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许多读书人靠着科举改变命运,所以即便到了现代高考取得了好成绩,也被普通人形容为鲤鱼跃龙门。在古代大多数读书人的终极梦想就是变成封疆大吏。所谓的“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大概也只有陈胜吴广这样光脚不怕穿鞋的人才能喊出来。
大多数人通过科举考试得个一官半职慢慢地高升,运气好一点在天子脚下做个京官,熬时间熬资历至少也比大多数人要强上不少。相比起外放的地方官员又有一种说法叫做“京官大三级”,为什么会有这种说法呢?
官场的规矩中国千百年来形成了一种独有的文化就是官场文化,特别是在封建时代经常听人这么说:官大一级压死人;还有一种说法叫做“宰相门前七品官”,这些都反映了复杂的古代官场文化。
这些官场的规矩往往都是不成文的,然而人在江湖身不由己,在官场就要遵守官场的游戏规则。官场的规矩不是一成不变的,根据不同的朝代以会有着不同的规则。
西周时期的社会制度是奴隶制的社会,普通人根本没有上升的渠道也没有科举制度。当时官场的规矩就是只要一个人祖上是贵族,子子孙孙就不用发愁。不仅公侯这些爵位是世袭,就连官员的职位也是世袭。
这样就形成了阶级固化导致底层的人没法向上流动,那个时候所谓的官场规矩就是贵族之间的游戏。贵族们完全不用担心有普通的平民来抢自己的位置,因此这些贵族官员们就逐渐丧失了奋斗的动力,最后躺平。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奴隶制度已经不适应当时的社会。
春秋战国时代各诸侯势力的崛起,普通人上升的渠道开始逐渐改变。这个时候秦国通过变法最大的好处就是让普通人看到了改变命运,实现阶层跃升的机会。只要在战场上立下战功,不仅自己会升官进爵也会惠及自己的子孙后代。
秦始皇统一六国建立秦朝之后,中国正式进入封建时代。封建时代的官场规矩与奴隶制时代的官场规矩自然不同,然而官场还有一个分界线就是以科举制度作为分界线。唐朝创立的科举制度彻底让人才流动了起来。
科举制度产生之前,虽然普通人有了阶级跃升的希望,但是这个时候又遇到了旧贵族的打压,于是当时贵族集团和士族集团开始争锋相对。当时还没有“京官大三级”的说法。就以汉代为例,当时地方官员的权利远远比京官要大。
京官大三级如果你问大部分官员是想做地方官还是京官,有一些人会觉得做地方官权力大,因为在汉朝地方官比京官更吃香,掌握的权利也更大。汉朝延续了秦朝的郡县制,地方的最高长官是太守。
汉朝在中央设立的九卿行政级别与太守相同,然而太守在地方不仅掌握了相当重要的财政大权,就连地方官员的任用在太守的手中。虽然九卿可以在皇帝面前天天晃悠,但是论实权远远不如地方官员。
到了明清两代“京官三级”的现象就越来越明显了,此时官场文化也已经逐渐形成。同样的行政级别,例如都是四品官员,但是京城的四品官员和地方的四品官员究竟有什么区别呢?
先要确定的是所谓的“京官大三级”不是说同样都是四品官,在京城任职的四品官就相当于地方的一品官。这里只是一个略带夸张的说法,是形容同样的级别京官的权利更大,就好像是上面提到的“宰相门前七品官”一样。
哪怕是宰相门前的一个佣人,王公贵族遇到了也得客客气气的。而为什么京官大三级又成为了一个明清时期官场普遍的潜规则呢?首先京官与地方官员相比,见皇上和皇室宗亲的机会更多。
就拿清朝为例,在大街上随便看见一个提笼架鸟人的可能就是个王爷贝勒。虽然清朝也是用科举制度选拔人才,但是在这些王爷贝勒面前露个脸刷个存在感也是轻而易举的事情。
其次历朝历代主要的行政机构都设在京城。比如清朝时期的吏部,刑部,户部都设在天子脚下。这些行政机构的最高长官被称为尚书。以吏部为例,主要负责官员任命。
除了京官以外,地方官员大大小小有上万也有几千。作为吏部最高负责人的尚书不可能一个官员的任免都顾及到,这就留下了很大的操作空间。
六部都有一个职位是郎中。按照当时朝廷的制度郎中是五品官,其级别不过就是地方知府。看过清宫电视剧的都知道地方的知府官职并不高,上面还有巡按、巡抚。
然而都是五品官员郎中的权力显然比知府大。就连省一级的官员都得给五品郎中面子,所以“京官大三级”也并不是夸张的说法。那么为什么会出现这“京官大三级”的说法呢?其实是和官员有关。
京官代表利益集团
既然确定在历史上有了京官大三级这一现象,那么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其准确地来说京官代表的不仅仅是自己,而是地方利益集团。准确地说,一些京官是地方利益集团在朝廷的代理人。
古代许多人都听说过“五姓七望”,“五姓七望”是有五个不同姓氏的人为代表的七大名门望族。与其说是名门望族不如说是势力集团。例如其中最有名的河东裴氏,仅仅宰相就出了几十位。
除此之外河东裴氏走出的大小官员更是上百位,而这些人代表了河东裴氏。这也并不是说所有的官员就一定会搜刮百姓贪污腐败,但是不同的利益集团就会有斗争。
特别是到了明清时期这种官僚体系会存在非常多的漏洞。古装剧《李卫当官》中,李卫被一个小混混用野路子搅乱了官场。一个小小的县令贪污而最后查到了二品官员头上,甚至就连皇子、王爷都牵扯其中。
总结中国古代的官本位思想非常严重,许多读书人终其一生就是为了想做官。并不是所有的人都有范仲淹那样“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的大格局。
有一些官员在其位不谋其政。特别是在天子脚下的官员成为了一些地方势力集团的代理人,京官大三级是现象更是一种结果,正是官僚体系所导致的这种结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