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圣旨为啥要有“奉天承运,皇帝诏曰”?

十个你不知道的历史冷知识(你所不知道的历史冷知识)(1)

古代皇帝的诏书前,通常会有段特殊的文字,用来昭示其合法性。

例如汉代皇帝的诏书前多有“应天顺时,受兹明命”八个字,强调皇帝的权力是天命所归,他人不得窃夺。

至唐代,德宗的即位册文有“昊天有命,皇王受之”。

而我们如今所见的“奉天承运,皇帝诏曰”,主要运用于明代。

明太祖为加强中央集权不遗余力,自然少不了受命于天、君临天下的气势,所以其诏书开头就是“奉天承运”、“承天受命”等字样。

清承明制,诏书也多以“奉天承运,皇帝诏曰”开头,中间诏示内容,最后一般以“布告天下咸使闻知”结尾。

直至1912年宣统皇帝发布退位诏书,“奉天承运,皇帝诏曰”式诏书才告终结。

02

贵妃鸡跟贵妃什么关系?

十个你不知道的历史冷知识(你所不知道的历史冷知识)(2)

贵妃鸡,顾名思义,与历史上的某个贵妃有关。说到贵妃,很多人肯定立马想到了唐朝的杨贵妃。

没错,贵妃鸡这道菜确实与杨玉环有着很深的渊源。

一天,唐玄宗与杨贵妃一起饮酒,喝得醉醺醺的杨贵妃说:“我要飞上天。”唐玄宗也醉了,以为她要吃这道菜,就吩咐厨子赶紧去做。厨子愣住了,因为从来没听说过“飞上天”这道菜。

但皇帝的旨意不敢不听。正当大家无计可施的时候,一个江苏的厨子想到,鸡的肌胛肉最鲜嫩,鸡又是一种会飞的动物,拿来做“飞上天”肯定不错。

他把自己的想法一说, 大家都同意了。厨子们找来几只童子鸡,斩下它们的翅膀,与香菇、淡菜、笋片、青椒一起焖烧,色香味俱全,“飞上天”算是做成了。

当“飞上天”端到杨贵妃面前时,她不禁眼前一亮,尝了几口后大声叫好。唐玄宗也尝了尝,连声赞叹,忙问是什么菜。太监回答说,这就是刚才陛下要求做的“飞上天”。

唐玄宗回想起来,不免尴尬。这时,正吃得津津有味的杨贵妃说:“这道菜色泽亮丽,与我相似,不如就叫‘贵妃鸡’好了!”唐玄宗宠爱杨贵妃,自然答应了。

后来,那个厨子告老还乡,将“贵妃鸡”的烹饪方法也带回了苏州,这道菜就一直流传到了今天。

03

谁是三国最倒霉的人?

十个你不知道的历史冷知识(你所不知道的历史冷知识)(3)

我们在品三国的时候,看到的是曹操的老奸巨猾、关羽的至死忠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但是,你有没有看到一个非常倒霉的人呢?

这个倒霉的家伙就叫蔡邕(yōng),他倒霉就倒霉在他的才华上。

蔡邕作为议郎,曾被汉灵帝召进宫中商策。他直言不讳地斥责“帝贪,政暴,吏酷”,说了一大堆坏话。

大宦官曹节听了这些话后心里特别不舒服,逼着皇帝治蔡邕一个“议害大臣”之罪,不仅下了狱,而且还要处死。

幸亏有忠臣死谏,他这才保住了颈上人头,被流放到朔方边地;还被不死心的宦官党处处追杀,窝窝囊囊地躲了大半辈子。

要说“知人善任”,还得说是那个大奸臣董卓。

他威逼蔡邕进宫,若不进官就要诛灭他的九族。蔡邕为了他的九族免灾,被迫应召。可他应召不久,坏事情又来了——董卓被王允灭了九族。

董卓死后,蔡邕对董卓念念不忘,当市抚尸大哭。这让仇视他很久的王允抓住了把柄,立即逮捕他欲判死刑。

可惜的是,是否要判蔡邕死刑的争议尚未停止,蔡邕就死在狱中了。

04

鲁迅竟然还造就了一种商机?

十个你不知道的历史冷知识(你所不知道的历史冷知识)(4)

说到鲁迅,你可能立马就会想到先生的小说,但是你知道鲁迅的小说造就了什么商机吗?

在小说《孔乙己》中,鲁迅先生描述了孔乙己用茴香豆配绍兴黄酒的经典场景。

绍兴黄酒的出名,大半缘于文人雅士们的喜爱。绍兴自古就是文人雅土聚居的地方,饮酒肯定要有下酒菜。

经过时间的推移,绍兴的下酒菜到现在已经极富地方特色,而且种类繁多。不过,饭店中最普通、最受平民百姓欢迎的就要当数茴香豆了。

茴香豆到底是怎样的一种下酒菜呢?听起来很高雅,其实就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再熟悉不过的蚕豆,它味美耐嚼、价格低廉,难怪大家都会喜欢它了。

现在,去绍兴旅游的人都要就着茴香豆喝一喝绍兴黄酒,品味传统的绍兴味道;再提着几坛酒、几袋茴香豆回去和亲朋分享,把绍兴特产传送到祖国各地,给当地带来了很多商机。

这大概是当时的鲁迅先生想象不到的吧。

05

为什么古代酒店关门闭店叫“打烊”?

十个你不知道的历史冷知识(你所不知道的历史冷知识)(5)

在吴语(南方方言)里,把商店晚上关门暂停营业叫打烊而不是关门,这是为什么呢?

原来,买卖人忌讳“关门”词,觉得关门有破产倒闭之意。

烊是从地方话引用过来的,本作炀。炀,暴也,究其大意,无非是说火炙热。而“烊"的原来意思呢,也是指把金属熔化。

古时店家白天收的都是散碎银子,晚上得把它熔化铸成整个的"大元宝",当然就要叫”打烊"了。这样在当时看来,打烊不仅不是关张,简直就是“招财进宝"。

所以,晚上关门停业称为“打烊"这个传统就一直延续至今。

06

为什么英国的法官和律师要戴假发?

十个你不知道的历史冷知识(你所不知道的历史冷知识)(6)

在一些影视作品中,经常能看到在英国法庭上的法宫和律师都戴着一头白色假发。

其实,这是英国一项历史悠久的传统,大约从17世纪开始,英国的法官和律师在法庭上就戴着由马尾制成的银白色卷曲假发。

关于这项传统的起源,有很多说法。

一种说法是,在中世纪时,司法人员是一种很辛苦的工作,他们经常性地过度劳累,加上繁重的脑力劳动,以至于大多“聪明绝顶"。

为了掩饰掉发和美观,他们就戴上假发,并慢慢流行起来,于是约定俗成。

另一种说法是,这是为了表明自己的专业、权威和德高望重,还可以起到保护作用。这是因为带有化妆性质的假发,可以模糊长相,使得他们免遭法庭下来自反对方的攻击报复。

还有一种说法,就是法官穿上黑袍、戴上假发,就可以掩去其本来面目,去除私心杂念,成为法治的代表,真、善、美的化身。

一般来说,他们的假发一眼看过去就知道是假的,给人一种特别“非人化”、“非真”的感觉,也就是说,戴上假发的人看上去就“不是个人”了,它体现了要把法官当做非人非神的、半人半神的思想。

看了这些冷知识,是不是感觉又博学了一点呢?

有趣又有料的小知识可以培养孩子的好奇心,

快讲给他们听吧!

下载学而思轻课APP,每日收获一则小知识!

除此之外还有300集免费趣味教育动漫,

和精品小学数学、语文、英语同步课等你来哦!

十个你不知道的历史冷知识(你所不知道的历史冷知识)(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