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悦悦不幸离世 小悦悦事件的来龙去脉,我来为大家讲解一下关于两岁小悦悦事件过程?跟着小编一起来看一看吧!

两岁小悦悦事件过程(6岁小悦悦不幸离世)

两岁小悦悦事件过程

小悦悦不幸离世 小悦悦事件的来龙去脉

还记得那个广东的女孩么?被两辆车碾压,多人路过却无一人伸出援手。小悦悦,一个可爱的小女孩,经过多次抢救,还是没能留住她的生命。希望天堂没有冷漠,希望她的家人能被世界温柔相待。

最后在上海复旦大学儿科医院接受治疗并进行手术,记者从悦悦父母处了解到,颅咽管瘤的手术做完后,小悦悦就出现了并发症“肺部感染”,虽然手术后的一周小悦悦有过轻微的知觉,人们唤她,她也知道点头和摇头,但最终小悦悦还是没能醒来。

“妈妈如果我死了,你们今后生的孩子就用我的名字好吗?我怕你们会忘记我!”这是镇江宝堰女童小悦悦进手术室前对妈妈的恳求。经扬子晚报报道之后,让许多读者泪奔。众多好心人纷纷伸出温暖的援手,通过多种途径捐款挽救小悦悦的生命。短短几天的时间,捐款总额就达到数十万元。然而,小悦悦最终还是不幸离开了人世。这几天,还没有从悲痛中走出来,小悦悦的父母便开始向好心人退款。

7月12日,他们决定放弃治疗,小悦悦被父母接回镇江丹徒宝堰镇的家中。两天后,这个活泼可爱,美丽的小天使无奈离开了这个世界。小悦悦的父母在悦悦手术之前曾经承诺,凡爱心人士的捐款最终他们都会一一归还。 21日,小悦悦的父亲哽咽地对交汇点记者说,没想到这么多人的爱心也没能挽留住她。小悦悦真的走了!为了当初的承诺,为了小悦悦在天堂没有牵挂,他决定在小悦悦走的第二天就开始退款。因捐款都是从不同渠道来的,所以退起来并没有这么顺当。

小悦悦事件:

2011年10月13日,2岁的小悦悦(本名王悦)[1] 在佛山南海黄岐广佛五金城相继被两车碾压,7分钟内,18名路人路过但都视而不见,漠然而去,最后一名拾荒阿姨陈贤妹上前施以援手,引发网友广泛热议。2011年10月21日,小悦悦经医院全力抢救无效,在零时32分离世。2011年10月23日,广东佛山280名市民聚集在事发地点悼念"小悦悦" ,宣誓“不做冷漠佛山人”。2011年10月29日,设有追悼会和告别仪式,小悦悦遗体在广州市殡仪馆火化,骨灰将被带回山东老家。

2012年9月5日,肇事司机胡军被判犯过失致人死亡罪,判处有期徒刑三年六个月。

别让善款变成受捐者的“烫手山芋”

央视披露了佛山被碾压致死的女童小悦悦的一些“身后事”。据跟踪报道该事件的记者介绍,小悦悦生前共收到社会各界捐款27万元。小悦悦不幸离世之后,她的父亲王持昌很快就遭到了大量电话和短信的质问,有人怀疑他把钱用到了别的地方,还有人质疑他借机“敛财”。王持昌说,这笔善款如今变成了“烫手山芋”。

小悦悦的不幸遭遇曾经牵动整个社会的神经。很多爱心人士慷慨解囊,向小悦悦一家送去捐款,这种爱意与善意的表达,闪耀着人性的光芒和道德的暖意。按理说,善款既已捐了出去,其处置权也就归属了受捐者,只要他们不把善款用在不适当的地方,旁人就无须再说三道四。但小悦悦的离世,给这个常理增加了一些变数。一些人认为,既然小悦悦已经用不着善款,其家人就必须再把钱捐出去,否则就应该受到质疑。正因为面临着这样的压力,王持昌才感到当初的温暖如今有多么烫手。

“善款再捐”理论之所以在比较大的范围内产生共鸣,主要缘于两种社会心理。一是在社会保障体系不够完善,还有不少人迫切需要救助的情况下,被捐助者力所能及地再帮助他人,是对社会爱心的一种传递。原本就属于稀缺资源的慈善,如果不能有效地“流通”起来,就不能起到应有的救助作用。此外,慈善事业的公信力受到诸多事件的重创,慈善的透明度也远远不够,很多人都对善款的使用非常敏感,这种敏感有时甚至压倒了同情心,以致显得粗鲁。

但坚持“善款再捐”理论的人,很可能忽略了一个事实,那就是,整个悲剧性事件的受害者,并不只有小悦悦一个人。小悦悦的离世,实际上让整个家庭都承受着巨大的痛苦。这个痛苦的分量,非当事人是难以体会的。爱心人士捐给小悦悦的善款,除非特意注明只用于小悦悦的治疗,否则就算用于王持昌一家人的生活,也并无不妥。毕竟,他们所受到的心灵创伤也需要治疗。善款所承载的善意,对悲痛中的父母是有着抚慰作用的。在小悦悦刚刚离世时就对其家人加以指责,这其实也是对受伤心灵的一种“碾压”,因而也就违背了慈善的本意。

对慈善予以监督是必要的。但应该指出的是,公众对慈善事业的监督应该区分两种情形:对公共慈善事业的监督要尽可能严厉,以避免社会的爱心被少数人挥霍;对受捐者个体的监督应尽可能人道,避免对受害者或弱势人群造成不必要的伤害。尤其在敦促受捐者转而帮助他人的问题上,一定要坚持“善推善”的做法,即尽量不用强硬施压的方式促成善举,而是要用理性、善意的方式对传递爱心加以鼓励。只有做到这一点,爱心才不会在特殊情形下变成强制性压力。

王持昌在小悦悦离世之后,已经开始着手帮助其他儿童,这样的做法令人钦佩。但王持昌所承受的压力,又让人心生恻隐。只有怀着善意去体会王持昌一家的心情,才能够在善款再捐问题上持有中允平和的立场,才能化解某种“爱心压力”可能给当事人带来的伤害。(千龙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