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年高考古诗文默写题及答案(高考古诗词鉴赏训练题)(1)

四十九、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问题。

九日

杜甫

重阳独酌杯中酒,抱病起登江上台。

竹叶①于人既无分,菊花从此不须开。

殊方日落玄猿哭,旧国霜前白雁来。

弟妹萧条各何在,干戈衰谢两相催!

【注】①竹叶:竹叶青酒。

1.颈联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景象?运用了什么手法?(4分)

2.结合全诗,简要分析诗歌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4分)

参考答案

1.他乡日落时分,黑猿声声悲啼,霜天秋晚,白雁南来的凄凉景象。渲染的手法,以西沉的落日、凄清的猿啼、故乡南飞的白雁绘声绘色地渲染凄清之境。(亦可答:对比的手法,异乡之景与旧国之物的对比,黑猿与白雁的色彩对比。)(4分)

2.思亲怀乡、衰老催人(年老多病)的感伤、遭逢战乱伤时忧国的情怀。(4分)

五十、.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问题。

感遇

陈子昂①

兰若②生春夏,芊蔚③何青青。

幽独空林色,朱蕤冒紫茎。

迟迟白日晚,袅袅秋风生。

岁华尽摇落,芳意竟何成!

【注】①陈子昂(公元661—702)梓州射洪(四川射洪县)人,二十四岁中进士,官至右拾遗,直言敢谏;三十六七岁随建安王东征契丹,建议不被采纳,反受降职处分,三十八岁辞官还乡,被射洪县令陷害,死于狱中。②兰若:均为香草名。③芊蔚:花叶茂盛状。

1.整体感知这首诗,简要概括这首诗的思想内容。(4分)

2.这首诗最主要的艺术手法是什么?请简要赏析。(4分)

参考答案

1.这首诗描写空绝春夏之间的兰若在秋风起时便枯萎调零的命运(2分),借以抒发自己才华出众却报国无门,年华流逝而芳意无成的苦闷(2分)。

2.托物言志(2分)。前四句从形、色两方面赞兰若风采的秀美,突出其幽雅独特,后四句写兰若摇落,芳意无成,感叹其芳华零落,从而抒发自己对年华流逝,理想破灭的感慨(2分)。或答比兴(2分)。前四句着力赞美压倒群芳的风姿,实则是以其“幽独空林色”比喻自己出众的才华;后四句以“白日晚”“秋风生”写芳华逝去,寒光威迫,充满美人迟暮之感,“岁华”“芳意”用语双关,借兰若凋零写自己年华流逝、理想破灭(2分)。

五十一、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和一首宋诗,回答问题。

落花

【唐】李商隐

高阁客竟去,小园花乱飞。参差连曲陌,迢递送斜晖。

肠断未忍扫,眼穿仍欲稀。芳心向春尽,所得是沾衣。

落花

【宋】宋祁

坠素翻红各自伤,青楼烟雨忍相忘。 将飞更作回风舞,已落犹成半面妆①。

沧海客归珠迸泪,章台②人去骨遗香。可能无意传双蝶,尽付芳心与蜜房。

【注】①半面妆:《南史•后妃传》载梁元帝徐妃,“以帝眇一目,每知帝将至,必为半面妆以俟,帝见则大怒而出。”②章台:汉长安章台下街名。旧时用为妓院等地的代称。

1.两首《落花》诗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什么异同?请作简要分析。(5 分)

2.咏物诗讲究人物交融,两首诗的颔联都突出表现了这一特征,请加以赏析。(5 分)

参考答案1.相同点:两首皆有惜花伤春之情。李诗写满园缤纷落花,让人断肠不忍扫去,直接抒发了惜花之情;宋诗首联写花之自伤飘零,绸缪于青楼烟雨,一片凄苦迷离的景象,别有惜花伤春之意。

不同点:李诗有慨叹身世之意,写花朵用生命装点春天,无私奉献自己的一片芳心,却落得个凋零残破、沾人衣裾的凄凉结局,也寄寓了自己素怀壮志,屡遭挫折,报效无门的际遇之苦;宋诗三四联以沧海客归,珠犹迸泪,章台人去,骨尚遗香,喻落花的精诚专一,表现诗人忠厚悱恻之情(或九死犹未悔的精神)。

2.李诗:“参差”句空间着眼,“迢递”句从时间着眼,写落花纷飞,连接曲陌,连绵不断,无止无休,斜晖的点染又增添了整个画面的凄迷色彩。这种暗淡的色调,透出了诗人心灵的伤感和悲伤。

宋诗:两句从时空角度深入描绘了落花的全过程,出句描写落花飞动的舞姿,对句写花落地不甘香消玉殒,仍不失红粉佳人的美容,融入了诗人深沉的感受,“更作”“犹成”加强了感情色彩,倍增了执着之意。

五十二、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问题。

骢马 万楚

金络青骢白玉鞍,长鞭紫陌野游盘。朝驱东道尘恒灭,暮到沙源日未阑。

汗血每随边地苦,蹄伤不惮陇阴寒。君能一饮长城窟,为尽天山行路难。

诗人简介

万楚,唐代诗人。开元(713-741)年间进士。生平事迹不详。存诗八首。

1.诗中的马有怎样的特点?

2.诗中主要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结尾一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参考答案:

1.高贵、敏捷、矫健、气度不凡的良马。(答相关意思相同的词也可)

2.诗歌采用象征的手法。意思是只要能有建功立业、为国献身的机会,哪怕是奔赴长城内外和历尽艰难险阻的天山也在所不辞,表现了骢马的不甘寂寞、一展宏图的雄心壮志,同时也表现了诗人昂扬奋发的进取精神和立功边陲的宏伟抱负。

往年高考古诗文默写题及答案(高考古诗词鉴赏训练题)(2)

五十三、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问题。

晚登江楼有怀

李嘉祐

独坐南楼佳兴新,青山绿水共为邻。

爽气遥分隔浦岫,斜光偏照渡江人。

心闲鸥鸟时相近,事简鱼竿私自亲。

只忆帝京不可到,秋琴一弄欲沾巾。

诗人简介

李嘉祐,字从一,生卒年俱不可考,赵州(今河北省赵县)人。天宝七年(748)进士,授秘书正字。以罪谪鄱阳,量移江阴令。上元中,出为台州刺史。大历中,又为袁州刺史。与李白、刘长卿、钱起、皇甫曾和皎然相识。善为诗,绮丽婉靡。高仲武在《中兴间气集》卷上评曰:与钱、郎别为一体,往往涉于齐梁,绮靡婉丽,盖吴均、何逊之敌也。如“野渡花争发,春塘水乱流”,又“朝霞晴作雨,湿气晚生寒”,以为“文章之冠冕也”。又“禅心超忍辱,梵语问多罗”,役使许询更出,孙绰复生,穷极笔力,未到此境。

《新唐书•艺文志》著录《李嘉祐诗》一卷,《全唐诗》编为三卷(卷二〇六——二〇八)。

【注】李嘉祐,天宝年间进士,授秘书正字。以罪谪鄱阳,贬为江阴令。

1.诗歌前两联写了哪些景色?这些景色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心情?(5分)

2.你怎样理解诗中的“心闲”与“欲沾巾”?请加以赏析。(6分)

参考答案

1.(1)碧水边青山矗立,夕阳下有人渡江。(3分)(2)喜悦之情。(2分)

2.(1)“心闲”,表层是悠闲,深层则是苦闷、失意。(或答:初始尚有悠闲心境,但想起际遇,则苦闷、无奈。)(2)“欲沾巾”,表现出眷恋京城、渴望再得任用的心理。(3)“心闲”与“欲沾巾”并不矛盾,心闲更衬内心的苦闷。(每点2分)

五十四、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问题。

春日闲居

徐通

草阁春方暮,柽①阴日未斜。

蜗涎分断壁,莺语并邻家。

曲坞藏修竹,轻云覆落花。

卑栖②有至性,长此卧烟霞③。

【注】①柽(chēng):即柳树。②卑栖:居于低下的地位。③烟霞:山水胜境。

1.第二联写了一幅怎样的图景?诗人是如何写的?(4分)

2.尾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4分)

参考答案:

1.蜗牛爬过的断壁上,留下银白色的蜗涎,深黑的墙壁被划分为二。院内院外,一片莺啼之声。这是一幅美妙静谧的山村暮春图景。(2分)此联使用动静结合的手法,先写“蜗涎”之静,后写“莺语”之动,以静显动,以动衬静。(2分)

2.尾联用“卑栖”“至性”“长此”“卧烟霞”等表达自己甘于淡泊、出尘拔俗的志趣和愿意永远过悠闲自在的隐居生活的情感。(4分)

五十五、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问题。

别离

陆龟蒙

丈夫非无泪,不洒离别间。

杖剑对尊酒,耻为游子颜。

蝮蛇一螫手,壮士即解腕。

所志在功名。离别何足叹。

诗人简介

陆龟蒙(?~公元881年),唐代农学家、文学家,字鲁望,号天随子、江湖散人、甫里先生,江苏吴县人。曾任湖州、苏州刺史幕僚,后隐居松江甫里(今甪直镇),编著有《甫里先生文集》等。他的小品文主要收在《笠泽丛书》中,现实针对性强,议论也颇精切,如《野庙碑》、《记稻鼠》等。陆龟蒙与皮日休交友,世称“皮陆”,诗以写景咏物为多。

1.下列对诗歌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丈夫非无泪,不洒离别间”改变了送别诗缠绵难舍的老调,显得别具一格。

B.“杖剑对尊酒,耻为游子颜”通过对比写出了充满豪情的离别者形象。

C.“所志在功名,离别何足叹”总束前文,点明离别不值得感叹的原因。

D.此诗通篇抒情,格调高昂,境界雄奇。“带情韵以行”,给读者以壮美的感受。

2.简析:颈联“蝮蛇一螫手,壮士即解腕”在诗歌中的作用。(4分)

参考答案:

1.D(3分)

2.共4分。承上启下(2分)。“蝮蛇螫手,壮士解腕”,本意是说,毒蛇咬手后,为了不让蛇毒攻心而致死,壮士不惜把自己的手腕斩断,以去患除毒,保全生命(1分)。这一联,紧扣“离别”,更为尾联题旨升华蓄势(铺垫)(1分)。

五十六、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问题。

书边事①

张乔

调角断清秋,征人倚戍楼。

春风对青冢,白日落梁州②。

大漠无兵阻,穷边有客游。

蕃情似此水,长愿向南流。

【注】①唐朝自肃宗以后,河西、陇右一带长期为吐蕃所占。此后,因民众起义及吐蕃将领降唐,其地又全归唐朝所有。本诗大约写于此时。②“梁州”,当指“凉州”。地处今甘肃省内,曾一度被吐蕃所占。王昭君的墓在今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南,与凉州一东一西遥遥相对。

1.对诗句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句“断”字,将“调角”与“清秋”融而为一,渲染了声色并茂、深广清幽的意境。

B.颔联中作者的视线从青冢又移到凉州,此时夕阳西下,余辉一片,一派日丽平和的景象。

C.颈联“穷边”二字,写出了西北边塞因长期战乱而造成生产废弛、民生凋敝的凄凉景象。

D.本诗运用了虚实结合、对比映衬等多种艺术手法,抒写诗人于边关的所闻、所见、所感。

2.请结合诗句,分析“倚”字的妙处。(4分)

3.请从艺术手法的角度,对尾联进行赏析。(4分)

4.结合全诗,请简要分析诗人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4分)

5.这首诗首联描绘了一幅怎样图景?请结合诗句简要叙述。(4分)

6.这酋诗尾联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达作者怎样的心愿?(4分)

7.首联两句中各有一字用得传神,请找出来并说说这样写的好处。(4分)

参考答案

1.C

2.用“倚”字,写出征人倚楼的安闲姿态,像是在倾听那悦耳的角声和欣赏那迷人的秋色,微妙地传达出边关安宁、征人无事的主旨。

3.尾联两句“蕃情似此水,长愿向南流”,运用生动的比喻,十分自然地抒写出了作者的心愿:蕃情能像这大河一样,长久地向南流入中原该多好啊!诗的意境由此更深化一步,表现出诗人渴望民族团结的愿望。

4.久无战事,一派安宁和平的气氛(2分)。前三联烘托渲染了边境生活和平安定的景象,抒发了作者畅游边塞的喜悦心情(2分)。尾联以比喻作结,表现了当时民族之间的良好关系,表达了渴望民族团结的美好愿望(2分)。

5.这两句描写了清秋季节,万里长空,角声回荡,悦耳动听,看那征人倚楼的安闲姿态,多像是在倾听那悦耳的角声和欣赏那迷人的秋色啊!(2分)所有这些呈献在读者面前的就是一幅边塞军旅生活的安宁图景。(2分)

6.尾联运用生动的比喻,十分自然地抒写了作者的心愿,使诗的意境更深化一步。(2分)作者的心愿是:诗人望着这滔滔奔流的河水,思绪联翩,蕃情能像这大河一样,长久地向南流入中原该多好啊!这表现了诗人渴望民族团结的愿望。(2分)

7.上句:断,占尽(划断、断续)。动态地表现了角声充满(回荡)于清秋天地的深广意境。

(2分)下句:倚,凭倚(倚靠、斜倚)。细腻地表现了征人悠闲登楼、边关一时安宁的意趣。

参考译文

清秋的边地号角划断宁静,征人悠闲地倚着哨楼远望。

阵阵和风吹拂着昭君坟墓,边城梁州普照着和煦阳光。

浩瀚沙漠看不见军兵阻扰,边疆塞外也常有客人游赏。

蕃人的情意好像这条流水,愿永久归附中原流向南方。

五十七、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问题。

秋庭夜月有怀

李澄之

游客三江外,单栖百虑违。

山川忆处近,形影梦中归。

夜月明虚帐,秋风入捣衣。

从来不惯别,况属雁南飞。

1.诗歌抒发了诗人和 的情感。(2分)

2.简析本诗后两联的表现手法。(5分)

参考答案:

1.(2 分)孤独思归(意思相近即可)

2.(5 分)情景交融、直抒胸臆和衬托(答出其中两种"表现手法"给2 分)。

情景交融:月光照耀,虚掩帐门,因为渴望和月光交流;

直抒胸臆:"从来不惯别";

衬托:"雁南飞",人却未归。(结合诗句解析3 分)

往年高考古诗文默写题及答案(高考古诗词鉴赏训练题)(3)

五十八、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问题。

得行简书,闻欲下峡,先以此寄

白居易

朝来又得东川信,欲取春初发梓州。

书报九江闻暂喜,路经三峡想还愁。

潇湘瘴雾加餐饭,滟预惊波稳泊舟。

欲寄两行迎尔泪,长江不肯向西流。

【注】本诗为作者元和十二年冬在江州所作,当时作者的弟弟白行简将于次年春天从梓州赴江州,先以信告知作者,这是白居易接到信后答复他的一首诗。

1.请简要分析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5分)

2.请鉴赏尾联运用的艺术手法。(6分)

参考答案

1.作者乍喜还愁。(1分)乍喜是因为有得来信,得知弟弟将要在初春时来江州与自己相会;(2分)但转念想到弟弟途中要经过潇湘瘴疠之地和三峡惊波,因而又不禁为弟弟沿途要经历的环境过于恶劣而担心和忧愁;想要托江水寄去自己的两行泪水而不得,更是平添一丝愁绪。(2分)

2.尾联作者主要运用了反衬(对比)、拟人、想象的手法。(答对两种即可得2分)作者以江水之无情衬托自己之有情,将江水拟人化,写自己欲托江水寄去自己思念弟弟的眼泪,想象江水不肯为自己而回头西流(具体分析,2分);新颖而又奇特,突出自己对弟弟的思念与牵挂之情。(分析效果,2分)

五十九、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回答问题。

题鹤林寺①僧舍

李涉

终日昏昏醉梦间,忽闻春尽强登山。

因过竹院逢僧话,又得浮生半日闲。

春晚游鹤林寺寄使府诸公

李端

野寺寻花春已迟,背岩唯有两三枝。

明朝携酒犹堪赏,为报春风且莫吹。

【注】①鹤林寺:今江苏省镇南郊著名古寺,汤文宗时李涉贬官南方曾游。

1.请指出两首诗运用的手法有什么不同,并作简要分析。(4分)

2.两首诗表现的感情有什么异同?请作简要分析。(4分)

参考答案:

1.(4分)①李涉诗运用了欲扬先抑的手法,写自己终日醉生梦死、带着勉强情绪登山赏春是抑,写自己偶过鹤林寺与僧谈话、偷来平生难得的闲暇是扬。②李端诗运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写春末意兴盎然地寻得山寺旁两三枝难得的野花、央求春风切莫吹落这野花是实写,想像明天携酒重赏这野花是虚写。(每点2分,其中手法1分,分析1分)

2.(4分)相同:两首诗都表现了春末游寺的快乐。李涉诗表现的是逢僧谈话、难得清闲的快乐,李端诗表现的是寻得佳花、爱惜难舍的快乐。(2分,观点1分,分析1分)不同:李涉诗还表现了惜春与怀才不遇的惆怅。终日醉梦、勉强登山、慨叹清闲难得透露着惆怅情绪。(2分,观点1分,分析1分)

六十、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问题。

塞上听吹笛

高适

霜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

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

听晓角

李益

边霜昨夜堕关榆,吹角当城汉月孤。

无限塞鸿飞不度,秋风卷入《小单于》。

【注】①梅花:《梅花落》曲的简称。②《小单于》:乐曲名。

1.下列对这两首涛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D

A.这两首诗都是边塞诗,都通过写边关“听”乐含蓄地表达了戍边战士内心的情感。

B.《梅花落》为曲调名,高诗将“何处”二字嵌入其中,意谓“何处吹奏《梅花落》”。

C.高诗尾旬运用了夸张的手法,一个“满”字表面是写曲满关山,实则表现情满关山。

D.李诗三四两句写秋风中传来了《小单于》的曲调,就连塞鸿也为之陶醉,盘旋不度。

2.这两首诗起笔一句有什么共同特点?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3.“月”是中国古诗词中的传统意象,有着丰富的内涵。请结合这两首诗中的一首,并联系其它你熟悉的某一诗句,谈谈你对“月”这一意象的内涵的认识。

参考答案:

1.D。

2.这两首诗起笔一句都写了边塞秋景(或都写了边关寒霜满地的情景),都和第二句的边关明月共同构成了听乐的氛围(或都渲染了听乐的气氛),为全诗奠定悲凉的感情基调,含蓄地表达了征人身处边关的孤寂之情(1分)。

示例一:都用“霜”字点明了描写的时节和环境,秋意寒霜,营造了悲凉之感,也都写出了写作的地点和背景,写出了戍边战士的心情。用意象含蓄表达了愁绪,意味无穷。

示例二:都以“霜”字开头。这样写能够介绍当时所处的时节,表达出作者内心的情感。借着“霜天”的景象,更有助于作者抒发内心的感情,表现诗歌的主旨。(意对即可)

3.月是清冷、孤寂的。《听晓角》一诗中“吹角当城汉月孤”一句,描绘出孤月高悬、独照人间的景象,表达了作者远离家乡、戍守边疆的孤独。辽阔长空中竟无一颗星辰与素月分辉,月亮是多么寂寞啊,以此自比的人又是多么孤单。“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孤单的诗仙与孤独的月亮在某个晚上互相陪伴,聊以慰藉。一人一月还是太少,再加上影子吧,孤独之情溢于言表。一个无与争辉,一个才华无人能及,一个天上一个地上,两个孤单的存在聚在一起,可以消除点寂寞吧。千年万载,悠悠长夜,一月照世,月亮当为孤独的代表。

六十一、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回答问题。

听角思归

顾况

故园黄叶满青苔,梦破城头晓角哀。

此夜断肠人不见,起行残月影徘徊。

【注】①故园:故乡。②梦破:梦醒。③晓角:拂晓的号角声。

1.从题目看,这首诗抒写了思归之情,然而全诗没有出现一个“思归”的字眼。诗人是怎样曲折、生动地表现思归之情的呢?请作简要分析。

2.就诗中作者怎样运用记梦来表达乡思之情做简要的分析。

参考答案

1.诗人先写梦见故园情景,用梦境寄寓思归之情。接着写早晨哀怨的角声更引发了思归之情,于是愁肠欲断,而又无人知晓。最后写起床独自徘徊,唯有残月相照,用寂寞冷清的环境气氛来烘托思归之情。

2.诗人描写梦中的故园已经荒废,说明离家已久,思情更切,长夜漫漫,梦魂颠倒,梦醒时分更觉断肠,继续入梦已不可能,起看残月,顾影徘徊,复听晓角,更是悲从中来。

六十二、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问题。

耒阳溪夜行

戎昱

乘夕棹归舟,缘源路转幽。

月明看岭树,风静听溪流。

岚气船间入,霜华衣上浮。

猿声虽此夜,不是别家愁。

1.试分析本诗前六句,体味作者在诗中寄寓了一种什么样的感情,并说明作者是怎样抒发这种感情的。

2.本诗最后两句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作简要赏析。

参考答案

1.作者在诗中寄寓了一种归家的喜悦之情。作者把这种喜悦之情融入一幅清幽独绝的月夜旅行图里。作者在夕阳中登上归家的船,心里自然充满了喜悦。路转船行,来到幽深的溪谷。此时万籁俱寂,只有溪水在船下流淌;明月已升起,挂在高高的山岭上的树梢上,望着那轮明月,诗人心中溢满了回家的喜悦。即使岚气飘入船间,霜华沾湿了衣服,诗人也没察觉,或者说没有去理会,完全沉浸在回家的喜悦中。

2.第一句中的“归”字是本诗的感情基础,飘泊在外的游子,回家时的心情是无比喜悦的,李白有”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的喜悦,杜甫有“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的兴奋另外,诗歌写景是为了抒情,要通过联想和想象,仔细品味出其中的感情

最后两句诗运用了衬托(反衬或以哀写乐)手法猿声凄惨,但在这归家的晚上,听到它,唤起的不再是离愁别绪,从而衬托出心中的喜悦之情。

往年高考古诗文默写题及答案(高考古诗词鉴赏训练题)(4)

六十三、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问题。

秋宿湘江遇雨

谭用之

江上阴云锁梦魂,江边深夜舞刘琨。

秋风万里芙蓉国,暮雨千家薜荔村。

乡思不堪悲橘柚,旅游谁背重王孙①。

渔人相见不相问,长笛一声归岛门。

【注】①王孙:指游子。

1.诗的颔联和颈联中,景和情是如何有机地联系起来的?请做简要分析。

2.诗的尾联以景结情,请结合诗句分析其言外之意是什么。

参考答案

1.颔联写万里江天,极其阔大,侧重写景;境界的阔大壮美,触动了诗人的身世之感和故国之思,从而情因景生,景与情合。

颈联写乡思难遣,仕途不遇,侧重抒情。

2.尾联诗句的言外之意在于抒发诗人不被理解的悲愤郁闷、壮志难酬的慷慨不平。湘江沿岸,正是屈原足迹所到之处。屈原身处逆境,尚有一渔父与之对话;而现在诗人的情况却是渔人看见他竟不与之言语,自管吹着长笛回岛去了。诗人不被理解的悲愤郁闷、壮志难酬的慷慨不平,都一一包含其中。

六十四、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问题。

送孙胜

元稹

桐花暗澹柳惺憁,池带轻波柳带风。

今日与君临水别,可怜春尽宋亭中。

武阳送别

沈宇

菊黄芦白雁初飞,羌笛胡笳泪满衣。

送君肠断秋江水,一去东流何日归。

1.试比较两诗一、二两句写法上的共同点。(4分)

2.两首诗都写到“水”,试比较“水”意向的不同作用。(4分)

参考答案

1.采用了以景衬情手法。元诗以暗淡桐花、低垂杨柳衬托离情。沈诗以枯黄菊花、雪白芦花、南飞大雁、低沉乐曲衬托离情。

2.元诗“今日与君临水别”之“临水”,指送别的环境,是没有比兴意味的实体性意象。沈诗“送君肠断秋江水”之“秋江水”是比喻性意象,以水之浩渺比情之悠长,以水之一去不返比人之一去难归,凸显诗人的离愁别恨。

六十五、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问题。

秋夜曲

张仲素①

丁丁漏水②夜何长,漫漫轻云露月光。

秋逼暗虫通夕响,征衣未寄莫飞霜。

【注】①张仲素,中唐诗人。其诗多为乐府歌词。②漏水:漏壶(古代计时工具)滴水。

1.请描述诗歌前三句所描绘的景象。(3分)

2.“征衣未寄莫飞霜”表达了主人公怎样的情感?(2分)

3.第三句中,“逼”字妙在何处?

4.简析这首诗艺术表现上的特色。

5.请描述诗歌前三句所描绘的景象。

6.“征衣未寄莫飞霜”表达了主人公怎样的情感?

7.诗的最后一句是画龙点睛之笔,透过它可以推知诗中主人公的身份及感情。主人公是个什么人,有怎样的思想感情,请作简要回答。(4分)

8.“秋逼暗虫通夕响”一句在整首诗中起到哪些作用?(4分)

9.诗歌的抒情主人公是个什么身份的人?诗歌表现了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4分)

10.这首诗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来创造意境、表达情感的?请简要分析。(4分)

参考答案

1.①漏壶滴水,“丁丁”作响,秋野何其漫长;②无边的轻云缓慢移动,月光时隐时现;③深秋时节,天气寒冷,暗处的秋虫通宵鸣响。(3分,每点1分)

2.表达了主人公对丈夫深深的思念和无限的关心之情。(2分,“思念”“关心”各1分)

3.“逼”字用得神妙,既“逼”出了秋虫的叫声,衬出思妇难耐的寂寞,又“逼”得思妇转而想到丈夫缺少寒衣,自然引出抒情的末一句。(3分,大意对即可)

4.这首诗前三句以情取景,末一句画龙点睛,读者读至未句顿时明白:原来是思妇在漫漫秋凉的夜晚,担忧着远征的爱人尚无御寒的衣物。诗人在诗中所要弹奏的,正是思妇心上那根幽思绵绵的情弦。(3分,言之有理即可。)

5.漏壶滴水,“丁丁”作响,秋夜何其漫长;无边的轻云缓慢移动,月光时隐时现。深秋时节,天气寒冷,暗处的秋虫通宵鸣响。

6.主人公对丈夫深深的思念和无限的关心之情。

7.诗中主人公是位丈夫远行的思妇(或“……的妇女”,或“……的闺中女子”)。(2分)诗歌表现她丈夫远行独守闺中的凄清孤寂和关怀(关心)丈夫的无限深情。(2分)

8.照应诗题(1分);表现秋虫呜叫时间之长(1分);暗示思妇(主人公)彻夜不眠(1分);衬托思妇(主人公)离情萦怀和难耐的寂寞(1分)。

9.诗中的主人公是位丈夫远行的思妇(或“……的妇女”,或“……的闺中女子”)。(1分)诗歌表现她因丈夫远行,独守闺中的凄清孤寂和她对丈夫的关心、思念之情。(1分)

从“征衣莫寄”可知抒情主人公的身份。“夜正长”、“通夕”表现了她一夜未眠,曲折的反映了夜的凄清,人的孤寂;而“莫飞霜”则表现她对“征人”的关心和惦念。(2分)

10.借助动景,以动衬静创造意境、表达情感。“丁丁漏水”,动中显静,突出了夜的凄清;“暗虫通夕响”,不仅以动衬静,而且曲折地表现了主人公内心的凄清孤寂。(或答“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分析合理,亦可得分。)(4分)。

参考译文

计时的漏壶在静夜里响起“丁丁”的滴水声,

天幕上轻云在缓慢地移动,月亮时而被遮住,时而又露了出来。

暗处的秋虫通宵一直在鸣叫着。

突然想起还没有给丈夫准备寒衣,此时千万不要下霜。

六十六、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早发 罗邺

一点灯残鲁酒醒,已携孤剑事离程。愁看飞雪闻鸡唱,独向长空背雁行。

白草近关微有路,浊河连底冻无声。此中来往本迢递,况是驱羸客塞城。

1.这首诗是如何表现“早发”之“早”的?请作简要分析。(5分)

2.请赏析“独向长空背雁行”中“背”字的表达效果。(3分)

参考答案

1.①第一、二句紧扣诗题,凸显“早发”:宿酒初醒,残灯未灭,长夜未尽,诗人已携孤剑登程。第三句写诗人在路上听到雄鸡唱晓,也可见出行之早。②塞外风雪路,本来行人稀少,而“早发”就更无路人,只有诗人独行,故“独”与“早发”之“早”有关。③飞雪白草,道路本已难辨,早行时就更加微茫,故“微”字也在表现“早发”之“早”。

这首借助了典型的意象来体现“早”。

2.一个“背”字,描写了诗人与大雁相背而行的情境,使诗人向北向寒与大雁向南向暖形成强烈对比,表现了诗人旅程的艰辛和心情的愁苦。

六十八、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问题。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寻南溪常山道人隐居

刘长卿

一路经行处,莓苔见履痕。白云依静渚,春草闭闲门。

过雨看松色,随山到水源。溪花与禅意,相对亦忘言。

1.诗人眼中常山道人隐居地周围环境的最大特色是什么?请简要说明。

2.请分别对第三联中“过”和“随”两个字作简要赏析。

参考答案1.(1)幽静。沿途是莓苔,远望白云缭绕,近看芳草当门。白云、静渚、春草、闲门都营造出一种静谧的气氛。(4分)

2.(2)“过”字把雨后松树翠绿的颜色丞相了出来。“随”字形象的表现了山道峰湖路转,人在随山转折、缘山寻找“水源,令人有曲径通幽的遐思。(4分)

六十九、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问题。

野望

王绩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注】王绩,唐诗人,字无功,自号东皋子,时称“斗酒学士”,后弃官归隐而终。

1.简析颔联和颈联在写景方面的特点。(4分)

2.简要分析作者在这首诗中表达了怎样的心情。(4分)

参考答案1.动静结合,由远而近,颔联写诗人举目远望,山、树一片秋色,在夕阳余辉中越发显得萧瑟;颈联牧人与猎马的归来,使静谧的画面活动了起来。这四句描绘了一幅山林秋晚图,在闲逸、恬淡中,透露出几分忧郁和苦闷。(4分)

2.本诗借景抒情,先写野望中的秋日田园牧归之景,恬静闲雅,流露出诗人归隐后百无聊赖而彷徨的心情;(2分)尾联用典表明在现实中难觅知音,只好追怀古代的隐士贤人伯夷和叔齐为知音,表现了作者的孤寂和苦闷惆怅之情。(2分)

往年高考古诗文默写题及答案(高考古诗词鉴赏训练题)(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