宽对猛,是对非,服美对乘(chéng)肥。
【注释】:宽在这并不是形容距离的宽窄,而是宽容的意思,猛就是严厉,猛烈。这里的宽和猛,指代的是治理国家的政策应该宽严适度,互相补充。《左传》昭公二十年说:“宽以济猛,猛以济宽,政是以和。”(宽缓的政令和严厉的政令互相补充调剂,国家的政局就能上下和谐。)
服美:穿华美的衣服。乘肥:乘肥壮的骏马。乘:乘坐,动词,此处指乘坐的马匹,做名词用。这是一种借代的修辞手法。语出《论语·雍也》:“赤之适齐也,乘肥马,衣轻裘。”故后世常以“乘肥衣轻”来代指奢华的生活,此处“服美”与“衣轻”同意。
珊瑚对玳瑁(dài mào),锦绣对珠玑。
【注释】:珊珊:一种由海洋生物珊瑚虫分泌的石灰质外壳聚集而成的东西。化学成分以碳酸钙为主,同时还有一定数量的有机质,形态呈树枝状,颜色多为红色,也有白色、蓝色或黑色。由于珊瑚鲜艳美观,故常用来作饰品。
珊瑚
玳瑁:海洋中的一种动物,形状似大龟,背壳有花纹,四肢为鳍足状。长约60厘米。常出没于珊瑚礁中,因珊瑚礁中有许多洞穴可供玳瑁栖息,亦有充足的海底生物可供其捕食。玳瑁的甲壳呈黄褐色,有光泽和花纹,故可用作饰品,亦可入药。两者都是精美华丽的代表。
玳瑁
锦绣是色彩鲜艳,质地精美的刺绣,常用于比喻美好的事物,比如锦绣山河。
珠矶,指的是珠宝,与锦绣相连,也用于形容文章才气,如锦绣文章,字字珠玑。
桃灼灼,柳依依,绿暗对红稀。
【注释】:桃灼灼上联出自《国风 ·周南 ·桃夭》,原文为:“桃之夭夭,灼灼其华。”(桃树长得多么茂盛呀,它的花开得像火焰一样。)。夭:盛貌;灼:鲜明,灼灼:形容花开茂盛,鲜艳夺目的样子。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
柳依依出自《小雅·采薇》,原文为:“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以前我动身去打仗的时候,杨柳随风飘动)。依依:形容树枝柔弱,随风摇摆的样子。
字面上桃红对柳绿,桃花灼灼对杨柳依依。读懂原文之后就能感受到,前一句描写姑娘出嫁,欢乐喜悦,美好之情溢于言表。后一句写士兵征战远离家乡,满怀伤痛,思念愁苦难以宣泄。
“绿暗”指绿叶颜色变深,“红稀”指红花凋谢变少,这都是晚春到初夏的景色。绿和红分别代指绿树和红花,是修辞中的借代手法。
窗前莺并语,帘外燕双飞。
【注释】:黄莺和燕子成双成对的歌唱飞舞。并语:是聚在一起鸣叫的意思。出自唐代诗人杜牧的《为人题赠诗》:“绿树莺莺舞,平江燕燕飞”。比喻春光美好。
汉致太平三尺剑,周臻(zhēn)大定一戎衣。
【注释】:这是两个典故。上联出自《史记·高祖本纪》,说的是汉高祖刘邦的故事,传说当年剑斩白蛇,举行了大泽乡起义,最后推翻了秦朝,他说,“吾以布衣提三尺剑取天下,此非天命乎。”意思说,他以布衣就是平民的身份,用武力,推翻了秦朝的统治,这难道不是上天赐予的使命吗?
下联出自《尚书·武成》,书中说周朝“一戎衣,天下大定”,传统的解释是:周武王一穿上打仗的服装(戎衣),就消灭了商纣王,建立周朝,天下安定。臻:达到、达成。大定:一统天下。
吟成赏月之诗,只愁月堕;斟满送春之酒,惟憾春归。
【注释】:从古至今,对着月亮吟诵而成的诗句,有千千万万。为皎洁的月色引出最美的诗句,却又留不住月亮即将西沉的步伐,诗人免不了愁绪万千。
把即将归去的晚春,比做自己的好友。端起送行的酒杯,酒杯里盛满的却是,看着春天离去的满心遗憾。这是文人雅客,珍惜春天的情怀。
上平15韵有一东、二冬、三江、四支、五抄微、六鱼、七雨、八气、九绝、十灰、十一真、十二文、十三元、十四寒、十五删。《声律启蒙》是训练儿童应对,掌握声韵格律的启蒙读物。按韵分编,包罗天文、地理、花木、鸟兽、人物、器物等的虚实应对。从单字对到双字对,三字对、五字对、七字对到十一字对,声韵协调,琅琅上口,从中得到语音、词汇、修辞的训练。
《声律启蒙》每韵3段,每段平仄基本格式为:
- 平对仄,仄对平。仄仄对平平。平平对仄仄,仄仄对平平。
- 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对平平。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 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仄是中国诗词中用字的声调, “平”指平直,“仄”指曲折。根据隋朝至宋朝时期修订的《切韵》《广韵》等韵书,中古汉语按语音的高低、升降、长短,归纳出平、上、去、入(不同于我们现代的汉语拼音四声)四种声调,二元化分类,除了平声,其余三种声调统称为仄声。
诗词中平仄的运用有一定格式,称为格律。平声和仄声,代指由平仄构成的诗文的韵律。平仄是四声二元化的尝试。四声是古代汉语的四种声调。平仄是在四声基础上,用不完全归纳法归纳出来的,平指平直,仄指曲折。上声,去声,入声为仄,剩下 了 的是平声。
普通话入声消失,入声归入仄声中的上去两声和平声中的阴平、阳平,这导致用普通话判别诗词平仄会有错误。
现代普通话汉语拼音的四声“ā á ǎ à”,我们小时候学习称第一声、第二声、第三声、第四声,其实它们有专业的称谓。第一声叫阴平或平调;第二声叫阳平或升调;第三声叫上声或上音;第四声叫去声或去音。这样一对照,我们普通话的一声、二声即为“平”,三声、四声即为“仄”。 (中古汉语中的“入”声,已并入其它声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