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明、清三朝的铸币种类十分丰富,此时不仅流通铜钱、白银,甚至还出现了纸币。

一、元代铸币种类

元代流通的货币以纸币为主,可以说元代是中国古代纸币最盛行的时期。元代入主中原之前铸有“大朝通宝”,而入主中原之后铸造了“中统元宝”和“至元通宝”。

至大二年铸有“至大元宝”、“至大通宝”、“大元通宝”;至正十年铸有“至正通宝”“至正之宝”。此外,还有一些庙宇钱和供养钱。

元朝建立后,白银已成为民间通用货币,而官方禁用金银、铜钱流通。元代把银锭改成“银元宝”,而后一直在沿用。

最早的金属铸币出现于哪个朝代(浅谈元明清三朝的铸币种类)(1)

二、明代铸币种类

明代流通的货币以白银和铜钱为主。明代仅发行一种"大明宝钞"纸币,但是由于只发不收,因而纸币泛滥成灾,最终退出了市场。为了避讳朱元璋的“元”字,明代所有钱币都统称为“通宝”。

明代建国初期,铸有“洪武通宝”铜钱。永乐年间铸有“永乐通宝”。宣德年间的铸币数量和版别比较多,但是不如永乐钱精美。

正统、景泰、天顺、成化四朝均没有铸币。弘治年间开始恢复铸币,铸有“弘治通宝”。

嘉靖年间铸有“嘉靖通宝”;隆庆年间铸有“隆庆通宝”;万历年间铸有”万历通宝“;天启年间铸有“天启通宝”;崇祯年间铸钱有百余种,富于变化。

最早的金属铸币出现于哪个朝代(浅谈元明清三朝的铸币种类)(2)

三、清代铸币种类

清代主要流通银子、银元、铜板、铜钱。通常情况下,财政收入、官员俸禄、军人军饷、商人大宗交易大多使用白银,而民间零星交易一般都使用铜钱。

努尔哈赤年间铸造了满文的“天命汗钱”和汉文的“天命通宝”。皇太极时铸造了满文大钱“天聪汉钱”。顺治年间铸造了”顺治通宝”。

吴三桂铸造了“利用通宝”。其子吴世潘铸造了“洪化通宝”。耿精忠铸造了“裕民通宝”。

康熙年间铸造了“康熙通宝”,而后陆续铸造了“乾隆通宝”、“嘉庆通宝”、“道光通宝”。

咸丰年间铸造了“通宝”、”重宝”、”元宝”。慈禧时期铸造了“祺祥通宝”和”重宝”。

同治和光绪年间仅铸造了“通宝小钱”和“重宝当十钱”。宣统年间仅铸造了“宣统通宝”。

太平天国时期铸造了“太平天国钱”、“大花钱”。小刀会铸造了“太平通宝”。天地会铸造了“平靖胜宝”。

清代银元一般多为船型。清代早期的银元多是仿铸的外国银元。

清代发行的纸币主要是顺治年间发行的顺治钞贯、咸丰年间发行的大清宝钞和银票,以及光绪年间发行的纸币等。

最早的金属铸币出现于哪个朝代(浅谈元明清三朝的铸币种类)(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