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人得道,一群人跟着升天

正午时分,西京洛阳。

长寿寺内,来往的香客如云,时不时会有人谈起国家大事。虽然西征已经结束一段时间了,但郭威仍然是人们离不开的话题。

赵匡胤正卧在大佛殿西南角,枕着柱础歇息。他听从襄阳老僧的指点,一路北上。沿途坊间乡里,全在谈论郭威西征。赵匡胤心里不免怏怏:自己一离开北方,就有这么大一张馅饼掉下来;现在自己才回来,馅饼又被吃完了……

旁边的香客可顾不上赵匡胤的郁闷,正跟身边的人兴致勃勃地聊着郭威。

从香客那里,赵匡胤听说郭枢密待人以礼,虚怀若谷,对士兵不吝赏赐,人人愿为他效死力,西征大军迅速平定了三镇之叛。

他听说,郭枢密在“清理战场”时,发现很多朝贵、藩镇与叛军结交的书信。但为了安定人心,郭枢密忍住怒火,听从秘书郎王溥的建议,将书信全部焚毁。

他还听说,从辽西迁来洛阳的王审琦随军立了功,被郭枢密任命为厅直左番副将。虽然只是掌管二十人的芝麻小官,可是人家一个普通青年头一次当兵就混上了军官;而他赵匡胤作为“军二代”,现在还是布衣一个……

以前的面壁诗有哪五种(一样的粗糙一样的慷慨)(1)

王审琦。请记住这个名字,他是后来陈桥兵变里最重要的人物之一

他又听说,父亲赵弘殷随军西征,与叛将王景崇及蜀寇援军在陈仓(今陕西省宝鸡市)遭遇。赵弘殷一马当先,勇往直前,虽然被射中了一只眼,却如夏侯惇再世、李克用重生,带着飞捷营的五百壮士直接杀入中军,把叛军杀得溃不成形,好不威风!

如今赵弘殷还在前线未归,朝廷已升他为护圣都指挥使。这是军一级的首长,统辖着约五个指挥共2500人(约相当于今天的团长,但统辖人数不同),是可以加带刺史衔的中级军官。赵弘殷坐了二十几年的冷板凳,托郭枢密的福,这次终于高升了!

他更听说,郭枢密日夜为了朝廷的安危操劳,才平定三镇,又去河北抵御契丹了。人们都在传言,不知道这次又有多少人会跟着他升官发财!

郭枢密,郭枢密!

这个郭威到底是什么人,竟给这么多人带来转机!襄阳老僧诚不吾欺也,看来我的转机也在这位郭枢密身上了!赵匡胤就此决定,既然父亲未归,索性直接北上去投奔郭威。

机会可以错过一次,但绝不能错过第二次!


机会,从来不是消极等来的

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

一个骑着小毛驴的孤独身影,正缓缓朝河北而行。这头驴子是长寿寺藏经院的主僧送给赵匡胤的。 ([宋]邵伯温《邵氏闻见录》卷一)得益于长寿寺的资助,在阔别三年后,赵匡胤终于回到黄河之畔。

作为一个岸上人,他当然难以领悟黄河水下,那淘尽黄沙的滚滚暗流;他能看到的,只有眼前这条咆哮的巨龙。

赵匡胤不是冯道,他还无法平视郭威的险象环生。他现在,只能仰望郭威。

九曲之阳,赵弘殷曾勇退梁军;河水之阴,郭威曾艳遇柴氏。两个人都与黄河结下不解之缘,然而命运却如此大相径庭。

赵弘殷比郭威大五岁,两人都是地方杂牌军起家,又都因追随唐庄宗而进入禁军,甚至都因突如其来的恶劣天气而娶了媳妇儿。但相比之下,赵弘殷的条件更好。他有一个幸福的家庭,有一个做过刺史、胸怀大志的父亲,刚进入禁军时就做上低级军官。那个时候,孤儿郭威还只是个无名小卒。

可是一晃二十余年,无名小卒郭威成为国家掌握实权的人物,赵弘殷却刚刚熬到中级军官,而且这个官还是郭威给的。

自从唐庄宗败没,两个人的命运早已悄然改变。

郭威积极寻找新的前途,投奔石敬瑭、刘知远。由于跟着这两位当世豪杰,因此唐明宗以后中原的几乎所有大事,都有郭威的身影。

赵弘殷消极坐在指挥使的位子上,四平八稳,从不卷进权力漩涡。当一日和尚撞一天钟。钟不鸣,和尚亦要死了。

好在郭威及时换上一口新钟。

这就是郭威与赵弘殷最大的区别:

一个苦苦寻觅,没有机会,靠自己创造机会。

一个默默等待,没有机会,等别人创造机会。

以前的面壁诗有哪五种(一样的粗糙一样的慷慨)(2)

等待并非不能成事,比如刘秀,比如司马懿。但那都是明里等待,暗中寻觅。而照赵弘殷这样等法,如果等不来郭威,搞不好就只能以指挥使致仕了。

三年了,赵匡胤一直在苦苦寻觅,也在默默等待。他寻觅的是高瞻远瞩的令主,等待的是一鸣惊人的机遇。

跟着什么样的人,站在什么样的高度,决定了你会看到什么,能做什么,也就决定了你的前途命运。

到今天,赵匡胤终于可以为自己“虚度”的三年,做一个合理的解释了。

郭威,我终于找到你了!三年的漂泊,即将画上圆满的句号。


论粗糙与慷慨,此诗可与《大风歌》并称“双璧”

远处,一轮红日正冉冉升起,那灿灿的曙光,正以迅雷之势,驱走无边的黑暗。赵匡胤心头一动,用蹩脚的文辞,随口吟出他那首唯一传诵至今的诗篇:

欲出未出光辣挞,千山万山如火发。

须臾走向天上来,赶却残星赶却月!

这首《咏日》诗载于宋人陈郁的《藏一话腴》。(甲集卷上)

以前的面壁诗有哪五种(一样的粗糙一样的慷慨)(3)

论粗糙与慷慨,能与此诗堪称“双璧”的,也只有刘邦的“大风起兮云飞扬”(《咏日》在流传中,个别字句不太

诗句虽然粗糙,但赵匡胤开阔的胸襟,慷慨的情怀,不可阻挡的气势,已经借着诗意喷涌而出,大有一番登泰山而小天下的气象。难怪陈郁要快意直书,说此诗“辞意慷慨,规模远大,凛凛乎已有万世帝王气象也!”

可惜后来的史臣把诗句润色成“未离海底千山黑,才到天心万国明”,陈郁大为不满,认为润色后的诗“文气卑弱”。

读匡胤之诗,一扫阴霾、拨乱反正之心已经昭然。(“大哉言乎,拨乱反正之心见于此诗矣!”这是宋人陈岩肖在对《咏日》的评价,不过陈岩肖所评者乃是经史臣润色的那句“未离海底千山黑,才到天心万国明”,错把这句当作了原诗。见[宋]陈岩肖《庚溪诗话》卷上。)

然而,要扛起这个重担,赵匡胤要学的还有很多。

(更多精彩内容参见《武夫仁心:太平天子赵匡胤》)


以前的面壁诗有哪五种(一样的粗糙一样的慷慨)(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