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百年来,它们始终坚持手工生产,柴火烘焙,它品种多样却承载着会同一代又一代人的记忆,这就是会同县堡子镇月饼。那么它是如何制作出来的?中秋来临前,记者走进“月饼小镇”堡子镇一探究竟。

传统与新生代

临近中秋,会同县堡子镇堡子村月饼供需旺季悄然而至,7家柴火烘焙的月饼生产厂家进入到了一年当中最繁忙的时段。各具特色的月饼加工技艺粉墨登场,月饼种类琳琅满目,竞相展示,为消费者提供了更加多样化的选择。

记者一走进申嗲嗲月饼厂,一股夹杂着芝麻、面粉的独特香味儿扑面而来。戴上帽子和口罩,穿上鞋套,进入生产车间。只见面点师傅们戴着口罩和面,然后把和好的面分成大小均匀的剂子,另外一边制馅师傅们一揉、一扭,再挨个儿上称,香甜的月饼馅就做好了,紧接着另一边面点师傅将香甜可口的馅揉入剂子里,随后拿小锤捶成圆形,最后撒上芝麻等待柴火烘焙。

“申嗲嗲都九十多岁了,我以前小时候从厂里路过去读书,月饼的香味太吸引我了,非常想吃,没想到长大后我妹妹后来嫁给了申嗲嗲的孙子申胜,我也到厂里来帮忙做月饼了。”谈及厂里的月饼,申嗲嗲柴火月饼厂负责人之一梁秋燕笑着告诉记者,这里的月饼就是儿时的味道,让人觉得又酸又甜又幸福,酸的是想起来小时候穷苦的日子,甜的是月饼的美味,幸福的是现在的日子。

和申嗲嗲月饼不同的是侗乡向氏柴火月饼厂。

“我们是新生代。”面对记者采访,侗乡向氏柴火月饼厂法人向顺文告诉记者,他从2020年开始做柴火月饼,饼皮薄而多层,并且根据现在的家庭情况,主打小饼,每天生产1000个小饼,因为是小饼,所以柴火烘焙时花费的精力更多。

“一个人吃一个完全没问题。”向顺文告诉记者,他的目标不光是中秋卖,今后可以一年四季全国各地都可以吃到堡子镇的饼。

绿色与创新

“我们月饼销往湖北、广东、新疆、北京、广西等地。” 镇上的梁家月饼厂在以前老柴火月饼基础上,加入少油少糖的健康理念,传承前辈柴火烘焙的工艺,继续保持着原来的老味道。厂里的股东之一梁高跃告诉记者,厂里每年都会外出学习,更换主打口味的月饼,但是唯一不变的是将传统手艺延伸下去的心。纯天然不添加任何防腐剂,所以月饼的保质期比市面上一般月饼保质期短很多。

“今年我们主打拉丝牛肉,你试试。”记者一口下去,月饼皮酥脆爽口,口感软糯略带嚼劲,牛肉馅恰到好处地挑动起了口腔的味蕾,入口顺滑,丝丝相扣。

“以前我们都是关门销售月饼。”月饼厂法人申绍平告诉记者,做月饼三十多年,月饼销售高峰期都是限购,忙不赢。即使现在离中秋节还有半个月,但是来厂里拿货的销售商两个月前就已经开始订货了。此时,销售商唐先生已经在月饼厂门口等了两个小时了,他告诉记者,等多久都可以,龙妹几的月饼销量好。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除了这四家月饼厂家,镇上还有三毛月饼、朱家月饼、周家月饼。但不管哪一家月饼厂,都和市面上机器生产的月饼不同,每个堡子月饼,都饱含着人工捏制的那份柔劲,和柴火烘焙的匠心。特别是近年来,堡子镇月饼生产厂家不断改进配方,创新品种,提升质量,靠着香酥美妙的口感和过硬的品质,得到顾客的认可和好评。

“月饼小镇”寄乡愁

8月24日,首届会同·堡子月饼文化旅游节备受瞩目,吸引不少游客到堡子镇赏明月、品月饼,让湘西这个小镇有了“月饼小镇”称号。

据悉,堡子镇现有7家月饼在保留经典的五仁、坚果、蛋黄月饼的基础上,开发了一批创新产品,正是这传统与创新的融合,让堡子镇的柴火月饼能在百家争鸣的月饼市场始终占有一席之地。近年来,镇上通过抓党建促乡村振兴,全力抓好产业兴旺,带领全镇人民奋力“闯、创、干”,

在塑造传统手工柴火月饼品牌的同时以“电商 文旅 节庆 产业 传播 区域集会”方式,结合堡子境内油茶、百果园、茶园、水上乐园、荷花、葡萄及高椅、沙溪等乡镇产业,举行电商直播大赛,为堡子镇打造“月饼小镇”过亿元产业,为把会同建设成为特色产业发展样板区贡献力量。

会同县堡子镇党委书记唐和平介绍,堡子镇生产的柴火月饼总生产量在50万公斤左右,采用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方式销往全国各地,每年的净收入达到2000万元。

时至今日,酥香的月饼不仅是团圆的象征,更是富有“儿时味、家乡情、民族风”的文化传承,堡子柴火月饼也将承载着更多的人回忆与乡愁越走越远…………(记者 石金鹏 向文娟)

美味的月饼是怎么流传下来的(月饼诞生记)(1)

销售月饼

美味的月饼是怎么流传下来的(月饼诞生记)(2)

月饼出炉放凉

美味的月饼是怎么流传下来的(月饼诞生记)(3)

打包月饼

美味的月饼是怎么流传下来的(月饼诞生记)(4)

月饼裹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