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乃身之宝

先从美国心理学家罗森塔尔的一个实验说起。

1968年,罗森塔和他的助手们来到旧金山的一所乡村小学,他们从一到六年级的学生中挑选多名学生,对这些学生进行一个“未来发展趋势测试”,然后说一部分学生智力超常,并要求校方对这部分智力超常的学生名单保密,免得影响实验的正确性。

这个名单占学生总数的20%,但真实情况是,名单上的学生是随机选取的,根本不是根据测试结果选出来的。

结果,名单上的那些学生,真的在很多方面有了显著的提升,比如学习成绩提高很多、性格更加外向,求知欲也更强。

你可以永远相信皮格马利翁效应 皮格马利翁效应(1)

美国心理学家罗森塔尔

这个实验说明,老师对学生的信念会产生自我实现预言的作用,这就是期待效应,又称罗森塔尔效应。因为老师对那些“潜力较高的学生”会给予更多的关注、微笑和点头,还有可能花更多时间去教导他们,回答他们提出的问题。更重要的是,老师释放出“你很优秀”的信号,会让学生们更加努力。

其实,这种期待效应不仅存在教师和学生之间,人际关系中的其他关系也存在着

《皮格马利翁效应》这本书就是从心理学角度来阐释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构建,就是源于期待效应

你可以永远相信皮格马利翁效应 皮格马利翁效应(2)

罗森塔尔效应就是皮格马利翁效应的另一种说法。皮格马利翁是古希腊神话中塞浦路斯国王的名字,这个国王性格孤僻,对凡间女子都不感兴趣。于是,他用象牙雕刻了一个美女,并祈求女神维纳斯给这个雕像赋予生命,因为他深深地爱上了这个雕像。女神被他的诚意所感动,便答应了他。最后,皮格马利翁美梦成真,娶了雕像美女。

这个皮格马利翁效应和罗森塔尔效应一样,说的都是“你期待什么,就会得到什么。你对一些人赋予强烈的期待,你的期待就会奏效”。

《皮格马利翁效应》这本书的核心就是在告诉我们,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不是被发现的,而是在无意识中创造彼此的过程。

这本书的作者是女性心理学家朱瑟琳·乔塞尔森,她是国际公认的精神医学大师欧文·亚隆的得意门生。她和老师所持的基本原理即是,人的精神困扰都和不良的人际关系有关。《皮格马利翁效应》这本书就在具体阐述这方面内容。

今天,我从心理学角度来说说,情侣之间是如何创造彼此的。

你可以永远相信皮格马利翁效应 皮格马利翁效应(3)

1.创造彼此的开始,源于各自的理想化幻想

在谈恋爱这件事上,我们每个人都幻想过自己的另一半是什么样儿,而这个幻想是从以前的经验获得的。

精神分析学家温尼克特在研究婴儿理解外在环境时,指出婴儿会产生幻想。被婴儿珍爱的毛毯或泰迪熊就是婴儿幻想出母亲不在时的一种安慰,这样的幻想是对存在的某种事物的阐释,把意义投入感知到的事物上。

赋予事物意义的过程就是想象与外部现实之间至关重要的领域的标志。也就是说,我们能够找到幻想和现实的中间地带,这样就可以为自己的情绪找到替代品。

当我们从小了解到,自己可以幻想出对自己有意义的人和事时,那么在谈恋爱时,就会幻想出自己的另一半。而这样的幻想都是完美的、理想化的,更是自己所期待的。

你可以永远相信皮格马利翁效应 皮格马利翁效应(4)

就像作者朱瑟琳•乔塞尔森在书中讲到自己朋友约翰在热恋时,对伴侣的各种美妙幻想。这样的理想化幻想越发强烈,就越能证明自己的期待正确。

从这个角度来说,我们在用自己创造的幻想来创造着对方,对方也是这样幻想和创造着我们。就这样,恋爱初期,我们都在按照自己的需要在创造着彼此。这也说明了恋爱初期的两个人为什么是那样的甜蜜和谐。

当然,幻想是根据我们的需要来进行的,它是有倾向性的,只有符合我们的择偶标准,才会走进我们的舞台,被我们创造。

你可以永远相信皮格马利翁效应 皮格马利翁效应(5)

2.创造彼此的行为,来自投射认同

当我们用理想化幻想创造出彼此时,我们还会用强大的无意识来创造彼此的行为,即投身认同。

投射认同,是心理学家克莱因提出来的,主要源于婴儿时期和母亲的互动方式。成人后的我们,也会用小时候和母亲的互动方式来对待彼此。

具体来说,投射认同指的是“我认定你应该怎样对我,然后我把这个认定的东西投射到你身上,你认同后,并真的用我认定的方式来对待我,这样你就变成了我期待的样子”。

这个无意识的创造过程,很多情侣都经历过。比如,恋爱中的男女朋友,女朋友认为无论什么时候,男朋友都应该把她的事放在第一位,如果男朋友做到了,那么这个男朋友就是好的。这个过程就是在创造男朋友的行为,因为他很可能并不是把女朋友的事放在第一位,但担心女友生气不喜欢自己,就改变了自己的行为。

你可以永远相信皮格马利翁效应 皮格马利翁效应(6)

你看,投射认同,在创造对方行为的同时,也满足了自己的期待。

作者朱瑟琳•乔塞尔森在书中提到一个心理学术语,叫引拒值,意思是一个人可以被创造的程度。我们每个人都有标签,这些标签会强化他人对待我们的方式。

就像书中的凯西,被汤姆贴上的标签是循规蹈矩的老实人,这使得汤姆就一直认为她就是这样的人,不会改变,也不会有其他违背这个标签的行为。

通过理想化幻想和投射认同,我们创造出自己心仪的伴侣,这就是皮格马利翁效应在发挥作用。

在自己爱情这场大剧中,我们创造出伴侣,并和我们一起出演。我们在感受剧情美妙的同时,很少审视剧情和角色的变化,而这会带来风险。

你可以永远相信皮格马利翁效应 皮格马利翁效应(7)

3.创造彼此的过程,不是固定不变

如果我们觉得自己的伴侣是一成不变的,要按照自己的期待出演固定的角色,那就会让彼此关系失去生命力。

创造彼此的过程,不是固定不变的。

在创造理想化幻想时,我们在用自己主观性去感觉对方,而对方未必真实如此;在用投射认同时,我们期待对方的行为,很可能是对方为了得到我们的肯定而为之,未必是他们真实的想法。

当然,他人的所有品质和行为并不都是我们创造的,但是,当我们致力于把他人当作我们剧本中的人物时,我们就在极力反对他人做出改变。更何况,那些急于得到他人认可和肯定人,是愿意被创造的。

正如书中讲到的汤姆和凯西,在他们相识的时候,彼此都符合自己创造的理想化幻想对象,双方都觉得自己找到了最需要的安全感。他们在相处的过程中,被彼此投射认同出符合自己期待的行为,比如在汤姆看来,凯西一直就是那个老老实实的人,满足自己对专一的期待。但是,当两人感情出现问题时才发现,创造彼此的过程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因为凯西的内心也有颗不安分的心,

你可以永远相信皮格马利翁效应 皮格马利翁效应(8)

从这个角度来说,我们在创造心爱的伴侣时,需要注意这些:

首先,我们要清楚,自己不能被理想化幻想蒙蔽,要看到对方是一个独立的个体,还会有其他的品格,哪怕是自己不接受的。

就像我们在不同人眼里是不同的一样,对方也有很多角色在饰演,我们要充分了解他人多种角色后,才能完整和全面地了解一个人。

其次,我们在创造彼此时,不要只看重行为,更需要用心去体会对方的感受。

就像凯西说出自己的感受时,汤姆才知道自己疏忽了对方的感受,只是把她当作一只听话的小猫。

要知道,情侣之间谈论体验和分享感受是远比行为更重要的。因为婚姻幸福与否更多是和感觉相关。

再次,创造彼此的过程,不能忽视各自内心真实的需求。

正视自己的内心,活出真实的自己,才能让彼此的关系更具生命力。因为那代表着我们可以接纳彼此的改变,以及关系的改变。

更重要的是,我们在尊重彼此真实的需求时,能够清醒地认识到彼此的期待,然后在协商创造彼此的过程中,引导关系向更健康的方向发展。

你可以永远相信皮格马利翁效应 皮格马利翁效应(9)

总之,《皮格马利翁效应》这本书从心理学角度给我们诠释了关系是被创造的,而不是被发现的。书中不仅介绍情侣关系的创造过程,还介绍了父母和孩子,以及其他关系的创造都和皮格马利翁效应有关,即我们期待什么,就会得到什么。

虽说这是一本心理学书籍,但是可读性非常强,不仅有理论分析,还有案例分析,更有对人性的洞察。无论你是心理学工作者,还是对人际关系感兴趣的普通人,这本书都值得一读。

你可以永远相信皮格马利翁效应 皮格马利翁效应(10)

本文完

感谢您的阅读

欢迎关注和转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