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学州自述(用生命教了一课)(1)

(托尔斯泰《战争与和平》)

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

——托尔斯泰

印象中,寻亲故事往往是美好的,温馨的结局都差不多。有的是父母找孩子,有的是成年人找父母,然后大团圆。

寻亲男孩刘学州的故事不一样:以未成年孩子找父母开始,以留下遗书自杀结束。

我看了他的遗书,又看了他的视频。看的时候,多次湿了眼。他这短短一生,令人唏嘘。

刘学州自述(用生命教了一课)(2)

人固有一死,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司马迁

我是反对自杀的,自杀实在少有积极意义。但刘学州的死,在我看来,虽未必重于泰山,却绝非轻于鸿毛。他用生命教了一课:不要轻易评判别人。

这一课不是新课,而是复习,因为以前学过。中小学语文阅读题常出现这么一篇短文:

多看了一眼

(美)马里杰·斯比勒·尼格

我年轻时自以为了不起。那时我打算写本书,为了在书中加点“料”,我在假期四处寻找。我要在那些穷困潦倒、懒懒散散的人里面,找到一个主人公。我相信可以找到这种典型。

真给我找着了,有一天,我到了这么个地方:那儿到处是荒凉破落的庄园、衣衫褴褛的男人和面色憔悴的女人。最令人激动的是,我设想的那种混日子的人也找到了——一个正在给马铃薯地锄草的老人——他满脸的胡须没有打理,褐色的工作服没有清洗,身后的小木棚没刷油漆;更有甚者,他锄草的时候,竟然还弄把椅子坐着。

我转身回家,恨不得立刻就坐在打字机前,开始我的大作。而就在我绕过木棚在泥泞的路上拐弯时,鬼使神差地又转头朝老人望了一眼,这一看,我不觉猛地停住了脚步。原来,从这一边看过去,我发现老人的椅边靠着一副拐仗,而一只裤腿空荡荡地垂到地上。顿时,这个我刚刚还认为是混日子的人,一下变成了自强不息的英雄。

从那以后,我再也不敢对一个只见过一面或聊上几句的人,轻易做判断和下结论了。

感谢上帝让我回头又看了一眼。

多看一眼,不轻易做判断和下结论。

正如刘学州说的:“评论一件事情的时候,请从头到尾了解完再做评论。”

刘学州自述(用生命教了一课)(3)

苏东坡说佛印像牛粪,其实是自己心里有牛粪。刘学州最后用生命证明,骂他的人们之所以骂他,就是内心太多阴暗。

刘学州自述(用生命教了一课)(4)

不轻易评判别人,这一课,很多人需要复习,包括我。

“生来即轻,还时亦净。”这纯真的孩子历经苦难,还依然出淤泥而不染。而我早已满身淤泥。

假如我看了那些片面的报道,我会不会也对刘学州多少有那么一丝怀疑呢?我想,我会。

看刘学州的抖音评论区,我十分佩服那些始终保有善意的人,比如:

刘学州自述(用生命教了一课)(5)

刘学州自述(用生命教了一课)(6)

刘学州自述(用生命教了一课)(7)

刘学州自述(用生命教了一课)(8)

她们太让人感动。我自愧不如。

我相信,指责刘学州的人,只有少数是恶意的攻击,而更多人是被俗世所污,质疑别人的纯真,正因为自己失去了纯真。

他们自以为是正义的一方,质疑、嘲讽、辱骂,图一时口快,不知道众口铄金、积毁销骨。

他们没想到自己发送的一句句文字,不是匕首胜似匕首,匕首能杀人,文字虽不能直接杀人,但它比杀人还更厉害,它诛心。

“哀莫大于心死”,本是阳光男孩的刘学州,就这样死了。

《伊索寓言》里有一篇《孩子和青蛙》:

几个调皮孩子在池塘边玩耍,看见一些青蛙在浅水里游来游去。他们就向青蛙扔石头,以此为乐。有的青蛙被他们砸死了。最终,一只青蛙从水里探出头来说:“嘿,住手!住手!我求你们了。你们丢的是石头,我们丢的是性命。”

你们丢的是石头,我们丢的是性命。

恶言恶语对人的伤害,常常甚于石头。

住口!住口!住口!

别自以为是、咄咄逼人,用质疑把人逼入绝境,像《让子弹飞》里面,把人逼到剖腹以自证清白。

如果没有深仇大恨,如果只是观众,还是“让子弹多飞一会儿”,耐心等等,多看少说,存点善意,给点包容。

“观棋不语真君子”,还要当心观棋之时,不小心成了被人利用的棋子。

现实社会让我们时时戒备、处处设防,这难以改变,或许我们忍不住心里的质疑,但总可以在评论别人的时候,给别人、也给自己,留点余地。

在追求言论自由的同时,请多些容忍。

相较于鲁迅“我向来是不惮以最坏的恶意来推测中国人”,我更喜欢胡适的“容忍比自由还更重要”。

刘学州自述(用生命教了一课)(9)

(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