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报讯(记者 陈璐)11月15日,袁隆平院士骨灰安葬仪式在湖南长沙唐人万寿园陵墓举行,由湖南省农业科学院主办袁隆平院士追思礼,中国工程院院士刘旭、罗锡文、邹学校、刘仲华、刘少军出席仪式。

袁隆平院士在长沙安葬具体过程(送别袁隆平院士骨灰在长沙安葬)(1)

墓前的巨石上,篆刻着:人就像种子,要做一粒好种子。受访者供图

仪式现场,五星红旗包裹着袁隆平院士的骨灰盒,墓盖四周环绕着稻穗装饰,墓前的巨石上,篆刻着袁隆平院士生前写下的话:人就像种子,要做一粒好种子。湖南省农科院第三代杂交水稻课题组研究成员廖丽娟,跟随团队一同参与告别仪式。她说:“来参加仪式的人很多,都是怀着特别敬重袁老的心情过来的。”

廖丽娟是一名90后,2019年加入课题组。她回忆道:“袁老先生一直是我们课本上的人物,直到我加入课题组后的两个月左右,我第一次见到他。”对于第一次的相见,廖丽娟印象深刻,她说:“当时是在袁老先生家后面的一块试验田,我们过去收稻子,验收成果,机器运作的声音很大,空气不太好,但是袁老先生戴着口罩,还是到现场来了。”

第一次见面,廖丽娟没敢上前攀谈,回忆起袁隆平院士给她的印象,她说:“袁老先生特别亲切,很认真。我们收完稻子在称重测量的时候,他特地站起来关注,眼睛里带着一点紧张和期待。”彼时,袁隆平院士的肺部已经出现了问题,需要戴着口罩,来防止收稻过程中机器扬起的灰土,“当时我就想这样一位有着如此成就的伟人,对待工作的态度还是一如既往,这给了我很大的力量。”

之后的几次见面,就是在工作大会上。廖丽娟回忆:“每次见袁老先生,我都是怀着见偶像的心情,很激动。”令她遗憾的是,她不曾一次鼓足勇气上前与袁隆平院士攀谈。“我曾经无数次在心里打草稿,想着我要是能和袁老先生聊天,我要跟他说些什么。”廖丽娟说,“我想,我一定要跟他说声谢谢,代表我自己,也代表我的家人,我的家人都是农民,而袁老先生所做的事情是真真切切帮助到农民的。”

“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1964年开始研究杂交水稻,是国内研究与发展杂交水稻的开创者,发明“三系法”籼型杂交水稻,研究出“两系法”杂交水稻,创建了超级杂交水稻技术体系。在他生前,曾提出两个梦:禾下乘凉梦和杂交水稻覆盖全球梦。廖丽娟说:“以前袁老先生立下的目标,如今正接连实现。”

今年十月,湖南衡阳双季稻亩产突破1600公斤,又破纪录,这意味着,距离袁隆平院士“天下人都能吃饱饭”的愿望更近了一步。廖丽娟表示,未来将重点发展耐盐碱水稻方面的工作,“这也是袁老先生提出来的项目,希望能够实现‘亿亩荒滩变良田’的愿景。”她说:“袁老先生的精神一直在带领着我们课题组前进,他一个目标接着一个目标的进取精神,也是我们工作团队不断突破的精神引领。”

新京报记者 陈璐

编辑 张树婧 校对 柳宝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