肿瘤标志物四大误区(肿瘤标志物最强解读攻略)(1)

今天,我们和各位咚友聊一聊关于肿瘤标志物的问题。

要说起肿瘤标志物,可能是各位咚友在抗癌战役中接触到最多的辅助诊断指标了。不同于血常规、血生化等反应身体状态的血液指标,肿瘤标志物往往带给大家一种“直接反应病情变化”的错觉。

在日常问诊中,关于肿瘤标志物的问诊也是最为常见的,通常都是这样:

“萝卜医生,肿瘤标志物从2.5上升到3.2了!是不是有点耐药的迹象呀?”

“冬瓜医生,这个月NSE(小细胞肺癌特异性肿瘤标志物)超出正常值了,是不是转变为小细胞癌了?”

……

肿瘤标志物有什么用?

肿瘤标志物可以作为癌症筛查的项目之一,但大部分肿瘤标志物参考价值有限。

感染、炎症、妊娠等情况都可能造成肿瘤标志物的上升,部分人群不健康的生活习惯也可能造成肿瘤标志物的升高。

  • 40岁以上,吸烟指数为重度吸烟(吸烟年限x每天吸烟支数>400)的人群;

  • 40岁以上,具有酗酒习惯或肝部慢性疾病的人群;

  • 40岁以上,胃部感染幽门螺旋杆菌,或患有慢性胃炎的人群;

  • 40岁以上,具有癌症家族遗传史(直系血亲中超过一人患有同一种癌症)的人群。

  • 关于高危人群的界定,您也可以通过咚咚肿瘤科提供医学支持,腾讯99公益日特别策划的患癌风险H5测试《你敢测测你的患癌风险吗?》来进行检测。最终结果为“重度风险”的患者,我们建议在防癌体检中加入肿瘤标志物的筛查。

    2:确诊后,肿瘤标志物主要用于对于病情的变化的评估。

    这个主题将是本篇文章的重点内容。可能也是大多数咚友的疑虑所在。

    每位患者的肿瘤标志物变化情况都是不同的。这就意味着医生或是患者没有一套统一的标准来衡量肿瘤标志物的变化。有的患者可能肿瘤标志物全都正常,有的患者肿瘤标志物可高达数十万甚至百万。

    因此,确定自身肿瘤标志物的情况,是通过“肿标”来判断病情变化的基础

    可靠的肿瘤标志物必须具备“特异性”与“敏感性”两个特点:

    • 特异性代表着肿瘤标志物的异常是否符合病情的基本情况。举个例子,如果一位肝癌患者的肿瘤标志物AFP(甲胚蛋白,肝癌特异性肿标)超出正常值,那么我们可以判断这位患者的肿瘤标志物具有特异性。相反,如果一位肺癌患者的AFP超出正常值,或一位健康人的AFP超出正常值,他们的AFP超标就不具有特异性。

    • 敏感性代表着肿瘤标志物是否会随体内肿瘤的情况而发生变化。如果一位肺癌患者的CEA(癌胚抗原,非小细胞肺癌特异性肿标)具备特异性,并且随着肿瘤大小的变化而升高或降低,那么通过数次观察,我们就可以初步判断这位患者的肿瘤标志物具备敏感性。反之,如果这位肺癌患者的CEA不会随着肿瘤大小的变化而相应变化,或是这位肺癌患者通过有效治疗肿瘤缩小,CEA经数次检测反而持续上升,这样的情况就不能称之为具有敏感性。

    确定已经发现可靠的肿瘤标志物后,患者或医生就能通过肿瘤标志物的变化,来评估病情的大概变化了。这一点对于及时指定可行的治疗方案、定制个性化治疗方案都有着非常大的意义。

    值得注意的是:

    肿瘤标志物仅仅是一种抗癌的辅助诊断手段,绝不能代替目前诊断或随访病情的金标准——影像检查(包括CT、核磁、PET-CT等等),任何时候都不能单纯以肿瘤标志物作为判断病情、确定治疗方案的唯一证据。

    肿瘤标志物抗癌进阶篇

    肿瘤标志物单次检查的结果需仔细解读,但无需过分担心。影像肿瘤标志物变化的因素有很多种。

    判断病情的变化趋势,应该选择一段时间内肿瘤标志物的变化趋势进行参考,肿瘤标志物单次小幅度的变化不具备参考价值(这也是很多咚友正在担心的问题)。

    部分患者在肿瘤细胞大面积死亡时,会出现肿瘤标志物暂时性增高,不要因为短时间的变化就乱了阵脚盲目更改治疗措施,需要根据一段时间内肿瘤标志物的变化进行判断。

    肿瘤标志物在癌症病情的随访中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在请教医生时,不妨请教清楚关于肿瘤标志物的问题。你可以咨询医生这些问题:

    • 你是否建议我接受肿瘤标志物检查?如果是,是哪一个或哪几个肿瘤标志物?

    • 如何接受这些检查?我应该多长时间做一次检查?

    • 如果我有一个肿瘤标志物水平异常,这是什么意思?它会如何影响我的治疗?

    • 肿瘤标志物将如何应用在我的后续治疗中?

    延伸阅读:

    十大最常见肿瘤标志物:逐一解析

    癌友必知的十大名词(上):肿标、PET、基因检测

    还靠养生帖防癌?不如测试下你的患癌风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