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胡春萌近几年来,选秀综艺节目成为各大平台综艺节目的“必争之地”“吸金利器”新春伊始,前有《乘风破浪的姐姐2》《追光吧哥哥》,后有《创造营2021》《青春有你3》,从选手一次次出圈,到节目话题一次次登上热搜,本来以青年观众为主要收视人群的选秀节目,甚至有向全年龄观众群覆盖的趋势在这样的人气支撑下,内娱选秀却逐渐变味儿,似乎选出能唱会跳颜值高的“优质偶像”,早就不是节目的初衷,“组CP”“选手互相吐槽”“水平拉胯”等等,才是节目高收视的保障,我来为大家讲解一下关于选秀节目背后的真相?跟着小编一起来看一看吧!

选秀节目背后的真相(选秀综艺的未来在哪里)

选秀节目背后的真相

作者:胡春萌

近几年来,选秀综艺节目成为各大平台综艺节目的“必争之地”“吸金利器”。新春伊始,前有《乘风破浪的姐姐2》《追光吧哥哥》,后有《创造营2021》《青春有你3》,从选手一次次出圈,到节目话题一次次登上热搜,本来以青年观众为主要收视人群的选秀节目,甚至有向全年龄观众群覆盖的趋势。在这样的人气支撑下,内娱选秀却逐渐变味儿,似乎选出能唱会跳颜值高的“优质偶像”,早就不是节目的初衷,“组CP”“选手互相吐槽”“水平拉胯”等等,才是节目高收视的保障。

那么,这样迷幻的选秀综艺节目,真的能够成为中国式选秀的未来吗?

为什么选秀节目因选手“实力拉胯”而火?

中国选秀节目历史悠久,从早期的《超级女声》到《加油!好男儿》,再到《中国好声音》,发展至如今的《创造营》系列和《青春有你》系列,选秀节目的面貌也在不断创新。然而,在赛制不断创新的基础上,一些选秀节目本身的火爆程度却与选手实力不成正比,有的节目甚至因为选手“实力拉胯”而频频登上热搜。

《创造2021》中,选手韩佩泉吐槽同台竞演的糖果超甜组合是“糖果齁咸”,从而为节目成功贡献了一次“热搜”,节目至此为观众开辟了新的观赏角度,跑调的歌手、划水的舞者……网友们在感叹“内娱完了”的同时纷纷加入吐槽大军,“比看《欢乐喜剧人》过瘾”“韩佩泉可以被淘汰,但嘴必须留下”“韩佩泉是带着我的嘴上节目的”。当然,选手韩佩泉也不负众望,在还没有进行舞台表演的情况下,就凭借“他一张嘴我差点过去”“非得battle啥呀,没事闲的”“他们好像演了一段小品”等吐槽金句,成功进入高关注度的选手阵营。

与《创造2021》几乎同时开播的《青春有你3》,似乎也有类似的问题,选手媒体互怼场面,选手退赛,导师怼制作人……节目的看点似乎都不在选手实力本身,节目播了几期,出圈的优质舞台表演也不多。刚刚结束的《追光吧哥哥》,似乎也只给大多数观众留下了“油腻”的印象。

也难怪网友评论,内娱选秀“选了个寂寞”。

在近年来“流量决定一切”的娱乐圈风气引导下,一些选秀节目的选拔标准改变,实力不再成为最终决定选手能否出道的硬性指标,唱歌跑调、舞蹈惨不忍睹,只要选手有人气,都有出道的可能。一方面,这给了更多普通人一个实现梦想的舞台,但是另一方面,参与门槛本就不高的选秀节目的选拔门槛进一步降低了,越来越多的人期待着自己成为下一个“杨超越”。然而,竞争激烈的中国娱乐圈真的可以容纳那么多的“杨超越”吗?这样出道的选手真的做好准备了吗?如果没有尽快提升个人实力,出道即巅峰,随后逐渐成为“小透明”,被后浪“拍在沙滩上”,恐怕才是大多数实力不济选手的最终结果。

观众看选秀节目看的是什么?

当优质偶像选拔不再成为选秀的最重要目的,优质歌舞舞台的呈现不再成为选秀综艺的看点,选秀节目却依然火爆。那么,观众看选秀节目时,到底在关注什么呢?换个角度说,综艺节目制作方要靠什么来吸引眼球呢?

“实际上,目前大多数选秀节目,‘秀’的部分远远大于‘选’的部分。”南开大学滨海学院广告学专业教师李维这样分析,“不难看出,‘编剧’渗透在一档选秀节目的各个角落,包括赛制、舞台表演、选手台下生活、导师选手的台词等,由此产生出矛盾冲突,令观众对节目接下来的发展有期待感,这也是让节目对观众产生吸引力的核心法宝之一。我们仔细观察目前大多数综艺节目的演职员名单,都会发现‘编剧组’的身影。”

以《创造营》系列为例,节目呈现了一个素人成长为明星的过程,但是它浓缩了这个过程。普通人通往成功的路都是相似的,需要打磨实力、获得机会、遇到挫折、战胜困难、继续进步……是一个很漫长的过程,而选秀类的综艺节目,将这个过程浓缩,且将各个环节设计得紧密、层层叠加,并全程展示给观众,这与编剧编写一个影视剧故事是十分类似的。《创造营2021》呈现的故事,就是一群男孩子,来到一个陌生的地方,通过制作方设置的重重障碍(舞台公演、选手PK、选手社交磨合),经历人生的高光时刻或低潮点,获得自身的成长。《创造营2021》对自己的定位──国际青年文化交流男团成长综艺,从这一点就可以看出,编导的思路是贯穿于节目始终的,实现思路贯穿的抓手,就是在节目中不停地设计、做扣儿、埋下伏笔、引发矛盾。

“很多选秀节目不仅有舞台秀,还有生活秀,这是节目的另一条线。普通观众除了对节目舞台表演有着观赏性的期待之外,对他人生活还有着好奇心,这也是观众追这一类选秀节目的原因之一。观众在这些尚未成为明星的选手身上,看到了自己也经历过或正在经历的问题、压力、窘境。”李维表示,“观众产生代入感,在某些方面,这些选手的行为或处理方式,会成为观众的决策参照,这也是像选秀节目这类媒介产品的功能之一。纵观今天的选秀节目,它同时满足了观众的欣赏心理、猎奇心理以及给现实生活提供决策参照。”

这也能够解释,为什么如今的选秀节目中,一开始就唱跳表演颜值俱佳的选手的确存在,但并不多见。因为这一类选手只能满足观众的欣赏心理,他们与一般观众的距离很远,距离感不利于观众对节目的参与(观看、投票)。相反,一些长得好看一点、唱歌好听一点、跳舞灵活一点、性格有点可爱、有点瑕疵的“邻家型”选手,占据选秀选手的多数,且很多都获得了极高的人气。一方面,这样的选手显得更加真实、亲和力强,另一方面,年轻观众在对这类选手支持的过程中,产生心理代入感,将自己投射到选手身上,让选手帮助自己完成“梦想”。

中国式选秀要传达什么样的价值观?

今天,一方面选秀节目越来越难以选出优质偶像,另一方面各大平台、制作方却对选秀节目乐此不疲,节目的经济价值可见一斑。

在李维看来,选秀节目的盈利点,并不仅是产生于最后选秀结果出来的那一刻,而是更多来自选秀过程中的高关注度、话题度,从媒介角度来看,好的或不好的,只要被关注有流量,商机是等同的。所以,能否选出优质偶像,并不是制作方、播出方或广告商最为看重的。这样的节目,形式较趋同且泛滥,其实在价值传达上是容易出问题的。

一方面,这类节目不少是“舶来品”,购买外国节目的版权或借鉴外国节目,再进行本土孵化,从形式上就是“舶来品”,又怎么能对中国本土文化进行很好的关注和传播呢?所以我们看到,目前很多选秀男团女团是满满的日韩风,一些说唱、街舞类选秀,它的文化根基是发源于国外的,这就造成再如何本土化改造,也会出现水土不服。如果能够开拓更多本土的、原创的节目,其实对中国传统文化或是现代本土文化的传播才是更有利的。

观察最近的国内选秀节目,李维认为:《乘风破浪的姐姐》系列开始展现出不一样的意义和价值。《乘风破浪的姐姐》第一季能够火爆,不排除天时地利人和的因素,但是更为重要的原因是,它首次提出一个新的概念,30 女性如何重新定位。它让选秀节目具有了更深层次的意义。它不仅是一个团体养成类的节目,它还提出了一个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30 女性面临事业和家庭的选择,将何去何从。20 女团,选手们只有一条路,在事业上不断精进、向前冲,相比之下,30 选手,摆在她们面前的是一道选择题,是以事业为重还是回归家庭,如何平衡两者关系。

另一方面,不可否认选秀节目对年轻人价值观、审美观是会产生影响的。女生白幼瘦、男生柔弱化,当下选秀节目选拔标准趋同,它传达出的审美观也是大同小异的。审美是有主流和非主流之分的,但是绝不应是单一的,单一的审美标准,大概率会导致社会价值观的异化。今天,一些选秀节目在内容和形式上进行了新的尝试,希望未来中国的选秀节目,可以在塑造更多元、健康审美标准的方向上有深入探索。

总而言之,李维认为,媒介是有教化功能的,把社会责任传承的功能展示出来,通过寓教于乐的方式传达正确的价值观、多元化的审美观,也应该是未来中国式选秀的努力方向。(胡春萌)

来源: 天津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