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政治家、文学家王安石,从小就文思敏捷,才华出众。

相传他进京参加会试的时候,路经一个叫马家镇的地方。忽见前面一所高大的宅院门前人头攒动,又听人们议论纷纷。他上前一看,原来是这家的主人马员外正在以征对联的方式为千金选择佳婿。再看那上联:

走马灯,灯走马,灯熄马停步“走马灯”,是一种供人们观赏的花灯。中间安置一个可转动的轮子,上面贴着纸剪人、马等像,轮下燃蜡烛,热气上腾,引起空气对流,使轮子转动,纸像随之而旋转。出句以此为题,巧在用了顶针、复字手法,故看似好对,但要工整对出,也并不易。王安石想了想,一时不得对句,便匆匆离开马家镇,进京赶考去了。--毕竟考试事大。

进京到了考场,王安石挥笔疾书,文不加点,很快第一个交了卷。考官见他如此迅速答完了卷,想必此生聪明过人,已有喜爱之意。为了进一步试其才华,考官指着考场门外的旗子,出句让他当面答对:

飞虎旗,旗飞虎,旗卷虎藏身

“飞虎旗”,指绘制有飞虎图形的

旗帜。此联与马员外家的上联用了相同的顶针、复字手法。

王安石听了,大喜过望,应声以马家的上联应对考官。考官非常惊奇,想不到这考生文思如此敏捷。

考试结束,王安石又惦记着马家择婿的事,且已有了对句,便急匆匆赶到马家镇,原来马员外择婿之事仍然没有着落。于是,王安石径直走进马家,说要应对。马员外正在为此而焦急,听到消息,急忙命家人:“笔砚伺候!”

王安石提起笔来,不假思索,一口气将考官的出句写了下来。事有凑巧:一写“灯”,一写“旗”;一含“马”,一含“虎”;一个因“灯熄”而使纸“马停步”,一个因“旗卷”而使绣“虎藏身”,简直妙不可言。

马员外见了,喜出望外,当场决定招王安石为女婿,择定吉日,就在马家成婚。

结婚那天,婚礼正在高潮时,听到门外有人高声来报:“王大人金榜已经高中,请明日进京赴琼林宴!”

王安石心想:“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我都赶上了。自然喜上加喜,喜酒未饮已有几分醉意。他挥笔在一张红纸上写了个大大的“囍”字,让人贴在大门外。据说,这就是“囍”字的来历。

当金榜题名遇到洞房花烛(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