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时代更替的洪流中,语言也在发生变化,不断有新的词语产生,也不断有旧的词语被淘汰。有些词语被我们曲解了,有些也被我们重新赋予新的意思。下面来盘点下那些被误解的成语吧。

和衣冠禽兽一样的词语(衣冠禽兽最初是褒义词)(1)

其实“衣冠禽兽”这个词最初是褒义词,出自明朝 凌蒙初《二刻拍案惊奇》:“不但衣冠中禽兽,乃禽兽中豺狼也。”因为明朝的官员们官服上往往都会绣有各种飞禽走兽来与皇帝龙袍上的龙相呼应,所以那时衣冠禽兽的意思是衣服上绣有飞禽走兽,代表做了官,是光宗耀祖的词语。

和衣冠禽兽一样的词语(衣冠禽兽最初是褒义词)(2)

那为什么后来变成贬义词了呢?这就出自清朝李汝珍的《镜花缘》了。 《镜花缘》第四十三回:“既是不孝,所谓衣冠禽兽,要那才女又有何用。”

这句话中“衣冠禽兽”的意思就是:穿着衣帽的禽兽,暗指衣冠楚楚,行为却如同禽兽一般的卑鄙小人。从这里以后,“衣冠禽兽”就被赋予了新的意思,也就成为了贬义词了。

许多人认为这句话是封建社会中男性来贬低女性的,认为女性无需受教育。其实这句话是一副对联中的下联,上联:男子有德便是才。这句话的意思是男子要以德行为主,才干为辅,并不是叫男子不用具备才干的意思。而下联才是:女子无才便是德。是强调女性应以德行为主,才干为辅的意思,并不是不要女性学习。女性应像李清照一样德才兼备。

和衣冠禽兽一样的词语(衣冠禽兽最初是褒义词)(3)

李清照

“以德报怨”这个成语出自《论语·宪问》

原文: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这句话意思是:有人问,用恩德来报答怨恨怎么样?孔子说,那用什么来报答恩德呢?公平对待怨恨,恩德来报答恩德就行了。看来孔子是对“以德报怨”这种站在道德制高点的行为不满的。

和衣冠禽兽一样的词语(衣冠禽兽最初是褒义词)(4)

但后来封建君主为了方便统治,希望人民对自己“以德报怨”,希望农民对地主“以德报怨”,所以这种孔子认为是错误的思想却被广泛传播。后来慈禧太后也用行动诠释“以德报怨”这种“崇高”的行为,面对西方入侵,“量中华之物力,结大国之欢心”,不可谓无“德”。

其实这个词语原本是“无尖不商”,而且是个褒义词。古代的米商做生意,除了要将斗给装满之外,还要多舀一点,让大米冒尖,保证大米充足,尽可能表现出让利的行为,展现自己的大气。最初这个词语也是称赞那些会做生意的商人。后来传着传着就传成了“无奸不商”,这个词语的意思也就不言而喻了。

和衣冠禽兽一样的词语(衣冠禽兽最初是褒义词)(5)

其实随着时代更替,一些词语的性质发生变化很正常,就像现在“卧龙凤雏”这个成语也经常作为贬义词使用了。笔者认为,我们应以理智客观的心态来看待这种现象,因为这是无可避免的,但笔者认为这种富有中华历史文化底蕴的成语最好是保留下来。小伙伴们,你们觉得呢?

和衣冠禽兽一样的词语(衣冠禽兽最初是褒义词)(6)

,