个走出国门的背包客。

的确,她痴迷于行走,沉迷于极端的自在。《令人着迷的岛屿》中,她在爱尔兰岛的小酒馆里,跟着唱爱尔兰民谣的人们一起高歌,那从未属于过她的音乐却令她感到亲切不已;在《漫卷西风》中,她由维也纳街边楼房上的金色纹饰想到克里姆特充满情欲的画,这些一百年前被指责淫荡的画中女人,现在却成了维也纳的金字招牌……

散文初秋游南梁(夏日读行陈丹燕)(3)

陈丹燕

陈丹燕是游人,内心却始终站在故土。

三岁时,她随父母迁徙来到上海,在她记忆中,曾经全中国球鞋是上海的回力最好看,奶糖是上海的大白兔最香浓,最拉风的自行车是上海的凤凰牌,新嫁娘最心仪的蝴蝶牌缝纫机产自上海,很多人的童年、青年记忆里都有一个印着外滩天际线,写着“上海”二字的轻便结实的包包。

散文初秋游南梁(夏日读行陈丹燕)(4)

上海的味道

陈丹燕的一天从早上的一杯咖啡开始,接着慢慢处理公务,完成采访。早餐会将饥饿感延迟到下午三点,吃完中晚餐后,再开始一天的写作。

“对在城市生活的人来说,一条从小看熟的街道,一栋日日经过的房子,一股中午烧饭散发的气味,就是故乡。”陈丹燕在《上海的风花雪月》中写下这样的句子。

武康大楼、密丹公寓、罗密欧阳台、柯灵故居、普希金广场、淮海大楼……这些线路所覆盖到的街区,是陈丹燕小时候长期生活、留下过深刻记忆的地方。

散文初秋游南梁(夏日读行陈丹燕)(5)

陈丹燕在上海

她用独特又温柔的语气说出这条街道上的味道。她说,这里有春天会飘絮的梧桐树,夏天在树上会传来响亮的知了声。这个街区的气味十足上海,路过别人家厨房的时候,闻得到油煎小带鱼的鲜味,路过街边的咖啡馆,强烈的香气扑鼻而来。

特别是在下午,这里的颜色不光是在阳台上飘飘荡荡的蓝白格子床单,还有别人家花园里盛放的紫藤花,还有傍晚时的钢琴声和大提琴声,还有七点半天气预报响起的《渔舟唱晚》的声音,这一系列的生活日常,为这个街区的傍晚带来了安宁。这个街区最好的时间是黄昏时分,阳光在树影里温柔地闪烁,楼上向西的玻璃窗都像镜子一样闪着光,这一刻是她在万里之外都想念的时刻。

散文初秋游南梁(夏日读行陈丹燕)(6)

上海的码头

若是有人到上海,陈丹燕不希望他用“打卡”的方式来旅行,在她看来总有些炫耀意味。是否了解这座城市,是否有自己的收获,才是最重要的。

上海并不是一座看山川湖泊的城市,也正因如此,滨水空间则更显重要。黄浦江和苏州河的滨江路沿岸是陈丹燕非常喜欢的地方,这一条原本作为交通的河流,在城市改造过程中,逐渐变成了城市的公共空间。“或许我们不需要用大理石这样的石头,来装饰我们的河岸,它应该是更柔软,有更多绿植的装饰。”陈丹燕说,这条河岸依然有好的地方,保留了河道作为工业和运输功能的历史遗迹。

散文初秋游南梁(夏日读行陈丹燕)(7)

上海南外滩老码头街景(图据IC)

上海,离不开河道和码头。因地处长江中下游地区,上海本身就是天然的大港口。于是,不同城市的人到上海经商、生活,随之带来的各地文化方式,也逐渐融入这座城市。自上海正式开埠,外国商品和外资纷纷涌进长江门户,开设行栈、设立码头、划定租界、开办银行。很快,上海变成了开放前沿的城市。

她在《陈丹燕的上海》自序中写下,在少年时代,会在黄浦江沿岸公平路上的客轮码头,坐一天一夜的海轮去青岛。后来,这里成为了上海城市最重要的公共空间:滨江岸线公园。现在,上海是世界上年货物吞吐量最大的港口。江边的美术馆是1950年代的煤码头和仓库改建的,纪念这座城市的工业历史。

散文初秋游南梁(夏日读行陈丹燕)(8)

上海久事美术馆(图据视觉中国)

是的,最近几天,可以在沿江的上海久事美术馆看到“乔治·莫兰迪”展。那个“爱生气的人小姑娘”——奈良美智⼤型个展也登陆徐汇滨江的余德耀美术馆。在这座城市中,沿江的码头不仅保留了历史的遗迹,还有更多的现代书店、美术馆等,为市民提供观赏休憩的空间。

散文初秋游南梁(夏日读行陈丹燕)(9)

上海的都市风貌

在很多人眼里,陈丹燕的名字等同于上海。或者更准确地说,等同于“小资”的那一部分上海:淮海路的梧桐树,红房子的虾仁杯,那些掩藏在小巷深处的老式建筑永远风情旖旎,那些定格在黑白照片上的旧式千金一生精致纯粹。“都市风貌”则是陈丹燕眼中,上海最突出的气质。

“从我的少年时代至今,我一直喜欢在这些街道上漫游。后来写作城市面貌,这种漫游就从少年时代的消磨时光,变成了经久不息的田野观察。在富有历史感的街区里,总有一些往事坠入睡美人式充满希望的沉睡,当它可以说话的时刻到来,它自然就会醒来,携带它的故事回到人们面前。”在《陈丹燕的上海》最后,她用这样看似淡淡的笔触,描绘着上海的样子。

散文初秋游南梁(夏日读行陈丹燕)(10)

上海四行仓库附近 店员正在制作、打包咖啡(图据视觉中国)

在网络上,上海也等同于咖啡城市。据统计,截至今年6月30日,上海咖啡馆数量达到了7857家,是全球咖啡馆最多的城市,每万人咖啡馆拥有量为3.16家。这是一个庞大的数字,对于上海这座有各种文化融合的城市而言。“我觉得很惊讶,因为我们无论如何都是一个以喝茶为主的民族。”

除了咖啡,在上海也能品味到各国美食的正宗味道。这是各国人群融合于此留下的痕迹,不过聊起全世界的美食文化如何在上海演变,本身又是一种乐趣。

散文初秋游南梁(夏日读行陈丹燕)(11)

《陈丹燕的上海》

陈丹燕/上海文艺出版社

1990年起,陈丹燕持续书写着关于上海的故事,她的“上海三部曲”一版再版,“外滩三部曲”让生活在此处的人知道自己的来历和未来。后来,她回归本我,出版《陈丹燕的上海》,从上海百年巨变中的日常生活、民间记忆与个人历史入手,回忆着她眼中上海的前世今生。

曾经的上海于她而言是“有家无乡”,随着长年对上海往事的探究,她渐渐认同它为“家乡”。

散文初秋游南梁(夏日读行陈丹燕)(12)

《上海的金枝玉叶》

陈丹燕/上海文艺出版社

有忍有仁,大家闺秀犹在;花开花落,金枝玉叶不败。

她是上海永安公司老板的千金,6岁时就读于著名的中西女塾, 24岁燕京大学心理系毕业。她父亲当年应孙中山邀请回国创办上海最新潮的百货公司,她的二姐与宋美龄是闺中好友,她大学最好的朋友是康有为的外孙女。25岁她嫁为人妇,丈夫是林则徐家的后代。之后的岁月中她遭逢了各种磨难,但没有使她心怀怨恨。她仍然可以用铝锅在煤球炉上烤出带彼得堡风味的蛋糕,用农场带回的一只小鸡让儿子快乐好久……90岁高龄谢世时,她把遗体捐给上海的红十字会,得到的纪念品,是用她的白发编成的“90”字样的花环。

她叫黛西,英文里这名字是雏菊的意思。

陈丹燕从细读黛西一岁到九十岁的数十张私人影像着手,勾连起这个在磨难中依然保持芬芳洁净的女子的一生。阐述了这个历经沧海桑田的女子,何以代表上海这座城市的精神。

散文初秋游南梁(夏日读行陈丹燕)(13)

读 行 书 单

散文初秋游南梁(夏日读行陈丹燕)(14)

散文初秋游南梁(夏日读行陈丹燕)(15)

《繁花》

金宇澄/上海文艺出版社

这是一部地域小说,人物的行走,可找到“有形”地图的对应。这也是一部记忆小说,六十年代的少年旧梦,辐射广泛,处处人间烟火的斑斓记忆,九十年代的声色犬马,是一场接一场的流水席,叙事在两个时空里频繁交替,传奇迭生,延伸了关于上海的“不一致”和错综复杂的局面,小心翼翼的嘲讽,咄咄逼人的漫画,暗藏上海的时尚与流行;昨日的遗漏,或是明天的启示……即使繁花零落,死神到来,一曲终了,人犹未散。

红星新闻记者 曾琦

编辑 段雪莹

(下载红星新闻,报料有奖!)

散文初秋游南梁(夏日读行陈丹燕)(1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