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曰:“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我来为大家讲解一下关于论语译注经典句子?跟着小编一起来看一看吧!

论语译注经典句子(有情有义有人生16-10)

论语译注经典句子

孔子曰:“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

“难”这里指发怒可能带来的灾难、留下的后患。

夫子说:“君子在这九件事要认真思考。看的时候要考虑看得是否明白,听的时候要考虑听得是否清楚,侍人的脸色要想想是否温和;对人的态度要想想是否恭敬;说话考虑是否忠诚;做事考虑是否认真谨慎;如有疑难,考虑应该询问请教别人;忿怒时要思考是否有后患;获取财利考虑是否合于道义。”

孔子曰:“君子有九思。”“思”是一个会意字,从字型上看,是一个“心”字加一个“田”字,从字面意思来看,表示记挂谷物收成、考虑吃饭问题。本义是考虑吃饭问题。由此引申出深想、考虑,怀念、悲伤、意念、创作的构想等。《说文》给出的解释是:“思,容也。”

《论语》中有“思”的句子有12句。“思无邪”(《论语•为政篇》)的“思”是一个语助词;“原思为之宰”(《论语•雍也篇》)的“思”是原宪的名字,这两条除外,其余的“思”是表示“思”与做人做事的关系。“思”这里是思考、考虑的意思,相当于曾子的“吾日三省吾身”,自我反省的意思。

孔子曰:“视思明,听思聪。”有句俗话,“眼见为实,耳听为虚”,但眼睛见到的就是真实的吗?耳朵听到的就一定假吗?最简单的,你看到一个人西装革履,开着豪车进入了一个小区,你觉得他就是百万富翁吗?殊不知,他是别人的司机!你看到的现象并不是真实的。人们常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但你看到的表象也不一定就是真相。用心看,才会发现真相。在这里,起作用的还是你的心,你认为他是富翁,这是你先入为主的缘故。如果你了解了这个人再作决定的话,那么你看问题逐渐就会接近本质。

如果他开车进来,你都不想他是百万富翁这事,你在干嘛呢?你赞叹他的车技,你赞叹他穿衣服就讲究!你看到的都是别人的优点,是你学习的对象。一个人的心始终向善的,这是修行的关键。人人是好人,事事是好事,你自然就能“视思明”了,可往往人就是看不清是非曲直。

“听思聪”的“聪”是一个形声字。本义是听力好。《说文》给出的解释是:“聪,察也。”“聪”有明察的意思,指通过耳朵听听声音,就能用心辨别其是真假。和“视思明”的解释是一个道理。《吕氏春秋》记载,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子期听到伯牙奏琴就能听出来志在高山,还是流水,“闻弦歌而知雅意”就是能够听懂别人的弦外之音,一个人能“知音”,能听懂一个人所要表达的意思,功夫可不简单。

如果我们没有这样的听力辨识度,那么最好的办法是听到了一件事,不要像小喇叭一样的传播开来,人云亦云,而是要根据自己的智慧来作判断,尤其是要站在全局的观念上来思考你听到的事情。

我们看,孔子说的第一条是视听,看到一个人,听他说话,然后该怎么办了?你得表态啊?表态怎么表啊?我们接着看:“色思温,貌思恭。”“色”这里是指一个人的面部表情,“温”,是温和,说的是一个人要有温度,对社会充满了温暖的情怀!跟真正的儒家贤人在一起的时候,就感到如沐春风,像坐在春风里边一样。

孔子说;一个人要想成为君子,你在侍人的时候,脸色要想想是否温和。《诗经》里有“言念君子,温其如玉”的说法。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随天外云卷云舒。用北宋文学家范仲淹的话,就是“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做事不偏不倚,也就是儒家的中庸之道,生命的状态在这里呈现出一种成熟的圆润。修行是一个很奇妙的词语,人生在世实质上就是一个修行的过程,不经过修行,一个人不可能成为温如玉的君子的。

“貌”是一个形声字。本义是动物的外形、样子。引申义是一切有形事物的外形、样子。“恭”是恭敬,对人的态度,你要想想对人的态度是否恭敬。儒家思想强调的是“推己及人”,一个想成为君子的人,你要懂得尊敬,也懂得谦卑,待人要真诚,无论贵贱;只有你尊敬别人,才有可能得到别人的尊敬。

东汉末年,刘备听徐庶说诸葛亮很有学识,就和关羽、张飞带着礼物到隆中去请诸葛亮出来帮助他替国家做事。没有见到诸葛亮;第二次,刘备又和关羽、张飞冒看大风雪第二次去请,不料诸葛亮又出外闲游去了;第三次拜访诸葛亮时,诸葛亮正在睡觉,刘备不敢惊动他,一直站到诸葛亮自己醒来,才彼此坐下谈话。成语“三顾茅庐”由此而来,比喻访贤求才,真心诚意地邀请别人。

那些目空无人,总是高高在上的人,不懂得谦虚和恭敬,自然不会得到大家的认可的。

朱温原来是农民起义领袖黄巢的大将,后来,背叛了黄巢,投降了唐朝。901年,朱温率军进入关中,控制了唐朝的政权。904年,心狠手辣的朱温,一不做二不休,用武力强行把唐昭宗逼迁到洛阳,朱温不放心,派李振到洛阳去监视唐昭宗及百官。李振仗着朱温的权势,趾高气扬,目空一切,他经常用盛气凌人的态度去指使别人,遇到不顺眼的就训斥。后来,朱温被他的儿子所杀,李振与其家人都被后唐庄宗李存勖所处死。目空一切的人一般不会有好下场的,朱温的结局如此,李振的结局也是如此。

孔子曰:“言思忠,事思敬。”《论语•卫灵公篇》记载,子张问行。子曰:“言忠信,行笃敬,虽蛮貊之邦行矣。”子张问行。孔子:“说话要忠信,行事要笃敬,即使到了蛮貊地区,也行得通。”一个人说话忠实,不要自欺欺人。“忠”,首先要做到的“忠”于自己,不做违背良心,违背道德的事,然后才能做到“忠”于他人。做事的时候,要尽自己最大的努力,把自己该做的事情做好,这就是“忠”。

“事思敬”的“敬”,本义是恭敬,端肃的意思。恭在外表,敬存内心。“敬”是心对自己行动的约束力,时时刻刻心存敬意。“敬”这里可以理解为,一个人办事毫不苟且,每一份事业都需要全心全意,都要全情投入,没有随随便便就能做好的事情。俗话说:“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你选择了做什么,就要尊重你的选择,以负责、尽职的态度去做。你就能取得一定的成功,如果不努力,什么事情都做不好。请朝文学家彭端淑在《为学》中说:“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人之为学有难易乎?学之,则难者亦易矣;不学,则易者亦难矣。”(天下的事情有困难和容易之分吗?做了,那么困难也变得容易。不做,那么容易也变得困难。人们做学问有困难与容易之分吗?去学,那么困难也变得容易;不学,那么容易也变得困难。)作者通过一个穷和尚和一个富和尚去南海的故事告诉我们,只有立下了目标,努力去实现,才会获得成功。人之为学,贵在立志,无论客观条件的好坏,天资的高低,关键在于主观努力。

孔子曰:“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

“疑思问”的“疑”本义是迷惑,怀疑,引申为疑问,猜疑,犹豫,估计,畏惧等。《说文》给出的解释是:“疑,惑也。”“疑”是人们一种最直接的反映状态,即面对不知所表现出来的困惑、迷茫、不解。“问”的本义是有不知道或不明白的事请人解答。《说文》给出的解释是:“讯也。”“问”是对“疑”的一种集中与概括,即由疑而引发的一种求知、求解的愿望与要求。“不懂就问”,这是释疑解惑最直接有效的方法。但是在现实生活中,一些人碍于面子或者说是虚荣心,遇有疑惑不愿主动向人求问,以至于疑虑越积越深,甚至误入歧途。也有人不懂的时候,也不先思考一下,就直接问,问个结果出来,然后就把结果记录一下,就这样也不总结原因,等到下一次还是问同样的问题。所谓术业有专攻,问对人,你才能得到更好更完成的解决办法。随便拉一个人问,只会浪费别人时间,你也可能得不到自己想要的答案。孔子是一个善于“问”的高手。《论语·八佾篇》记载,子入太庙,每事问。或曰:“孰谓人之子知礼乎?入太庙,每事问。”子闻之,曰:“是礼也。”孔子曾入太庙,每件事物都要问。有人便说:“谁说鄹邑大夫的这个儿子懂得礼呢?他到了太庙,每件事都要向别人请教。”孔子听说此事后,说:“我这么做,正是礼呀。”

孔子之所以成为当时的学问集大成者,源头活水就是具有“每事问”的精神。正是具备了这样的精神,他在教化仲由也就是子路同学的时候,才说:“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论语·为政篇》)(孔子说:“仲由,我所教导你的,你真的了解了吗?知道的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就是智慧啊!”)生活中,一定要善于发现问题、认真思考问题,遇到了疑难问题时,实在是“不愤”、“不悱”的情况下,不要打肿脸充胖子,要虚心求教,要不耻下问,这样,才能不断提升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

“忿”是一个形声字。本义是心绪散乱。“忿”的状态持续到一定时候就上升为怒。《说文》给出的解释是:“忿,悁也。”

“忿”在《论语》中出现三次“一朝之忿,忘其身以及其亲,非惑与?”(《论语•颜渊篇》)不仅害了自己,而且也连累到家人,这岂不是很糊涂吗?本章句以及“今之矜也忿戾。”(《论语•阳货篇》)

“忿”表示一种冲动,一种情绪上的冲动,使人控制不住自己而产生某种行为。人到了这个时候,头脑最不冷静,甚至有些冲动。

根据史书记载,刘备伐吴是因为他的结拜兄弟关羽被东吴所袭杀。刘备“以怒兴师”,恃强冒进,犯了兵家之大忌。在具体作战指导上,他又不察地利,将军队带入难以展开的二、三百公里的崎岖山道之中;同时在吴军的顽强抵御面前,又不知道及时改变作战部署,而采取了错误的处处结营的办法,终于陷入被动,导致悲惨的失败。

历史的教训告诉现在的战争指挥者,在未来战场上一定要用理智驾驭情绪,控制感情,冷静地处理各种敌情,防止发生同事劝说而不听、自己冲动而妄动、敌人激将而上当的问题,自觉地做到“将胜其忿”。

“忿思难”,与人忿争,不可意气用事,就应该想到泄愤带来的严重后果,这样才能保持理智,才能免除灾祸、灾难。“忿思难”是告诫当领导的生气时别忘了考虑周全,比如刘邦一听韩信使者说请求刘邦封他为假齐王,这是不该生气的高危举止。经张良、陈平暗示,生气说要就封真齐王,还封什么假王啊!这便是经过权衡的“忿思难”。刘邦反应敏捷,立即纠正自己的错误,派张良来到韩信营中,宣布分封韩信为齐王。这样,刘邦韩信君臣齐心共同抗击项羽。终于赢得了楚汉战争的胜利。

我们知道的,明朝末年,三海关总兵吴三桂听到爱妾陈圆圆被李自成大将刘宗敏掳去后,仰天大叫:“大丈夫不能保一女子,何面目见人耶!不灭李贼,不杀刘宗敏,我誓不为人!”吴三桂咬牙切齿,一不做二不休,投降清廷,引清兵入关,很快攻下北京,将李自成农民军赶出北京城。吴三桂冲冠一怒为红颜,成就了千古骂名。

“见得思义”在《论语》中出现两处,一处是本章句,一处是在《论语·子张篇》,子张曰:“士见危致命,见得思义,祭思敬,丧思哀,其可已矣。”(子张说:“在国家和民族危难时刻,士能主动接受命令,全力以赴的完成命令,甚至是献出自己的生命,遇到利益获取要考虑是否符合义的要求,祭祀时要考虑自己是否严肃恭敬,居丧的时候要考虑是否哀。这样就可以了。”)

“得”就是得到的意思,不论是名闻利养,还是利益熏心,面对这些诱惑时,应该最先想到一个“义”字。“义”就是适不适宜,正不正当,合不合理。合乎道义就接受;不合道义,一定不要接受。

北宋时期,陈世美的妻子秦香莲供他读书。他在科举中考取了状元,后来做到了驸马。秦香莲带着儿女来找他。陈世美首先想到的是头上戴的乌纱帽和身上穿的蟒龙袍,想到了与皇姑成婚后的荣华富贵,他认为自己得到的这一切,很是享受,于是见利忘义。陈世美不但不认,还派杀手追杀她们。这事让皇帝知道了,让包拯审判陈世美,后来被铡。一个人贪图一时的荣华富贵,却把小命搭了进去,你说这是何必呢?

不义之财不可得,该拿就拿,不该拿的就别拿。一个人面对财、色、名、利的诱惑,都要能够如如不动,把持好自己。

“君子有九思”,首先是看的时候,要考虑看得是否明白,听的时候,要考虑听得是否清楚。看了,听了,你需要拿出自己对问题的看法啊?看看“色”、“貌”,合不合适,也就是符合不符合中庸之道。话也说了,事情也做了,但自己一定要反思啊!自己还有哪些不足的,一定要积极改正。

如何能够做一个君子啊?那就是一心为他,这是善;一心为己,则是恶。修行的过程,其实就是逐步进入“断恶修善”的境界,看正面的,不看负面的;听善的,不听恶的。习惯了,你就自然而然在“道”中了。因为道法自然啊!你自己都已经在“道”中了,你自然就是君子了。

学习第一是立志,办事第一是敬事。“人无志不立。”一个人没有明确的人生志向,学习就没有动力,缺乏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最有可能的是“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办事需要讲究“行笃敬。”一个人对事情保持一颗敬心,全力以赴去做,这样尽心去做了,你才能在做事的过程中无怨无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