庆祝中国共产党100周年优秀电视剧展播剧目《觉醒年代》正在央视热播,截至2月8日当晚,已播出第八集。在已播出的剧集中,百年前掀起新文化运动的《新青年》杂志多次被曝光,那么这珍贵的文物史料来自哪里?按1:1复建的北大红楼背后又有哪些故事?就此,北京青年报记者2月9日上午采访了北京新文化运动纪念馆的相关人员,为您解答这些疑惑。

红楼复原图(1:1复刻北大红楼背后)(1)

多次到新文化运动纪念馆采风 借走143件文物复制品及146张历史图片

“《觉醒年代》剧组来我们新文化运动纪念馆采风的时候,借走了143件文物复制品,这里面包括全套的《新青年》杂志、《每周评论》及其他一些书籍和手稿。”北京新文化运动纪念馆文物资料保管部副主任、研究馆员刘静向北青报记者透露道。

她称,《觉醒年代》电视剧海报里,青年毛泽东手里攥着的《每周评论——青岛问题号特刊》也是新文化运动纪念馆的文物复制品。毛泽东在北大图书馆担任助理员时,经常参加李大钊组织的学生研讨各种新思潮的活动。后来为了推动爱国运动的发展,激发群众的革命热情,毛泽东认为湖南迫切需要办一个有影响的革命刊物,建议湖南省学联仿效李大钊的《每周评论》,创办了《湘江评论》周刊,毛泽东担任主编。

“我馆还给《觉醒年代》剧组提供了146张历史图片,其中有五四运动的场景,还有学生领袖照片,给剧组进行参考使用。”刘静介绍道。

红楼复原图(1:1复刻北大红楼背后)(2)

实地测量地板暖气灯饰全考量到 这才有了原汁原味的北大红楼

值得一提的是,为了在横店影视基地拍摄出最佳效果,北大红楼建筑甚至按照1:1的比例复刻原版。刘静称,当时剧组多次来到北京新文化运动纪念馆内的北大红楼原址进行实地测量。“他们态度还挺认真的,问我这红楼的红木地板原来就有么?我说是的。他们还问红楼的暖气问题,100年前那时到底是烧火炉,还是已经有了暖气。我说北大红楼至今沿用了部分老式铸铁的暖气片。”

刘静还称,就连这红楼展厅里安装的陶瓷的荷叶灯,他们也事无巨细的问到了,说民国初年用的就是这种灯么。刘静回应称是,但如今这个灯是修旧如旧,从武汉那边专门定制的仿民国的灯。在她看来,正是剧组这种追根问底、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才使得北大红楼在镜头里原汁原味的呈现出来。

“除了在横店影视基地的拍摄,剧组还将最后一集的取景放在了北大红楼原址。杀青那天,我就在现场,能在此见证与回望百年前的那股思潮和历史,我感到很荣幸。”该馆党办主任马海亭补充说明道。

红楼复原图(1:1复刻北大红楼背后)(3)

权威史料确保这部剧的真实性 艺术再现革命者的家国情怀

对于《觉醒年代》这部剧,马海亭认为这拍得很真实,“我看到剧组拿着厚厚的剧本,那是经过中央党史文献研究室审核过的史料。”

他还称,他最近一直在追这部剧,他被意志坚定的革命者李大钊一边冒着生命危险创办杂志传播马克思主义,一边很温情的对待家人,妥善处理家务,并得到家人对他革命的支持的这些细节所感动。这样的剧情既有宏大的历史叙事,也有革命者的家事与很生活化的一面,如此将家国情怀通过艺术化的表现形式紧密的结合起来,使得人物形象很立体很鲜活。

“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前是经过了一段时期的马克思主义思想启蒙运动的,这为中共建党做了很扎实的前期铺垫。而这部剧正好恰如其分地抓住了这一历史脉络,弥补了鲜少有影视剧反映这一段历史主题的空白,这部剧还关照当下,有很强的现实意义。”马海亭评价道。

文/北京青年报记者 张恩杰

编辑/贺梦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